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4篇、会议论文208篇、专利文献8297篇;相关期刊794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中国名城、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文献由2942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记者、胡敏、冯思豫等。
历史文化街区
-研究学者
- 本刊记者
- 胡敏
- 冯思豫
- 张杰
- 张琳
- 赵中枢
- 徐敏
- 徐秀美
- 李洁
- 郭熙
- 刘康宁
- 张伟
- 徐嘉辉
- 李渊
- 王欣
- 薛杨
- 刁艳
- 刘莹
- 刘阳
- 张广汉
- 张杨
- 张颖
- 彭敏
- 杜莹
- 杨涛
- 王丽
- 王晓芳
- 王琳
- 陆松福
- 陈慧英
- 傅亦民
- 冯宇栋
- 冯思豫1
- 刘晖
- 刘权
- 吕海平
- 吴连丰
- 周巍
- 周立
- 夏健
- 姚璐
- 姜乃彬
- 孙天胜
- 孙巍
- 常江
- 张兵
- 张帆
- 张智敏
- 朱小峰
- 朱平
-
-
梁辰
-
-
摘要:
河南省洛阳市有诸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是洛阳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丰厚,具有良好的发展旅游的潜力和基础.而目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存在着商业气息过重、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需要从街区文化主题的确定、创新旅游产品和完善管理体制入手,营造和谐、安全的旅游氛围,形成一个展示洛阳古都风貌的旅游品牌街区.
-
-
徐万欢
-
-
摘要:
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历史城区,存在一条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八廓街,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历史遗迹齐名,共同形成拉萨市文化特色领域。八廓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在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中脱颖而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发展。自2018年始,拉萨市在旅游产业结构上不断优化,旅游经济总量增长明显,游客总量同比增长超过20%。在政府优惠政策推进过程中,拉萨市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八廓街为核心探索文旅融合路径,有益于深化拉萨全域旅游发展。
-
-
李好龙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文章主要讲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措施,结合文化为本、功能为先、时代为尚的原则,从均衡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完善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进行文化保护型功能改造和仿古新建型模式的开发,从而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实效性。
-
-
孙文青
-
-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文化进步的标志,同时延续着一座城市的珍贵文脉。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大部分城市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部分城市逐渐忽视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空间活力的塑造,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的场所,丢弃了历史街区原本的文化特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旅游景区。基于此,以扬州东关街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扬州东关街存在的问题,从历史街区活力更新原则、保护规划等方面提出对扬州东关街重塑与更新的规划思路,探索如何在活力视角下重塑与更新扬州东关街。
-
-
林婧;
耿志博;
邱云慧;
刘志毅;
陈顺和
-
-
摘要:
以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潜在的危机为切入口,阐述了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在重新修缮过程的活化模式,运用生态博物馆学理论对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进行自然、文化、历史要素的保留与活化。在积极利用区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以点、线、空间为出发点,以面形式整合区域资源,为其他地域的文化历史街区景观活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
李丽华
-
-
摘要: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古建筑工匠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担当的重任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无需赘述。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品质,这是当前古建筑工匠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古建筑工匠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古建筑工匠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结合技能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提出古建人才培养建议,期望形成培养高素质传统工匠的可推广的模式和体系。
-
-
徐欣;
李启路;
唐文娟;
李凯;
许果
-
-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为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后整体消防安全风险提升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相应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改造前后的“双评估”,量化改造前后消防安全提升的程度。以重庆市磁器口古镇磁横街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为例,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本次改造减少了项目整体的火灾风险,但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建筑物火灾载荷、人员密度等指标仍需持续改进,以最大程度减少火灾风险。实际案例表明:该评估体系能定量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的火灾风险变化情况,实现改造可行性与技术合理性的统筹协调。
-
-
无
-
-
摘要:
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隶属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老城核心区。街区整体规划延续广州西关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采用“微改造”的手法,修补保留街区肌理,打造“三横五纵”的空间格局。为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团队被委托对街区的粤博西及阶砖巷进行改造与活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城市留下记忆。
-
-
王伟武;
刘泠君
-
-
摘要:
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是南昌老城发展兴衰的见证者,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风貌延续等问题不断产生,逐渐滞后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文章从文化IP的概念与特征着手,分析街区文化资源提取IP元素,从业态、建筑、街巷、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以文化IP为核心的活化策略,并进行规划引导,探索一条文化IP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创新发展的活力复兴道路。
-
-
宋青伟;
梁变凤;
王金平
-
-
摘要:
左云古城作为明清时期集卫戍、商贸、居住于一体的古城,其空间格局、街巷及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左云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整理,梳理出街区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讨左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新模式,以期为街区复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
舒诗楠;
阮金梅;
彭敏;
罗丽华
-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20年
-
摘要:
由于停车设施供给有限,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停车占用胡同空间,破坏古都风貌、影响交通出行、威胁生命安全.首先,分析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停车现状问题和症结,基于交通安宁化理念提出停车减量规划和打造安宁街区的目标.其次,提出“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多元共治、调控停车需求、统筹停车资源、强化价格杠杆”五方面停车规划策略.最后,以南锣鼓巷地区为例,分三个阶段提出停车规划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并对规划实施进展进行跟踪介绍.
-
-
周立;
岳博卿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聚落型遗产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习俗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在承载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发挥着城市的基本功能.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类代表性的聚落遗产,是一种社区尺度的活态文化遗产.随着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深海区,在精明增长的存量发展语境下,在这类社区承载的历史文化难以被广泛认知的同时,其暴露的基础设施、环境品质等方面的欠账,也成为政府和资本诱导原住民,试图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更新并发挥其土地效益的重点对象.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是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本文以日喀则帮佳孔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释在一个名城历史城区核心地段,一个社区尺度的区域,如何提高其价值认知并影响决策者;如何将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要素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社区提升的公共资源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如何通过"保"、"塑"、"惠"、"施"四大路径实现规划传导并满足相关利益者诉求的过程,以期对该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
-
李筠筠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广州历史城区的更新提升伴随着广州城市建设拓展和政府政策导向变化经历了思想变革的三个十年.文章结合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试点实施方案和深化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全流程项目,运用绣花功夫对恩宁路街区进行文化价值的挖掘并进行法定的底线控制要求,通过实施方案落实街区肌理修补、骑楼街完整街道空间提升等六大实施策略,通过建筑深化设计分类3大措施指导施工方式.并结合市区联动、共同缔造等工作方式制定工作方案,形成项目制度保障,从而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规划管控.
-
-
董诺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场所理论自提出后被广泛地应用于规划领域,其重在分析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把握空间的内在特征,使环境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形成"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更新目前大多停留在建筑更新的物质层面上,却忽视了具有可识别性与归属感的场所营造.本文将以场所理论为视角,以大连东关街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街区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街区肌理特色,院落围合形式,建筑风格特点,历史文化脉络等信息,将空间更新的重点放在空间归属感塑造与街区活力提升上.根据场所理论内容,分别提出街区改造中交通组织,院落重构,功能分区,开放空间布局的具体策略,使其能够成为大众接受的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具有现代活力的场所.
-
-
薛杨;
刘康宁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提高和谐宜居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北京市减量提质的关键节点——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进行识别与认定,明确研究范围(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精华区、文物、历史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等),界定实施行为(疏解腾退,风貌保护、房屋修缮,活化利用,环境改善等).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政策,明确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及问题缺失.根据上海、广州、杭州在历史文化街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韩志辉
- 《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暨第十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
| 2020年
-
摘要:
历史街区在植入新的轨道交通站点后,原有的人车分散的均质交通模式变成了更为集聚的点状交通模式,在增强交通可达性、提高街区辐射力的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通惠门-宽窄巷子地铁站点片区是成都少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都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本文基于调研情况,总结通惠门-宽窄巷子站点片区现状问题,提出歩行空间与其他交通之间的换乘接驳、静态交通的规划和管理、功能开发差异化、高渗透性的公共空间等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地铁站点及周边空间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
-
徐玉;
刘晓玮;
雷盼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公众参与是当下城市更新活动中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梳理了"参与式规划"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概括了国内外参与式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在这个基础上对史家胡同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过程进行剖析,具体整治内容包括提升院落公共环境和开展社区人文教育活动.其中"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作为基层非盈利性组织,成功搭建了多元主体合作的对话平台,在胡同整治实践中,促成各利益群体的角色转变与权责再分配,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历史街区更新制度的创新,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对存量时代下类似的历史街区更新都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
-
王虹光;
聂蕾;
侯晓蕾;
江岸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代表的存量规划中,传统的"自上而下"城市规划模式在精细度、丰富性和对社会关系的考量方面存在不足,为配合政府开展兼顾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环境提升的规划实践工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长期开展责任规划师基层实践,并总结出一套社会治理模式在存量规划中的应用路径.本研究以北规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合作的胡同微花园实践为例,探讨社会治理模式的应用流程、效果与挑战,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基层实践提供参考.
-
-
朱璟璐;
周凌;
李刚;
覃劼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市历史城区中最具特色的街区之一,历史文化元素点缀在自然景观环境之中,既有广州西关大屋传统民居,也有民国时期形成的龙津西路骑楼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代表性城市公园荔湾湖公园以及周边坐落的文塔、仁威庙、泮溪酒家等文物,共同形成该街区浓厚的岭南特色.本文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构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转化活用的机制,发挥资源整合效益,在城市修补的语境下,以"吸引力设计"和"顶层引导"实现街区保护和发展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
李阳力;
陈天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天津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网络分析法,利用GIS技术对建筑密度、建筑保护分类、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区范围、消防队服务区范围、消火栓服务范围以及消防道路缓冲区等6个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同时得出天津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本研究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过程中,提高历史文化街区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