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配置模式

配置模式

配置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85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建筑科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156篇、专利文献128059篇;相关期刊403种,包括人民检察、中国水土保持、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27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照明用电源与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配置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783位作者贡献,包括G·克里斯蒂、I·乔德里、S·赫兹等。

配置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15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28059 占比:99.41%

总计:128818篇

配置模式—发文趋势图

配置模式

-研究学者

  • G·克里斯蒂
  • I·乔德里
  • S·赫兹
  • 周心澄
  • 李文忠
  • 高国雄
  • 胡牮
  • B·奥丁
  • F·A·安祖丽斯
  • M·瓦诺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洁洁; 盛卫星; 苏光浪; 徐永宏; 吴初平; 王志高; 姚良锦; 朱锦茹; 江波; 李领寰
    • 摘要: 2016年3月,在建德市林业总场21~23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补植不同珍贵树种,2021年10月,选取5种不同配置模式的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样地进行相关生长指标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在各改造样地中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均高于纯林样地的;不同配置模式之间珍贵树种的生长量差异明显,其中,杉木+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杉木+楠木Phoebe zhennan混交模式中各珍贵树种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生长量均表现最大,两种混交模式中珍贵树种的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为4.57 cm、3.79 cm,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为5.69m、3.82 m,平均冠幅生长量分别为2.14 m、2.08 m;南方红豆杉、天竺桂的干形质量最优,干形通直完满的林木株数占比为90%~100%;不同配置模式林下物种多样性综合表现依次为(杉木-南方红豆杉-浙江楠-天竺葵)>(杉木-樟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楠-紫楠Phoebe sheareri)>(杉木-红豆树Ormosia hosiei)>(杉木-浙江楠)>(杉木-楠木)>杉木纯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不同树种和配置模式均可促进杉木生长,但其培育效果不一样。如注重快速提高林分生产力可选择樟、天竺桂、楠木等生长较快的珍贵树种,如注重林下植被和地力恢复可选择浙江楠等多树种配置模式。另外,可通过定期间伐、抚育、整枝等调控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提高经营效果。
    • 朱爱青; 孙彦伟; 张浪; 有祥亮; 罗玉兰; 张冬梅; 李明胜
    • 摘要: 上海郊野乡村依托水、田、林、草、路、村等本底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要素,形成独具乡土风貌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选择上海三种特色风貌地区(河口沙洲平原、东部滨海平原、西部湖沼平原)的典型村落,重点针对乡村庭院及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游园绿化4种类型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开展详细调研。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评判法确定指标权重、评分方法及标准。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对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价,优选适合各类绿地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从而为上海地区及其周边乡村振兴建设的景观营建及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 姚郑; 刘飞; 夏甜甜
    • 摘要: 低维护花境适应性强,稳定性好,是花境体系中不断优化和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对济南城市公园的实地调查,分析出目前济南花境的优缺点,综合后提出低维护花境植物选择特点,以及提出基本配置模式:“宿根花卉——观叶草本+观花草本——自生植物”或“观赏草——宿根花卉——二年生花卉”。最后对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及展望。
    • 王冰; 赵新新
    • 摘要: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植被吸附PM;量,分析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对PM;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均值最大的为针叶混,针叶混和乔灌混次之,最小的为阔叶纯林;不同配置模式森林植被在5~10月中,PM;单位叶面积吸附量大小排序为针叶混(0.744μg·cm^(-2))>乔灌混(0.709μg·cm^(-2))>针叶纯林(0.625μg·cm^(-2))>针阔混(0.53μg·cm^(-2))>阔叶混(0.483μg·cm^(-2))>阔叶纯林(0.407μg·cm^(-2)),其中针叶混是阔叶纯林的1.83倍,在不同的配置模式中,针叶混的PM;吸附量最大,纯林的PM;吸附量较小,阔叶纯林的PM;吸附量最小;5~10月不同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出如下排序,针叶混>乔灌混>针叶纯林>针阔混>阔叶混>阔叶纯林,其中针叶混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最大、其次是乔灌混、阔叶纯林配置模式的最低。根据不同配置模式单位叶面积PM;吸附量,选择相应的树种及相应的植物组合方式,可有效减少空气中PM;等颗粒物。
    • 周鞠蕊; 秦华
    • 摘要: 经过实地调查、数据记录和样带拍摄,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设置119个样带,调查不同道路等级下行道树现状结构、景观配置及所属道路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样带内的行道树隶属41种23科37属,常绿与落叶行道树种类比为1∶0.86,乡土与引种行道树种类比为1∶0.52;上层行道树重要值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小叶榕、香樟、银杏、黄葛树、广玉兰,中下层行道树重要值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天竺桂、紫叶李、紫薇、加那利海枣、木芙蓉;生长指数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蓝花楹、黄葛树、龙爪槐、天竺桂、小叶榕;观赏期集中在春秋季;常绿+落叶的配置模式最为常见,占比为47.06%。
    • 张悦; 陈瑜; 徐磊; 王小慧; 万路
    • 摘要: 为应对园林植物生态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土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依据生态建设应具有的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观(包括重现观、动态观和系统观),提出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即尊重植物生态规律,追求环境自然和谐与“植物友好”的同步实现,充分发挥本土植物的生态价值,构建近自然植物多样性群落。以此理念为指导,在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象公山景点开展近自然林融合配置理念植物群落示范地建设,结合梅岭风景区地带性和潜在性植被群落和树种,推出构建目标群落树种30种,采用异龄复层—常绿混交—灌木草本的植物配置方式,提出6种配置模式,为今后近自然林植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参考。
    • 许冬; 胡楠; 李运远
    • 摘要: 探究北京西、北环山因素影响下的相同结构植物群落PM_(10)浓度差异,可从城市视角为公园植物群落搭配及提升设计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测定不同山体位置关系下5个公园内20个典型植物群落PM_(10)浓度,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内PM_(10)浓度时空变化、植物群落结构对PM_(10)的消减作用、PM_(10)浓度与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体距离因子与PM_(10)浓度空间分布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植物群落PM_(10)浓度日变化趋势呈现出"U型"的分布状态;2)植物群落结构PM_(10)消减率为草坪型>乔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3)PM_(10)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且温湿度对与山体距离远的公园影响更大。
    • 武昱鑫; 余新晓; 彭修文; 张潇; 王阳阳; 邱贵福; 李文立; 贾国栋
    •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和研究冬奥场馆周边小流域人工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为研究区人工林的恢复、经营以及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崇礼区西沟流域的5种人工林配置模式(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落叶松柠条混交林、樟子松柠条混交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内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特征,定量分析和比较不同配置模式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结果】(1)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的蓄积量和厚度均为半分解层小于未分解层。(2)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持水表现为:樟子松纯林的最大持水量最大(2.94 t/hm^(2)),落叶松纯林的最小(1.95 t/hm^(2));樟子松柠条混交林的有效持水量最大(1.46 t/hm^(2)),落叶松纯林的最小(1.17t/hm^(2))。(3)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4)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整体上都表现为人工林混交配置模式优于纯林配置模式,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人工林混交配置模式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性能优于纯林,建议在植被重建和恢复初期充分考虑乡土树种和配置模式,用于人工林的快速重建和健康经营,为下一步小流域森林植被空间结构优化与对位配置奠定基础。
    • 杨润泽; 冯天骄; 肖辉杰; 王奋忠; 赵泽坤; 王世雷; 朱俊英
    • 摘要: 以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0个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模式的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2004—2019年降雨格局变化,并以发生在2010—2018年的19次代表性强降雨作为样本降雨事件,探究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侵蚀与面源污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9年降雨量变化范围在331.4~598.9 mm,平均年降雨量484 mm,小雨、中雨的发生频率降低,大雨的发生频率增加。(2)水土保持措施在减流减沙、减少养分流失方面效果明显。在减轻地表径流方面,表现最好的配置模式为鱼鳞坑苜蓿地与玉米梯田,其减流率分别为88.59%,88.40%;在减少泥沙方面,最好的配置模式为玉米梯田,减沙率高达97.82%;在降低面源污染方面,表现最好的配置模式为玉米梯田,其对TN、TP、COD的减少率分别为79.57%,75.90%,91.31%。(3)在强降雨条件下,降雨量与产流产沙量、TN、TP、COD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降雨量与径流量、径流系数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0.553。I_(30)、I_(60)与产流产沙量、COD的相关性较强。另外,降雨历时、I_(60)与TN、TP、COD相关性也较强。研究成果为揭示京郊地区强降雨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为当地开展强降雨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冷志巍; 王漫; 陈淑华; 初丛相; 杜海波; 徐东波
    • 摘要: 选定吉林西部沙化土地建立试验区,优选欧李、小叶锦鸡儿和山杏,进行不同模式的配置试验,通过造林成活率、生长情况及植被覆盖率指标的测定,选出树种的最佳配置模式,结果表明:7个树种配置模式中,以山杏+小叶锦鸡儿+欧李带状混交模式最优,其植被覆盖度达66.5%。该项研究可为吉林西部沙地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