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召开年:202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20-12-04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上海现行的区域差别化、上限控制以及泊位共享这三大停车配建政策,在充分肯定其发展成就的同时,指出其在执行过程的不足.根据现阶段停车矛盾的不可消失性和不可放任性,并结合静态交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存量社会下的停车供给要立足“存量挖潜和精明供给”.在充分挖掘不同用地功能的停车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居住、办公、商业等主要用地类型的可共享时段和寻求共享时段,继而提出以街区为基本单元的停车配建模式以及该模式的总体操作思路,最后提出与该模式配套的居民自治及科技赋能措施.
  • 摘要:自1995年上海出台《上海市收费停车场(库)计费规定》以来,上海基本形成了“路内高于路外、中心高于外围”的差别化停车收费价格体系.本文通过对20多年来上海停车收费政策的回顾和分析,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明确停车收费政策的目标定位,提出未来收费政策优化完善方向,以更好地发挥停车收费政策的效用.
  •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情况每况愈下,电动汽车因为自身低碳、环保的特点迅速发展起来.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的“生命之源”,其布局关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发展.文章以济南中心城区为例,应用ArcGis中的密度分析工具对研究范围内公共充电站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直观反映,并用网络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内的公共充电站进行了可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中心城区内公共充电站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部为核心、呈带状向外递减的分布格局;从电动汽车出行舒适角度及公共充电站服务半径角度发现目前济南市中心城区总体充电站的布设数目严重不足、可达性差.文章中公共充电站现状布局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济南中心城区未来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前期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自2017年以来,宁波已经开始深入研究未来城市发展新格局,启动了宁波2049战略及宁波2035总规前期研究,到2019年,鄞州区也启动编制区域内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指导未来15年的城市建设,同时在2020年,通苏嘉甬铁路工可获批,甬金、甬舟铁路也进入了实施性建设阶段.至此鄞州铁路系统进入了新的元年,迎来了新的战略及空间的部署机遇期,因此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铁路枢纽系统的构建,对鄞州打造交通强区极其重要,本文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通过对铁路及枢纽发展、铁路交通发展趋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铁路枢纽系统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鄞州铁路枢纽系统构建的新思路,探索铁路枢纽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新关系、新格局.
  • 摘要:粤港湾大湾区发展背景之下,与湾区港口协同成为深圳港口发展的新方向.根据港口现状发展特征和发展基础,将湾区港口分为三类:国际枢纽港(香港港)、国家综合枢纽港(广州港、深圳港)和一般港口(湾区其他港口).通过对湾区各港口之间的基础设施能力和运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深圳港与三种不同类型港口间的不同协同发展思路:与香港港之间的协同为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及港口开放政策的协同,深圳港应争取和香港港一体化发展;与广州港之间的协同主要表现在海向腹地和内陆腹地的协同,两港之间应该降低腹地相互竞争;与湾区其他港口之间的协同主要为集疏运的协同,湾区其他港口通过水水中转为深圳港与腹地建立更强的联系,同时缓解深圳港后方陆域的压力.
  • 摘要:深圳机场正处于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香港、广州机场的腹地竞争,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机场交通服务,争取更多大湾区客源.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客流统计数据,精准分析深圳机场在大湾区内的腹地发展特征及竞争态势.对比广州、香港、上海机场针对周边腹地所提供的交通服务,识别制约深圳机场交通服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城市候机楼布局体系、完善出行服务功能、构建多式联运产品链等措施建议,为深圳机场精细化拓展大湾区腹地客源提供支撑.
  • 摘要:随着都市圈的迅速发展,相邻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都市圈的发展趋势.组团式城市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入高铁时代后,高铁枢纽布局及发展策略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都市圈发展入手,对组团城市的综合型枢纽发展策略及选址规划进行探索,并以佛山市高明高铁枢纽站为例,通过分析都市圈发展趋势,识别机遇与挑战,制定出选址方案.
  • 摘要:组合港是指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腹地及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港口资源资产所形成的一体化的港口组织或联合体,是政府统一管理、拓展货源腹地、对抗同类竞争等一系列因素下的产物,在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区域港口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剖析国内外组合港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了组合港发展模式与经验,分析组合港发展驱动力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深圳港口区位、设施、运营状况等因素,分析深圳建设组合港的必要性,并结合“惠盐组合港”经验提出深圳建设组合港的发展思路,可为组合港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城市中心区火车站一般为普速铁路时代的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在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主导的新一轮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着带动城市融入城市群、重塑城市中心活力的重任,亟需解决积久而成的多重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中心区铁路枢纽面临的站城关系割裂、枢纽规模受限、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以及新一代铁路枢纽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枢纽建设案例加以印证,最后以潍坊火车站更新改造为例,从枢纽重新链接城市以及交通组织优化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心区老火车站更新改造策略.
  • 摘要:新时代,转型发展与更新改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文章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广州存量铁路货运站场用地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利用现状、交通运输功能、布局规划符合性、利用效率四个方面构建存量铁路货运站场更新改造类型区识别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存量铁路货运站场更新改造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对现状保留型、退出改建型和逐步弱化型三种存量铁路货运站场提出更新改造方向和改造策略,以期为城市铁路货运站场转型升级、更新改造及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摘要:以南京南站高铁枢纽为例,综合利用铁路客流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地铁客流数据以及百度API的路径规划功能,对高铁枢纽不同服务圈层的枢纽客流量及时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圈层的客流特点和主要的交通接驳方式.从路网密度、实际可达性、是否覆盖客流热点等多维角度对不同圈层与城市交通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南站主要服务区客流占比高达90%,而直接服务区客流强度极高.另外,直接服务区的东西向步行可达性有待提升,次支路密度需要提高,部分区域需加强公交与地铁接驳.研究成果对提升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衔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受益于沪宁、京沪发展轴线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沪苏昆同城一体化,昆山市作为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正在由独立走向融合,并且由“中间城市”向“节点城市”转变,逐渐在上海国际都市圈内扮演次中心的角色.昆山南站,作为国内早期在城市中心区合并建设高铁、城铁车站的样本,是目前沪宁线上铁路客流量最大的高架形式的综合枢纽,是目前昆山市唯一能发展枢纽经济的区域.本文在剖析昆山南站枢纽地区现存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站城一体”为核心理念,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和具体措施,将昆山南站枢纽地区打造成为昆山对外城市形象门户、商业商务集聚的活力中心、沪苏昆同城化城际快捷交流的高效枢纽,来支撑枢纽经济的建设.
  • 摘要:苏州火车站是苏州客流量最大的客运枢纽,是苏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空间,更是苏州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但是,其传统的集疏运体系与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无法匹配,有必要重新审视枢纽功能,从站城一体的理念缝合车站与城市,理清枢纽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做强苏州站既有城际枢纽,提升中心城区枢纽转换能级.本文分析了苏州站现状接驳场站布局方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未来客流量计算出苏州各接驳场站所需面积,重新合理布局接驳场站,打造换成集成化、便捷化的新一代枢纽.
  • 摘要: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对铁路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需遵循铁路运行机制,实现服务城市发展、交通高效运行的目标.通过系统梳理和思考广州铁路枢纽规划建设运营实践,分析了铁路枢纽发展面临的问题,把握客运枢纽在客源分布、方式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相应提出了主城区扩容提质、外围城区多站布局、优化客货运行组织、打造空铁联运枢纽等四方面的建议,实现铁路运行与城市发展的协同.
  • 摘要:天津南站规划形成天津西南部地区对外铁路枢纽,现状道路交通集疏运系统无法支撑服务枢纽功能实现.文章以分析现行南站道路交通支撑系统规划为基础,结合交通需求预测,重点论证南站专用通道的规划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规划增加南站专用通道,强化至中心城区的快速直连.笔者认为南站专用通道的规划对于支撑天津铁路枢纽建设、南站商务区发展、高铁客流快速集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南站专用通道近期实施自津沧快速路至枫雅道路段,可作为南站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规划增加车道规模与出行需求相匹配,工程实施均位于公路红线范围内,具备可行性;远期预留专用进出站通道已落实到控规调整中.
  • 摘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机场已不再是单一交通节点,通过与铁路、轨道、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以交通一体化为龙头打造空铁联运综合枢纽引领下的航空新城,可以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经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是当前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深度剖析了上海虹桥枢纽、成都天府枢纽等空铁枢纽规划建设的案例,基于交通枢纽引导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提出了枢纽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指标体系,从对外交通可达性、空铁联运时效性、港城融合一体化、换乘衔接便捷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交通一体化规划策略;以武汉天河空铁枢纽为例,在区域用地布局、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空铁联运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以期为国内同类型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未来城市群将持续作为我国主要发展模式引导区域城镇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城市群内外客运需求急剧增长且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与城市群发展协调性不佳问题的凸显,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的布局问题愈发重要.既有文献从决策者角度构建综合决策模型进行枢纽选址的研究较少,本文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采用模糊TOPSIS方法及模糊0-1整数规划模型构建二阶段枢纽选址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本方法的实际适用性,以期在进行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选址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回顾高铁站点开发建设,发现中小城市高铁站点地区用地和产业规划存在定位过高、规模不合理、产业布局与基础脱节等问题.本文从交通枢纽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角度出发,总结归纳高铁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与产业布局的规划思路.结合高铁站点发展规律,从区域、城市、站点地区等多维角度分析影响站点地区开发的关键因素,提出圈层划分、产业协同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方法.结合宁波奉化火车站的案例,引发中小城市高铁站点地区发展规划思考.
  • 摘要:在新时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交织成网,铁路枢纽多点布局,传统的铁路枢纽客流预测方法难以适应新格局下铁路枢纽的发展要求,本次研究以城市群尺度下的铁路枢纽为对象,探索铁路枢纽客流预测新方法.在传统客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以综合交通网络为介质,借助GIS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铁路交通枢纽客流预测模型.基于综合交通网络对铁路枢纽进行服务区分析,同时考虑了铁路枢纽所承担的到发客流、换乘客流和诱增客流,为全面预测铁路枢纽客流量提供了模型参考.
  • 摘要:北京西站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在北京城市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成为枢纽路侧交通集疏运的主要方式、网约车等新服务方式兴起,铁路客流的接驳分担比例不断变化,既有的交通接驳设施和服务呈现出许多不足.首先研究各类接驳系统服务现状,论述北京西站交通接驳的特征并剖析问题症结.然后对未来丰台站开通后北京西站的客流变化情况和交通接驳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最后,针对轨道交通运能不足、公交设施规模冗余、网约车缺乏服务场地和夜间接驳交通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试图为北京西站不断演化为高水平对外交通枢纽,实现交通接驳服务与铁路乘客出行需求相协调,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摘要: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高铁的出行需求愈加旺盛,铁路客运枢纽作为承接高速铁路进入城市的重要节点,其重要性也与日俱增.高铁客流增加对在客运枢纽的软、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使得铁路客运枢纽的问题逐渐暴露.本文主要针对北京既有铁路客运枢纽进行研究分析,以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三个火车站为典型代表,通过实地调研、部门座谈与数据分析,研究探讨北京市铁路客运枢纽存在的共性问题及症结,初步将共性问题总结为旅客进出站与换乘流线组织待优化,城市夜间接驳交通保障能力待加强,枢纽地区运营管理水平待提升三类.本文结合各站区实际情况提出基本治理思路,为北京铁路客运枢纽的规划、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
  • 摘要:城市中心区铁路枢纽建设年代久远,见证了城市的崛起和变迁,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普遍存在铁路枢纽能力不足、设备陈旧、品质较差等状况,枢纽周边地区易出现交通拥堵、往往缺乏新的发展活力.本文总结城市中心区铁路枢纽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和优化提升策略,结合广州东站发展机遇,从铁路枢纽能力、旅客流线组织、衔接设施布局、站城一体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的设想,以期为广州东站改造工程和其他城市中心区铁路枢纽改造提供参考.
  • 摘要:交通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交通先行与系统思维的科学理念,它的任务是确保交通有序、安全、畅通.本文梳理回顾了交通组织概念及发展历程,介绍了交通组织设计理念、方法与实践应用案例,指出交通组织设计是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和体现交通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基于交通科学规律来应对交通问题的方法和抓手,提出建立规范流程与形成长效机制,使其成为保障城市交通功能与品质提升的技术支撑手段.
  • 摘要:中小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已总体进入城镇的下半场,但就中小城市而言,仍有大量城市处于城镇化中间阶段.在此阶段,中小城市周边产业人口、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交通结构快速机动化,但就城市空间而言仍处于单中心或单中心向双中心的过渡阶段,大量出行仍围绕传统的城市中心展开,呈现有限空间资源内交通急剧增长、方式快速机动化、运行状况急剧恶化的发展态势.2015年平度市列入国家中小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提出积极探索适用于中小规模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基于此种背景,本文从分析中小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交通特征等方面入手,提出有限资源重分配和智慧管理提升设施效能的城市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期望平度市的治理实践,能够为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中小城市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城市交通治理经验.
  • 摘要:城市群发展背景下,城际铁路已成为助推大城市辐射带动、加快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方式.中小城市城际站作为融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门户,其交通衔接的便利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群中的融入度.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小城市城际站交通衔接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配置要点,并以天津市武清区城际站为例,提出该城际站的交通衔接优化方案,为城市群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城际铁路车站交通衔接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步行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促进老城区的更新复兴,青岛市拟将位于老城区的中山路和太平路打造成步行街.设置步行街的交通组织主要工作有科学组织步行街与周边道路之间的交通衔接,合理调整步行街周边相关道路的功能与连接,方便人流和车流的集散与换乘等.由于老城区已发展成熟,路网已经定型,受风貌保护、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拓宽、新建道路基本上不可行,本文对改造步行街的相关交通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转移机动车交通、调整公共交通、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优化旅游交通组织、加强步行街和出租车及旅游大巴的衔接等方案提出措施和方案,并运用仿真模型和交通模型对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价,助力将中山路、太平路打造成步行街,使之成为引领老城区有机更新复兴的爆点.
  • 摘要:交通拥堵问题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日益突出,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灵活组织车辆通行、设置“潮汐车道”成为各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缓解交通拥堵的又一科技创新成果,此举有效保证了城市交通有序、畅通.“拓展分区式潮汐车道”作为潮汐车道的升级版,不仅更多的帮助解决城市拥堵,交通安全,同时对缓解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美化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也有重要意义.“拓展分区式潮汐车道”在舜华路经十路北口中的应用,充分论证了其在城市交通组织中所起到的良好效果.
  • 摘要: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实现城市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实现城市交通拥堵协同治理,分析交通拥堵治理中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交通运输企业、政府和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在不同的交通拥堵治理政策下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博弈,并对博弈策略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交通拥堵治理付出的成本小于消极参与所付出的成本时,能够达到三方策略的演化稳定;参与成本,补贴程度以及初期政府的治理态度会影响企业和公众策略演化的速率.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交通拥堵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 摘要:信号交叉口存在的“困境区”使得机动车驾驶员在黄灯启亮时无法选择安全停车或安全通过交叉口,对交叉口交通安全产生影响.本文使用大五人格量表(The Big Five)对驾驶员的性格特质进行调查,邀请驾驶员在实际道路环境下进行实车试验,并建立了交叉口困境区驾驶行为选择模型.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对驾驶员在困境区内选择通过或停车的行为与驾驶员性格特质的影响进行讨论和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交叉口信号配时改善.
  • 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切实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老城区交通拥堵、交通品质不高等问题,实现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目标,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新时代背景下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交通微循环问题及改善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并从道路网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等4个方面分析了烟台市老城区交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交通微循环改善策略,并以烟台市火车站典型片区为例,从上述4个方面提出交通微循环具体改善措施,为其他城市解决老城区交通问题提供参考.
  • 摘要:从解决交通拥堵的基本点出发,其通过分析传统拥挤收费政策在改变出行方式上的局限性以及对于带状城市布局的适用性,提出基于道路里程分配的新型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以用户道路定额分配、超额收费作为指导思想.分析该策略的实施背景以及理论基础说明其必要性及可行性,并给出该政策的实施步骤及框架.另外,结合道路实际拥堵情况以及个人道路的使用量确定关键指标———定额里程量、已用里程量以及收费单价的计算模型.最后利用边际成本原理对该策略的效果进行预测,该策略将会使得城市内交通流量下降而且能够弥补传统拥挤收费在公平性和适用性上的不足.作为经济杠杆手段之一,该策略将为治理交通拥堵提供新的角度.
  • 摘要:长沙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4%的增长率快速增长,而道路增长率仅在5%左右,交通供需矛盾大、交通拥堵常态化,特别是早晚高峰的主干路,排队延误高、通行速度缓慢,未发挥主干路快速通达的作用.禁左措施作为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资源的一种经济、有效的交通组织方法,缺乏从网络层面研究干路多路口实施禁左的道路选择方法.本文参考其他城市案例,总结干路禁左所选道路的特点,并结合长沙市道路条件及交通运行特点,选取长沙市芙蓉路作为干路禁左的研究对象,筛选可实施禁左措施的路口,并提出各路口具体的禁左措施方案.通过仿真,得出禁左措施实施后,芙蓉路晚高峰平均车速提高约10.5%的结论.
  •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性的增大,城市大型医院作为区域重要的医疗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交通,早高峰时段“进院难、停车难”问题成了就医出行主要矛盾,也影响了医院周边的交通运行效率.本文以青岛市部分大型三甲医院调查分析为基础,从停车问题、内外衔接、交通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医院交通主要问题及症结,并按照“功能分离、快慢分离、重点保障”的原则,针对大型城市尽端型交通等特征提出医院交通综合提升对策,为相关城市医院交通问题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 摘要:随着山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热点区域的出行需求量将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为缓解山地城市热点区域及周边路网的交通运行压力,提高管控效率.本文利用RFID、高空视频、拥堵指数等多种数据,以在网车辆数为关键参数,结合高德拥堵指数,分析并建立二者的量化关系模型,将时段在网车辆数与拥堵指数作为交通状态的表征指标,确定分级管控目标阈值以及其对应的各级进环控制总流量,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热点区域实时管控作战技术体系.并选取重庆市观音桥环道商圈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环道全日拥堵时长较2018年减少了2小时,警力减少了18人次,确保了热点区域流量平稳可控,关联路网流量均衡.
  • 摘要:为解决“公交优先”政策下公交专用道在交通高峰期出现空置的问题,改善道路通拥堵状况,引导道路资源从交通供给向高效利用转变,重新分配道路资源通行权,大连市先后在多个路段的原有公交专用道的基础上设置了公交专用“HOV”合乘共用车道.本研究就HOV车道的使用现状、管理方法和社会反响对警民进行了调研,并利用交通仿真模型定量分析HOV车道的使用效果,与实施后效果进行对比,依据规划方法与相关交通调查,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 摘要:随着城市化与机动化发展,过江交通拥堵问题成为跨江(河)发展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过江通道收费这项关乎民生的重要政策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需求调控措施.本文以南京市为例,梳理了南京过江交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既有过江交通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从经济社会、公众舆论、政策支持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过江通道收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并以全周期动态跟踪评估收费案例实施效果与交通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收费政策对于缓解过江交通拥堵的实施成效,最终提出近期审慎实施收费政策,远期作为储备措施,并建议通过综合施策而非单一收费政策以实现促经济发展与控制交通拥堵的双赢.
  • 摘要:针对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车道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在交叉口借道对向出口道左转的交通组织方法.该方法在交叉口进口道对向车道设置左转可变车道,通过设置借道左转清空相位,清空借道左转车道的排队车辆,并对交叉口信号相位相序进行优化,重新组织交叉口放行方式,提高交叉口左转通行能力.以深圳市白石路-沙河东路交叉口为例,使用Vissim对借道左转车道的应用效果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借道左转车道的最大排队长度在30m以内,借道左转车辆在10s清空相位内能够完全清空,不会与下一相位的对向车流冲突,有效提高了左转车流通行效率.
  • 摘要:为了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促进城乡空间与社会的融合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光明区提出了开展城中村交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本文将通过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分析片区城中村居民出行特征和诉求,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内存在的交通问题,以光明区的一个自然村为例,提出具有针对性、满足居民需求、切实改善城中村交通环境的交通治理规划方案,也为其他地区的城中村治理提供借鉴案例和参考.
  • 摘要:深圳城市发展正迈向“质量时代”,新的城市发展转型期要求深圳亟需以打造高效能、高融合、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为目标,运用精细化交通治理手段推动精准治堵,实现交通系统化综合治理.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交通综合治理为例,分析罗湖区交通拥堵现状特点及成因,结合提出了“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增加慢行系统设施供给”、“改善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和“强化智慧交通管理水平”等治理手段,并针对现有综合治理机制和模式的不足,创新性提出了“由下至上”的治理新模式,开拓了交通治理的新思路.
  • 摘要: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交叉口安全与秩序的重要因素,研究交叉口交通违法行为产生的安全风险对于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有重要意义.已有的交通违法行为研究往往仅限于一般的数据统计分析,缺乏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处理,不同违法行为产生的安全风险等级不明.本文基于对应分析方法,以违法行为高发点为关联点建立违法类型与事故等级数据联系,研究具体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等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实现交叉口交通违法行为的安全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的交通安全风险最高,通过交叉口遇停止信号时停在停止线或交叉口以内的交通安全风险次之,机动车通过有灯控交叉口时不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的交通安全风险最小.
  • 摘要:近年来,各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轨道交通的热潮,大部分轨道所经区域均为土地开发强度大,道路交通拥挤的城市中心区且施工周期较长,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的交通疏解对策而给周边市民生产、生活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以昆明市中心城区轨道4号线同期建设工程为例,通过构建交通需求模型,研究不同施工阶段下交通需求特性变化,从交通需求影响、交通流量转移情况及公共交通等评估对城市交通影响程度,在中宏观层面从城市交通系统配套政策、交通疏解工程、交通管理疏解措施三方面提出强化公共交通基本服务保障、保证机动化交通可达性、保护步行自行车交通等七大交通期疏解对策及具体措施,并落实至微观层面的施工区域交通工程精细化设计,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方法和对策措施.
  • 摘要: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点,对于提高区域辐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港口和城市发展的不一致性,港城路线功能与周边用地性质不协调,容易诱发集疏运通道交通拥堵、港口停车资源不匹配以及信息服务不足等典型港城交通问题.本文从我国港口建设现状及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借鉴国外货运智能运输系统规划布局、港城智能交通综合体应用及一站式港口服务模式,结合新时期信息化技术在港口应用发展趋势,从顶层规划、业务管控、智慧决策、行业征信、应用服务及制度保障等维度,探讨采用智慧赋能手段缓解港城交通矛盾的思路,以期为新时期港城交通综合治理及一体化服务提供有益参考,发挥港口产业对于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 摘要:广州专业批发市场长期受服务人口规模效应影响,高度集中在越秀、荔湾、海珠、白云四个老城区,造成大量人口、交通、服务业在老城区集聚,周边用地开发强度高,更新改造推动难度大,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交通问题日趋复杂,并有加剧之势,传统道路交通设施扩容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投资成本巨大且短期难以快速见效,有必要对升级转型升级阶段广州专业批发市场段短期交通改善进行研究.以中大批发市场为例,对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过渡阶段交通改善方法进行探讨,梳理专业批发市场交通特性、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从道路空间优化,交通组织、交通管理等方面重点阐述中大批发市场交通改善思路和提升的方法.
  • 摘要: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新建交通基础设施来缓解交通拥堵的难度越来越大,“十四五”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交通“小改小革”将成为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针对典型的拥堵区域,从公共交通优先、道路设计改善、交通组织优化等方面,提出交通改善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 摘要: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伴随着繁荣的交流活动,缓解道路拥堵便成为全球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公共管理工作.通常而言,拥堵治理的政策重视面上的缓拥堵和消除堵点,但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和道路资源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基于拥堵指数表征的缓堵政策边际效应低,政策设计和目标都不够精准.本文基于中宏观的综合治堵政策体系和基于微观的市民感受调查,多维度的分析、评价上海的治堵政策,初步发现了市民对拥堵的感受和态度与面上的拥堵指数反应已产生分异,这也为精准治堵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随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交通带来问题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越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老城区尤其严重.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市民的重要关注点.开展城市双修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是治理城市遗留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抚州市在城市双修和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非常重视交通的治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抚州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研究,贯彻交通转型发展理念,协调当前问题与目标导向的过程关系.从路网优化与道路功能性调整,停车设施供给与管理的引导调控,公交网络的全面优先发展,独立完整路权和空间品质的打造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修补措施,制定三年项目库和示范工程方案,指明近期实施路径,指导抚州中心城区交通设施更新建设并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 摘要:为支撑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与管控,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交通拥堵点识别、基于卡口与拥堵指数数据的车流溯源与道路承载力分析、基于交通可达性等数据的交通管控边界划分三个层面的分析体系.以广州市为例开展应用实践,建立数据分析体系,开展道路常发拥堵点识别、拥堵点车流来源分析、拥堵路段最大承载力分析、城市发展边界划分,以数据治理支撑城市交通治理与管控措施制定,探索大数据分析指导下精细化交通治理与管控的模式.
  • 摘要:当前阶段经开区已经由传统的产业导向逐渐向服务导向转型,亟需引导既有的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从而支撑新时期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从对外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层面分析苏州工业园区交通发展成就及问题.同时针对园区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构筑重要交通枢纽、实现公交整体提升、优化完善道路网路、注重慢行品质改善、强化交通管理水平等五方面提升策略,为我国产业转型时期的经开区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拥堵问题越发严重,成为城市当前急需解决、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重在解决城市交通治理背景下,低公交客流城市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所面临一些问题,提出公交专用进口道的精细化设计研究.本文结合城市公交、社会车流量与道路条件特征提出一系列创新的公交专用进口道精细化设计,包括公交专用可变车道、“直右”式公交专用进口道和蓝色公交专用进口道等,并研究方案的适用条件、设计细则和注意事项等.创新的公交专用进口道精细化设计,对于低公交客流城市落实公交优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尺度的扩张,原本乡村的范围被纳入至城区或发展为城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及繁荣的工商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及车流,这对该区域的道路提出新的要求,服务对象应由纯粹的车辆交通转变各个交通参与者,面向行人、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然而这部分区域介于乡村及城市之间,道路功能也处于公路及城市道路之间,这使得改造标准也介于两者之间,由于相关规范未对这个阶段的道路进行定义,如果对区域内道路完全进行市政化改造,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规范来进行改善,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若保持原状,交通安全隐患较高;在城乡结合部交通事故频发背景下,本文从道路基础设施更新与完善、道路条件优化、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安全意识提升及科技力量辅助管理五个方面出发,以“时间短、见效快、持续改”为原则,对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隐患进行排查及改造,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同时结合佛山及深圳项目试点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 摘要:出行分布是反映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和规律的关键指标,研究城市交通出行分布演变规律有助于研究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协同建设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精准治理与服务决策.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作为山地组团城市的典型研究对象,主要基于2002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居民出行调查及其相关基础数据资源,采用交通模型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了居民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分布、出行分担率、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的变化特征,结合用地与道路网络建设深入研究了组团间出行分布和组团内部出行比例的演变规律及其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的变化特征.最后,初步探索分析了影响出行分布演变规律的因素,包括区位与用地面积、人口岗位、用地开发和职住比.
  • 摘要:中心城区边缘组团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本文首先明确了边缘组团的定义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交通供需关系,判断每个阶段最迫切的交通需求,并给出行之有效的交通供给策略,研究总结出边缘组团不同发展阶段交通系统特征规律.以西安港务区为例,通过详实的现状调研和需求预测,准确判断组团所处发展阶段和交通发展态势,提出对外提速扩容、对内跨越式品质提升的交通发展策略,在大容量公交系统超前布局的基础上,规划适用于港、城、乡三位一体空间结构、主次轴线二分展开、与中心城连绵一体的道路交通系统,支撑港务区城市未来发展框架和基本格局.
  • 摘要:我国特大城市在当前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已呈现出阶层分化现象,不同阶层人群的交通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然而传统的交通规划仍然依托于平均化的指标进行资源配置,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本文从阶层分化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研究不同阶层人群差异化的交通出行需求.在此基础上定义“当量人口”的概念量化差异化的交通需求,并引入“洛伦兹曲线”对现状轨道交通网络布局与人口的适配性进行评价,同时对比分析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差异化交通需求与传统以均值人口为基础的交通需求的计算结果差异,并探索了交通需求预测中引入差异化交通需求的方法,以期提升交通规划的可靠性.
  • 摘要:客流特征是跨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已有跨界客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流特征分析和需求预测方法上,缺乏对客流长期演变特征的研究.本文选取近20年跨界客流数据,运用增长率、变化指数、方向分布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数学计量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跨界客流演变特征,为内地与香港的跨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和跨界客运组织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虹桥商务区客流由枢纽、会展、通勤、商务、旅游等多重客流叠加,随着虹桥枢纽客流规模逐年增加、国家会展中心客流规模屡创新高,开展核心区客流分析十分必要.针对核心区从业人员、行政办公来访人员、商业来访人员及酒店宾馆来访人员进行客流调查,采集通勤出行、商业出行和商务出行等相关信息.结合调查数据,对客流来源分布、出行方式结构、出行时耗等进行分析,总结核心区主要客流特征.结合分析结果及核心区发展定位,提出交通优化策略建议.
  • 摘要:科学合理高质量的核心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是加强城市群经济联系与区域凝聚力的“牵引力”和“助推器”,城市群交通尤其是核心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交通需求特征,还是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构成都无法直接应用既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目前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方法与成果还十分有限.本文以国家级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其涵盖南宁、海口、湛江等三个省份多个重点城市,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纵轴最南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是作为渝新欧陆路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南宁市作为核心城市,城市群区域内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相较其他沿海省份较低,南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不足,因此如何借助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合理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核心城市首位度是北部湾城市群交通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南宁市与其他城市对外交通线网为研究对象,在城市群层面扩展传统的“四阶段”规划方法的应用,剖析既有交通线网的不足,引入经济学中社会经济指标和城市间经济吸引强度作为重要衡量因素,保障基础设施对城市群经济产业联系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根据不同客货运方式的特点,应用相适宜的预测模型,需求预测包括核心城市对外交通客货运需求总量预测、各方向运量比重预测和各方向分方式的客货运需求量分布,最终得到核心城市各目标年对外交通不同方向的交通量预测数据.为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与方法.
  • 摘要:为了更好地引导不利天气下的交通流情况,提高城市交叉口的运行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利天气与正常天气相比下的交通流运行参数,在对车辆的交通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不利天气下将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相结合的思想.最后通过vissim仿真,对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和延误进行评价,得到车均延误和车均停车次数明显降低,对交叉口设计和信号配时方案和提高车辆运行管理的效率来说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区域信息流是刻画区域城市网络特征的重要表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区域城市网络特征也出现了新数据类型和新维度.本文通过百度指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4个城市群搜索指数数据,模拟城市间民众关注度信息流.从中心度、联系度等维度,分析4个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特征.结合城市群之间的横向对比,探索各个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的差异性,指出城市群内部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 摘要:传统对外交通分析依赖于操作难度大、成本高、精度较低的传统调查数据,手机信令、互联网LBS等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对外交通联系分析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方法.本文探索了基于互联网LBS大数据的交通分析方法,构建长株潭三地的对外交通联系强度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在“全国”、“省域”以及“区县”等三个层面,用于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对外交通联系特征.研究表明,互联网LBS大数据在城市宏中观研究分析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研究主要结论包括:长株潭地区“西向”联系带亟需加强以成为“一带一部”重要过渡带;长沙仍为湖南省多圈层空间结构的单中心,株洲、湘潭尚未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长株潭三市人员交流联系强度未达预期,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
  • 摘要:交通规划在向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对规划决策支持模型的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针对标准四阶段模型在精细化建模方面的不足,本文探索了基于活动链理论的交通规划模型构建方法.在活动链模型的体系下,模型构建引入人口合成模型对人群进行多维度精细化分组,基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构建多样化出行链集合,对不同需求组合的出行率、出行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选择等模型参数进行差异化标定,旨在提升模型的精细化水平.基于上述交通模型构建方法,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该模型体系的应用对交通模型精细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乃至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决策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 摘要:随著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和出行工具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居民出行范围变大以及中心城区就业岗位集中化和多样化速度高于住房建筑开发速度而形成居住外迁郊区化局面,职住不同步性和出行机动化使城市交通压力和居民通勤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基于此,本文利用手机数据对深圳市居民的职住通勤进行分析,了解深圳市居民日常职住通勤的真实面貌以及不同区域人群的通勤效率,主要发现有五点并对背后原因进行讨论,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可靠的决策依据,引导城市组团式空间布局,减少机动车通勤出行比例,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居民职住通勤效率.
  • 摘要:本次研究是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应用型研究.本次研究以温州市滨江商务中心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将该单元规划路网、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等条件矢量化处理为数据源,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网络分析模块,量化分析规划单元地块轨道站点辐射范围、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和规划路网系统整体出行时间成本.然后,本次研究综合考虑地块可达性影响因素,确定因素影响权重和合理赋值,计算规划单元地块交通可达性分值;再结合交通可达性与地块规划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相互关系,提出对于在编控规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结果与直观认知契合度较高,规划单元内临近轨道站点用地、道路等级较高(快速路和主干路)的道路两侧地块交通可达性明显高于距离轨道站点较远、周边道路等级偏低的地块.
  • 摘要:会展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客流吸引密度高,做好会展项目前期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会展运行期间的交通保障方案尤为重要,客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是该类业态相关交通规划与交通保障方案制定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农博会展业为重点,通过分析该类业态客流特征数据指标,研究了客流量与会展选址的敏感性关系,对多种客流指标参数的波动性以及对客流预测结果的敏感性、客流时空分布、客流高峰、出现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提出客流吸引率指标波动性最大,不宜作为客流预测的核心指标,地铁虽然是客流出行方式中的重要构成,但是小汽车的出行比例仍较高,必须重视小汽车出行的动静态交通组织问题,最后提出了多情景条件下客流预测的参数选择与预测方法改善的相关建议.
  • 摘要:为了引导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为城市道路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常规的重力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道路网络可达性优化算法方法.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属性和道路属性,对道路网的可达性进行了定义;再次从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及出行者个人属性等角度对城市路网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以规划路网属性、出行距离作为出行阻抗评价指标,以土地利用性质测度为目的地的吸引力,以重力模型为研究基础,提出了一种城市道路网络可达性优化算法.最后以西安市西咸新区新中心新轴线为例,对其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轴线南部能源金茂区和高铁片区可达性较高,北部昆明池片区受土地开发强度影响,可达性较低;规划路网总体可以满足未来出行需求.
  • 摘要:为解决路径选择研究中缺少在出行个体单次出行过程中路径动态连续选择过程的微观描述的问题,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实现出行路径多阶段动态划分与路径选择建模,引入行为实验理论与仿真实验理论,搭建考虑不同信息水平的路径多阶段选择行为实验模块,实现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再现与轨迹记录,以多智能体模型为基础,开发动态阶段路径选择行为的仿真模块,与行为实验模块数据同步交互,开展数据校核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信息水平的受验者在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实验表现出显著水平差异.相较无信息受验者,具有信息的受验者平均耗时下降14.3%、平均收益提升135.9%.2)路径动态多阶段模型更够较为准确地描述出行个体微观出行路径选择过程,各信息情形下路径动态多阶段决策模型相对精度分别为96.7%、67.6%;3)在路径选择行为实验过程中受验者表现出显著的动态决策行为与个体异质性.
  • 摘要:精准掌握车辆的出行特征是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前提之一.针对现有出行路径选择方法受到模型的局限性,无法深入挖掘出行者的出行特征来研究出行行为的格局.结合RFID数据可靠度高、完整性强以及准确性大的优势,构建了车辆出行特征指标体系,基于高斯隐马尔可夫混合模型对车辆出行特征进行建模研究,提出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表征路径级阻抗影响因素的流程和思路.并提出通过验证道路流量,来验证出行路径选择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的技术流程.
  • 摘要:山地城市干线承载了道路交通较大比例的出行需求,单一且固定的管控手段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交通环境,需要采用协调控制.交通控制子区划分作为协调控制的首要任务,影响着管控效果的优劣.当前子区划分研究重点已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交通控制子区划分,主要集中在关联度指标计算、子区划分算法等方面.针对目前子区划分方法与实际应用关联度不足,且不太适用于山地城市干线的局限,本文分析了山地城市干线多维不均衡性,并从数据库构建、关联度建模、子区划分算法等方面提出面向实时调控的山地城市干线子区实时调控划分算法思路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技术.
  • 摘要:随着车牌识别系统的广泛应用,海量车牌识别数据的挖掘分析逐渐得到交通模型工程师及交通决策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结合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调查项目,通过对滨海新区车牌识别数据的挖掘分析,从机动车保有量估计、车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车辆路径提取及区域过境车辆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与实践.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交通决策者合理制定交通政策及措施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 摘要:移动通信定位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高精度的居民活动时空轨迹数据,为复杂交通网络的全面感知提供了可能.以交通网络关键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交通网络关键节点挖掘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手机信令时空轨迹数据具有“五大特征”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关键节点定义,以及“六步法”识别提取城市交通网络关键节点的方法.通过实证案例成功地提取出长沙市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节点(851个)中的关键节点(72个),并提取结果进行了信息融合的可信度判别,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研究为复杂道路交通网络关键节点挖掘提取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这对强化道路交通网络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从个体诉求出发,分析人的出行特征,指导交通服务提升方向.采用用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以居民访谈作为分类依据,将深圳市宝安区分为北、中、南三个组团,分别对应产业工人、租房白领、家庭户三类主要人群;构建用户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人群出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组团的人群特征与出行诉求差异较大,交通方式上分别偏好慢行、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人群画像分析可应用于实际规划项目中,根据人群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措施,提供精准的交通服务.
  • 摘要: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分布以及出行OD分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手机数据为非定制数据,需要通过扩样,解决无手机、一人多机、不同市场占有率、不同运营商之间数据壁垒等问题.本文首先从职住分布于交通出行两个方面对比了手机信令数据分析与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其次结合居民出行调查,分析人均手机拥有情况,不同年龄、职业、行业、区位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以此作为手机信令数据扩样校核的参数,并改进了职住和OD扩样的技术方法.
  • 摘要:职住平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但衡量职住平衡的指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为挖掘职住平衡与通勤出行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互联网地图出行时空数据,构建了职住平衡通勤出行基础数据库,提出了3种表征职住平衡率的指标,以广州市55个交通大区为例,分析了3种职住平衡率指标与通勤出行特征之间的关联规律,通勤出行特征包括通勤时耗、通勤距离、高峰小时通勤量占比等,发现职住平衡率与上述通勤出行特征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关联性,且3种职住平衡率指标中,从业人口内部就业率关联性最强,用地开发职住比关联性相对最弱,最后总结了不同职住平衡率指标对实现通勤出行目标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对国土空间规划及职住功能配比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摩托车限牌与限行政策已经在全国约200个城市实行,但是部分限摩区居民由于周边公共交通欠发达、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等因素存在一定的使用需求.为制定合理的摩托车管理政策需要对使用需求进行估算,本文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得到居民使用摩托车出行的基础数据,利用SPSS19.0标定回归模型关键参数,确定居民是否选用摩托车出行的影响因素,判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获得摩托车出行的效用函数,将非集计结果集计化确定不同人群的出行概率,并结合各辖区人口数量估算出需求总量.需求估算结果显示在部分地区存在摩托车使用需求,可以考虑对摩托车管理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收集大样本综合信息能力的交通信息设备被广泛应用,其中交通卡口设备包含了大量的检测数据,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辅助交通管理决策.基于交通卡口设备,提出卡口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从三个方面提出一套宏观的机动车出行特征分析指标体系,重点根据外市籍车的出行特性研究其分类方法,最后通过案例说明指标体系能有效发现城市中机动车的出行特征规律,能定量化辅助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
  • 摘要:传统的交通承载力计算方法存在着模型参数难以标定、求解较为困难等不足,提出一种利用城市交通多源数据计算交通承载力的方法.通过SQLServer+Python获取车辆运行速度、路段与路口流量等基础数据,采用历史数据法与箱型图法等方法对缺失与异常数据进行清洗,获得符合要求的交通流数据.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克服传统聚类算法中心选取的随机性问题,对道路处于畅通、缓行与拥堵不同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将路段处于拥堵状态时的在驶车辆数定义为该路段的最大承载力,结合交通流理论与路段长度获得单条路段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整个片区交通承载力.最后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为例,对算法进行全面的说明.
  • 摘要:传统的施工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为交通标志标牌、临时人工诱导、交通信息诱导屏、媒体宣传(电视、报纸、网络)等,传统的施工信息发布模式主要为“广撒网、覆盖全”,但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宣传精确性差、民众后知后觉”.时下多源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技术应用已较为成熟,本文以嘉兴市禾兴路道路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筛选甄别施工道路所影响的交通方式、关键路径及关键用户,结合手机短信息推送等手段,提出一种“传统+新型”的施工道路信息发布模式,提高施工道路信息发布的受众率和有效率,让施工道路的关键使用者更加及时精准的掌握道路施工信息及绕行信息,降低施工道路所带来的民生影响和交通影响.
  • 摘要:近年来国内都市圈跨城通勤现象显著,深莞惠都市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点区域,跨城通勤对都市圈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组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从街道、网格粒度对深莞惠都市圈内高频跨城通勤特征进行探究,并对大都市圈的跨城通勤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深莞惠都市圈内跨城通勤呈现出双向对等的特征,空间上沿行政边界带状分布,深圳中心城区没有呈现出核心吸引作用.当前的通勤模式尚处在边缘到边缘的初级阶段,但其发展潜力大,在深莞惠都市圈的未来发展规划中应重视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建设.
  • 摘要:随着城市机动车出行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对局部交通的分析和管理往往难以解决交通拥堵这一全局性问题,由视频监测产生的卡口数据覆盖面广、精度高、数据量大,为更大尺度的交通运行状态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采用python对近5亿条卡口数据进行处理,评估了昆明市城市交通总体运行情况,发现昆明市本地车和外地车活跃度差异大,且车辆出行存在明显的高峰.对昆明市快速路系统进行分析,发现719点快速路系统拥挤时段达到83%,呈现拥堵常态化特征,高峰时车速只有1020千米/小时,存在部分中短距离通行.进一步通过卡口数据对快速路系统对出入匝道流量和车辆OD分析,确定了各区域联系强度,将分析结果用于仿真模型,为快速路系统匝道控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 摘要:在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尽管交通流数据的获取方式趋于多元化、规模不断扩大,但由数据采样率不足与传输紊乱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普遍存在,进而对后续的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分解的稀疏交通流数据补全方法.首先基于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流速度数据,验证了交通流的时空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基于CP分解的加权优化方法,通过合理地加入拟合交通流时变特性和路段特性的正则化项,提高了方法在不同数据缺失程度下的补全效果,为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感知与预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及科技发展推动,数据采集设备的完善,可利用的数据内容体系已历经几轮的迭代升级,从传统基础数据体系中以常规统计数据和小样本调查数据为主体升级到大数据体系中以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常规统计数据的多元长效数据为主体.数据体系的日趋完备使得对问题剖析研判并辅助决策的方法手段可以从过往依赖于集计化模型的推演结果优化到灵活利用常规数据与大数据属性特点,从数据结果现象出发,用数据步步推证整体现象的本质原因或实际作用生成机理.利用有效推证结果辅助政府决策这一数据到论据的过程称之为循证决策.本文从基础数据体系迭代升级出发,探寻数据间逻辑关联,探讨循证决策的核心价值,探究以数据推论据的思路方法.使基于多元长效交通数据的循证决策方法可为监测或挖掘城市发展进程中普遍性或趋势性问题提供有效帮助,为导向城市精准治理、辅助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 摘要:作为高密度道路网络支持下的组团式网络型结构城市的典型代表,东莞市交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简要分析了东莞市基本特征,并重点从出行方式结构、职住分布和通勤交通以及新冠疫情期间道路车速发展变化等方面对东莞市城市交通运行特征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东莞城市交通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后通过对东莞市城市交通近期发展趋势研判,从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理性公交分担率指标和小汽车保有量规模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排放持续上升,重型车在汽车拥有量中占比虽少,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却远高于轻型车,加强重型柴油车排放的监控力度刻不容缓.本文从重型车动态排放清单实时监测的需求出发,利用12吨以上重型车的实时轨迹,在复原车辆出行路径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二次校正能力的动态流量测算模型,为进博会期间增强重柴车的实时监管能力,以及评估机动车排放污染提供支撑.
  •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国内许多城市均开始推动出租车电动化,即将传统的燃油动力出租车替换为纯电动出租车.本文通过一个考虑了电动车市场渗透率的出租车集计模型,以出租车市场总剩余最大化为目标,定性地给出了不同电动出租车市场渗透率下的出租车定价与数量,并以深圳市出租车市场为例,定量分析了影响出租车定价和数量的关键参数,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模型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租车市场的电动化需要伴随相应的价格和数量调整以确保出租车市场总剩余的最大化.电动化前后的出租车最优价格与数量的变化则与电动车的占比(渗透率)、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相对运营成本和充能时间密切相关.
  • 摘要:交通网络面临诸多未知的风险可能使得部分网络失效,其中的关键路段一旦失效将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运行.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相比应急管理具有经济性、前瞻性等优点,其中对关键路段的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现有路网的风险评估更多聚焦在工程领域和交通安全领域,以路网运行为切入点进行关键路段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通过考虑路网的结构和运行两个层面的性能,提出了重大事件下关键路段风险评估的指标和计算方法,以路段失效后对每个OD对有效路径的影响和受到影响OD对数量为影响因素,构建了路段结构风险指标并提出了计算方法.以路段失效后对路网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为影响因素,构建了路段的运行风险指标并提出了计算方法.最后通过Sioux FallsNetwork作为计算示例.
  • 摘要:传统的交通安全评估方法主要是以交通事故为指标.但是以交通事故为指标存在数据滞后、数据分析不真实、不准确等问题.本文以交通冲突为指标,采用视频识别方法采集了南京市仙林东南某区域的交通冲突数据,识别并预测了车辆运行轨迹,用车辆轨迹来判别交通冲突的发生,并建立了全新的加入交互变量的MLE-NBR预测模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传统泊松模型预测结果平均误差为31.50%,MLE-NBR模型预测结果平均误差为22.15%.精度提高了约30%.当直行交通量、车流速度、交互变量三项参数各自独立提升1%时,模型结果即冲突频次分别增加0.78%、0.65%和0.56%.
  • 摘要:出行率是城市交通定量化研究的基础性数据,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持续对各类建筑物出行率开展研究.本文创新性应用手机信令数据,反映大样本量、高时效性的居民活动特征,结合传统建筑和用地数据等,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基于交通小区的出行率研究,对广州市现状用地比例最高的居住用地及普通住宅开展分析.针对工作日早高峰时段,对748个居住型交通小区进行统计,并参考广州相关研究结论剔除了异常值,最后得到除从化之外的10个行政区出行率建议值,并选取了居住人口作为关键指标构建回归方程.广州市普通住宅建筑出行率推荐取值范围为0.96~1.26人次/100m2,将广州市普通住宅出行率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交通生成量的测算取值更加精准,同时本研究发现城市中心城区出行率较高,城市外围的出行率相对较低.
  • 摘要:本文阐述了Maas(出行即服务)系统的内涵、特点、相对传统运输的优势,重点分析了Maas项目的实施路径,包括运营主体、服务模式、推广路径、政策需求等.分析了Maas系统在深圳的应用实践情况,包括Maas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发展路径和实施的试点项目,包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试点项目和东部景区试点项目.深圳市现有的Maas系统均是以服务于小片区的公交出行为主,暂未延伸到其他出行方式,暂未实现全市大范围推广.迫切要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数据共享环境,更进一步的推动多种运输模式在信息、支付、服务商的一体化,改善出行服务品质,以期为Maas系统在深圳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 摘要: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概念的提出,为推进面向出行的智能交通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不断实践.出行服务广泛地涉及到服务需求、服务条件、服务形式、服务技术和服务保障等,因此,本论文从出行需求和其服务与保障出发,整合出行服务所涉及要素的基本关系,特别在研究整个出行和移动过程的协调与管理问题基础上,创新地提出面向出行的“先进的交通管理即服务”(Advance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as a Service,ATMaaS)的概念.论文基于交通出行服务需求,深入地解析了交通出行链、服务链和管理链的有机关系,给出了ATMaaS的框架体系、信息流等重要组成结构.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科技及其应用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 摘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期城市交通具有矛盾的双重性,既要保障医疗救助和基本生活的运输需求,又要通过切断交通来阻隔病毒的传播,本次研究选取受武汉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78个城市作为样本,寻找这些城市受疫情影响“风险程度”的规律,并结合目前这些城市实行的交通管控政策,“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制定疫情期间城市对外交通政策,以期对日后类似事件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提供经验借鉴.
  • 摘要:新冠疫情冲击下,武汉市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封城措施,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暂停,而疫情后期城建工作的开展除了实现复工复产,还承担着支撑城市经济活动复苏、弥补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建设短板等多重任务.本文详细分析了疫情对于武汉市城建工作的影响,从原有城建计划实施时序、疫情暴露出城建短板、以及疫情对城建工作重点和方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相似的非典疫情为例,研究了非典后期主要城市城建工作应对方案,总结疫后城建工作开展的成功思路.结合武汉实际,提出了城建工作优化调整的五个重点方向,按照“一优两增”的思路谋划疫情后期武汉市城建工作的优化调整,并就具体实施措施、城建重点项目安排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暴发对全国人民的交通出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后疫情时期背景下,通过对比深圳市2019年12月与2020年4月的轨道刷卡数据,结合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及建筑普查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轨道站点500m范围内建筑功能性质、产业结构、居民平均年收入水平、常住人口比例、学历、拥车比例等不同角度分析刻画居民在疫情前后的轨道出行变化.研究发现,轨道站点进出站量降幅较大的站点有办公类岗位占比较高、21~60岁劳动力人口占比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较高、常住人口比例较高及拥车比例较高等特点.工业类建筑功能占比较高、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年以下的人群占比较高的站点,轨道出行需求较为刚性.
  • 摘要: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轨道交通客流组织模式发生较大转变.对疫情影响下的地铁客流特征进行科学的复盘分析,有助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制定更加具备韧性的运营管理策略.本文以深圳地铁为例,基于地铁AFC刷卡数据以及疫情期间地铁用户出行特征调查数据,分析疫情期间地铁线网、线路以及站点层面客流特征情况.研究表明,疫情影响下地铁客流规模同比减少60%以上,但大型就业、居住类站点在高峰期出现客流集聚现象.最后总结了运营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从高峰期客流管理、智慧化联防联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 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创,人们对私家车的依赖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考虑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防疫需要,各地纷纷暂停“限外”政策,保障外地车的顺畅通行.以往受限于规划思维与分析手段的局限,外地车未能在交通规划和治理中予以充分考虑,疫情期间让发现外地车对城市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车牌识别等多源数据分析发现,疫情期间超大城市外地车出行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外地车常态化管控是保障城市活力、重振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限外”政策作为“限购”政策的重要补充,在国家多部委频频要求放宽“限购”政策背景下,“限外”政策又该何去何从?此次疫情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外地车管控政策的契机,亟需探索外一套外地车管控的长效机制.本研究充分借助车牌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手段,深入分析疫情前后外地车出行时空特征变化,甄别出行特征演变规律,针对后疫情时代重振经济复苏与保证交通运行效率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两种外地车需求调控政策场景,并探索不同场景下外地车的需求调控策略.
  •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产业链停工停产且恢复难以预期,城市产业园区、居住小区“封闭”,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国内扩大到全球范围,不同领域物流环节深受冲击.本文通过剖析疫情爆发阶段深圳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变化,进一步预判疫情对外物流的正负面影响,预判城市对外物流的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并对后疫情时代深圳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发展策略、重点布局领域等提出建议.
  • 摘要: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行,作为保障城市基础功能的交通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以疫情为鉴,努力补足城市交通短板,把韧性、健康嵌入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交通运行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当前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疫情期间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的交通运行规律变化,结合国内外交通运输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及经验借鉴,提出我国后疫情时期交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 摘要:小汽车限行政策逐渐成为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必备选项,且有常态化实行的趋势.疫情前深圳市实行工作日早晚高峰外地车牌在全市范围内限行的政策,疫情的暴发使限行政策被暂停.在当前疫情还未远去、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道路交通运行情况缺乏准确评估,限行政策合理性和必要性也缺少确切的数据支撑.基于深圳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系统拥堵大数据,从全市、中心城区、福田区、深南大道四个层面,采用拥堵指数、拥堵里程、拥堵里程占比及机动车平均速度四项指标,对比疫情发生前后实施和未实施限行政策时的道路拥堵情况,并从疫情对出行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疫情前后道路拥堵变化的成因.基于推动经济恢复和研判交通出行需求两个角度,提出后疫情时代小汽车限行政策实施建议,并从推动交通方式转移、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优化道路拥堵瓶颈、试点新型交通方式、打造韧性交通系统等角度,提出可替代限行政策的交通拥堵治理建议.
  • 摘要: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上海市春运期间城市内外交通的运行特征造成重大影响.为阻断疫情进入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和公路道口成为第一道防线,客流研判是做好交通运输保障和疫情防控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比疫情期间和往年同期的客流特征差异,分析疫情给交通系统带来的新影响和新要求,提出后疫情时代增强交通系统韧性的相关建议.
  • 摘要:应急物流设施是应急物资存储、中转、配送的空间保障.本文结合应急物流内涵,分析不同阶段应急物流设施需求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在兼顾应急保障有效性和资源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物资储备设施与商业应急物流配送设施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应急物流设施体系完善建议.
  • 摘要:定制公交从运行时间、站点、乘车环境等方面弥补了常规公交的不足,提高了市民公交出行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本文对定制公交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同时以厦门市的定制公交为具体研究对象,收集了其运行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首次对厦门市定制公交运营的归纳分析.此外,在疫情(2019-nCoV)期间,定制公交发挥其优势,提高了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安全性.但运营上仍存在问题和不足,本文对问题进行归纳,有利于为后续对定制公交的优化提供参考.
  •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城市交通受到重大影响,提供安全可靠、充分保障的交通服务成为关键挑战.相对于公共交通的封闭空间,开阔环境中运营的共享单车有着较低传播风险和发挥了更大作用.本文以南京为案例,融合分析了共享单车用户调查和监管平台订单数据,探讨了新冠疫情前后的共享单车服务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疫情暴发剧烈冲击了共享单车服务,出行量下降了82%.出行需求的早晚高峰现象变弱,共享单车提供了更高比例的中远距离出行服务.疫情期间,用户骑行目的主要是上下班和生活购物,共享单车主要是替代了公共汽车出行.现在的车辆运营周转状况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本研究对如何在疫情期间提供共享单车服务有一定启发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