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81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84篇、会议论文195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1832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4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第四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等;社会治理的相关文献由8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康之、孙涛、刘霞等。
社会治理
-研究学者
- 张康之
- 孙涛
- 刘霞
- 王勇
- 陈鹏
- 王思斌
- 张利涛
- 张勇
- 沈杰
- 丁元竹
- 冯元
- 杨新红
- 卢文刚
- 张斌
- 彭华民
- 朱懿
- 课题组
- 金太军
- 魏礼群
- 刘丽
- 周巍
- 李健
- 李颖
- 王国华
- 童星
- 范逢春
- 谢志强
- 陈晓运
- 顾华详
- 鹿斌
- 严本道
- 刘爱莲
- 南锐
- 吴超
- 周军
- 孙健
- 宝华
- 张俊
- 张双喜
- 张波
- 张芳
- 徐汉明
- 文军
- 无1
- 李传军
- 李佳
- 李嘉美
- 李强
- 杨宜勇
- 杨立华
-
-
王国勤;
吴小坤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以数字化互动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权力"开始广泛地嵌入社会治理的权力结构,并推动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结构重构.媒介权力带着其特有的"二元性"特征,即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权力形式嵌入社会治理场域.媒介权力的生成源于理性认同,普遍通过行动主体的编制力和切换力而生产,其中算法技术提升了这些能力.媒介权力的运行首先涉及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围绕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来施加其影响力.媒介权力的嵌入推动了社会治理场域权力体系的再结构化,主要体现在媒介权力对社会权力体系的分割与重构、权力结构的不平衡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特征及与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主体性建构等方面.
-
-
顾元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德法共治、互补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其核心价值是构建秩序和谐.“双轨政治”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理论概括.礼乐政刑综合为治、士绅之治、调争息讼、良法贤吏与善治结合,改制与更法相互促进等,构成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新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基层,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
-
徐越倩;
吴丹阳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标准化不仅仅是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也是促成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协同共治的制度安排.当前各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建设呈现碎片化特征,亟待构建系统性的标准体系框架以指导实践.基于此,从政府发展监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自主治理以及政社合作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标准体系框架.以浙江长兴县为个案,探讨其标准化建设的效度、限度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了政府发展监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自主治理以及政社合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但未能从制度安排层面撼动政社力量博弈格局.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建设应超越工具主义取向,将技术革新放置于当代治理转型的总体脉络之中,关注标准化与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培育社会组织公共性与主体性等改革进程的衔接配套问题.
-
-
王川兰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社会组织及其创新形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角色、功能和机制进行解释时,已有研究强调类别属性而忽略社会关系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Y社区基金会为例,从关系建构的结构性视角观察和分析该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本文研究发现:社区基金会与政府间倾向于形成一种非对称性合作—依赖关系,与社区其他社会组织间呈现一种双向选择—共赢关系,并且与社区生态系统构成一种多层嵌入—共生关系.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关系结构对社区治理的行动绩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这一研究为重新理解社会组织参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基于社会结构主义的中层理论基础和方法.
-
-
冯英子;
李俏燕
- 《甘肃理论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模式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社区营造的既有经验,基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小林村的社区营造项目本土化实践,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可为之处,提出社会工作者要从构建共同在场的关系和情感入手,以本土文化培育为主要工作内容,并结合所在村居实际,探索特色的多元治理方式,不断推动社区资源的活化和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
-
-
-
-
-
-
杨景胜
- 《对接京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既给廊坊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对廊坊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时代发展不再适用,需要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扩宽治理主体,完善治理方式以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使廊坊能够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潮下加速发展.
-
-
熊周蕾;
赵守谅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我国当前多数乡村规划编制及实施模式都是遵循源于西方的城市规划体系,与我国乡村治理处于长期的割裂状态,即"治规分流,各行其道".本文认为乡村规划实施困境的突破口要回到乡村治理历程研究中,遵循乡村治理发展进程.首先,立足国内研究基础和焦点,梳理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演变趋势(乡村自治—国家控制—乡政村治—多元共治),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城乡差异(土地产权制度、社会秩序管理和建设管理),从而总结出我国乡村规划实施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缺乏从治理的维度来认识和规划乡村.最后,提出乡村规划实施中引入乡村社会治理是必然的,有着发展的必然性,是乡村建设实践顺应时代发展的结合.
-
-
王虹光;
聂蕾;
侯晓蕾;
江岸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代表的存量规划中,传统的"自上而下"城市规划模式在精细度、丰富性和对社会关系的考量方面存在不足,为配合政府开展兼顾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环境提升的规划实践工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长期开展责任规划师基层实践,并总结出一套社会治理模式在存量规划中的应用路径.本研究以北规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合作的胡同微花园实践为例,探讨社会治理模式的应用流程、效果与挑战,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基层实践提供参考.
-
-
侯猛
- 《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要创新社会治理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结合创新社会治理视角,研究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从而使体育公共服务能够更高效,更充分的服务于社会大众。
-
-
李贺摄;
刘美君;
翟志宇
- 《对接京津——借势京津 协同融合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布会上,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了北京加快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的有关情况.提出加快构建特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精准社会救助体系、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社会动员以及社会服务体系。李红兵表示,2019年,北京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兜好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大历史观,一茬接着一茬干。
-
-
周继烈
- 《2019贵州社会公共安全高峰论坛》
| 2019年
-
摘要: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技术革新和革命黎明期的伟大时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经过多年的积淀,无论是技术、数据还是数据技术,都具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数据革命"暑光已现.对安防工程建设而言,也面临深刻的变革:为建而建渐行渐远,建设标准将围绕着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而展开,服务为王将成为新的标准.特别是智慧建设中,安防系统将提供客观、底层和基础的实时数据,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
-
-
-
龚晓浩;
黄盈浩;
王雯雯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乡规划是城乡治理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城乡规划中强化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行政效能、减缓社会矛盾,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本文在已有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研究的基础上,从城乡治理的角度入手,分析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从认识层面、利益层面、制度层面指出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从转变观念、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等方面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改进路径进行探究,提出具体举措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