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路径损耗

路径损耗

路径损耗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2487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电波科学学报、电讯技术、电信科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4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新进展研讨会暨第五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等;路径损耗的相关文献由128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彦、骆涛、宋鹏等。

路径损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0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2487 占比:99.21%

总计:42827篇

路径损耗—发文趋势图

路径损耗

-研究学者

  • 周彦
  • 骆涛
  • 宋鹏
  • 朱洪波
  • J·李
  • 扈罗全
  • 刘洲洲
  • J·塞尚
  • X·F·王
  • 何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晶晶; 刘力嘉; 韩福晔; 宋乐
    • 摘要: 为探究人体通信(HBC)频段体内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特性,该文对解剖学数值人体模型和多层异质几何人体模型的体内至体表信道特性进行电磁仿真分析,首次建立了人体通信频段内10~50 MHz体内至体表路径损耗模型,并通过生物液态仿体内测量验证了电磁仿真和路径损耗模型的有效性。首先,结合时域有限积分法和数值人体模型计算10~50 MHz人体心脏节点至体表各节点的平均路径损耗,分析对比解剖学数值人体模型和多层异质人体模型的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电磁场分布特性。其次,基于表面波传播机理,提出一个带有线性修正项的对数路径损耗模型,最后建立完整的10~50 MHz体内至体表植入式人体信道模型。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带有线性修正项的路径损耗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此频段体内至体表路径损耗特性,采用解剖学数值人体模型进行此频段信道建模与特性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植入式信道模型的可靠性。
    • 宋鹏; 蔡媛敏; 耿晓军; 郭华; 冀汉武; 张国青
    • 摘要: 在非直视无线紫外光通信中,利用大气中的粒子对紫外光进行散射作用来传递信息,非直视紫外光通信在近距离隐蔽通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雾霾粒子属于气溶胶范畴,由空气中的灰尘、硫化物、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雾霾粒子的尺度、浓度、形状等因素均会对无线紫外光散射通信的传输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了非直视紫外光多次散射模型,将霾粒子的半径和浓度这两个物理量引入该模型中,通过模拟大量光子在雾霾条件下经多次散射到达接收端的概率,进而仿真分析了系统路径损耗与粒子半径和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无线紫外光近距离通信条件下,雾霾浓度越大,路径损耗越小,系统通信性能越好;(2)通信距离大于500 m时,增加雾霾粒子浓度,系统路径损耗总体先减小再增大;(3)在粒子浓度一定情况下,增大粒子半径,路径损耗先减小后增大,且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大,路径损耗极小值的位置不断向粒子半径小的一侧移动。其次,在模型中引入粒子尺度谱分布的概念,对粒子尺度谱分布进行分割,分别求出不同粒径及其所对应浓度。假定粒子尺度谱分布中不同粒径的粒子依次对光子产生散射作用,对相应光子到达接收端的概率求和,得到光子到达接收端的总概率,进而求得多种粒径的粒子共同存在情况下系统的路径损耗,使仿真模型更加逼近实际大气信道中多种半径雾霾粒子共同存在的事实。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分别在良好、严重雾霾、极严重雾霾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实验测量了系统路径损耗和通信距离、收发仰角之间的关系,并与考虑粒子尺度谱分布模型中计算得到的路径损耗进行对比,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雾霾天气下的通信质量优于良好天气,收发仰角越大对应的路径损耗也越大。
    • 杨钦; 杨丽花; 任露露; 黄山虎; 刘加欢
    • 摘要: 为了探索高频段室内无线体域网通信的可行性,对10 GHz室内无线体域网的传播特性进行测量与研究。基于大量的测量数据,给出了10 GHz频段室内无线体域网的路径损耗、阴影效应与均方根时延扩展的统计特性,并针对接收端身体角度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具有身体角度影响的路径损耗模型,该模型利用身体角度因子修正身体角度变化引入的路径损耗。同时,分析了接收端天线在人体不同高度时对路径损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路径损耗指数与身体角度呈二次函数关系,由身体角度引起的路径损耗(PBA,path loss in body angle)与身体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带有系数的三角函数表示,且此系数与收发端之间的距离呈单调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此外,当身体处于不同角度时,接收端天线位于人体不同高度时对路径损耗的影响比没有身体旋转角度时小。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10 GHz频段在室内无线体域网的使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任静; 姚远程; 秦明伟; 朱悦
    • 摘要: 无线应急通信作为综合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有着传统网络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经济型。中继节点作为无线中继网络的关键环节,其选址将直接影响整个应急通信网络的性能。复杂环境无线应急通信中继节点选址依靠现场实地调查和测量,但会存在选址速度慢、中继节点冗余和通信链路质量差等问题。针对以往这些问题,使用站点间传播路径损耗作为评价站点品质的依据,在使用射线跟踪方法建模及仿真的基础上进行算法研究,实现了复杂环境下无线应急中继节点的快速、精确选址,并在与传统选址方法的对比实验中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车克龙; 廖薇; 周灵丽; 李启行; 吴秋雯
    • 摘要: 人体通信(HBC)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为媒介进行通信的新方式,医疗设备使用HBC方式比传统无线通讯在能耗与辐射上更具优势。为研究HBC方式下信道特性与通信性能,文章研究信号在多种身高人体模型下的路径衰减特性;对比了两种调制方式下的信道误码率;在冲激响应模型中,通过功率延迟分布分析多径规律,并使用均方根时延扩展验证该模型。通过分析路径损耗衰减特性得出多个模型下的阴影效应均值,人体信道的阴影效应导致了系统性能下降;对比FSK和PSK调制对信道误码率的影响,PSK调制更适合体表信道;通过分析多径特性,多个模型下的平均信道多径数量约16条,且前4径占据大部分能量;电磁分析下的链路特性和建模结果十分接近,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体域网体表链路中医疗设备接收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 黄山虎; 孙君; 常浩飞; 吕文俊; 杨钦
    • 摘要: 为探索高频段室内离体信道的无线传播特性,对9.5~10.5 GHz频段多个典型室内场景进行离体信道测量。在大尺度衰落方面,通过研究路径损耗发现人体遮挡因子与旋转角度呈正弦函数关系,并与收发端距离呈现负指数关系,因此建立距离与角度联合相关的新型路径损耗模型,并根据阴影衰落统计特性证明新模型的精确性与适用性。在小尺度衰落方面,通过分析路径损耗与均方根(RMS,root mean square)时延扩展的线性相关性,获得距离与角度相关的新型RMS时延扩展模型。证明了收发端距离与人体旋转产生的遮挡因子越大,路径损耗和多径衰落也越严重。新型离体信道模型可用于设计物联网环境体域网(BAN,body area network)的离体链路,为未来的室内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 戚建淮; 宋晶; 杜玲禧; 周杰
    • 摘要: 由于林区环境复杂,实地测量路损存在困难,因此基于自由空间邻近模型(Close-In,CI)引入了路径损耗指数矫正因子,并考虑视距和非视距传输概率以及雨衰提出了适用于林区的毫米波路径损耗预测模型。以60 GHz毫米波为例,考虑不同的树木高度、树冠半径、天线高度、树木密度进行模拟仿真并与传统的自由空间路损模型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适用于林区的毫米波路径损耗预测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上述不同情况带来的影响,为通信性能评估提供参考与指导,并为毫米波设备的覆盖范围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 刘松旭; 张大鹏; 乌云娜; 刘鹏
    • 摘要: 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受到节点定位偏移量的影响,导致定位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RSSI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依据RSSI模型计算原理建立RSSI信号传输模型,并采用高斯滤波算法对RSSI值完成滤波处理。对节点位置距离加权,采用路径损耗模型采集RSSI中剩余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距离信息,得到每个节点的坐标,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设计的算法有效降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的平均误差,并提高了节点定位实时性,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的设计需求。
    • 崔扬; 陈品祥; 刘光; 董志海; 刘增良; 王凯松
    • 摘要: 目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技术想要全面推广,需要做好基站选址的工作。5G信号频率较高,穿透能力与4G、3G、2G相差悬殊,利用传统的基站布设策略,无法保证室内深度覆盖需要的良好体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次基于自动化重建的室内模型进行了5G信号仿真,并提出了5G小基站选址的优化方法。首先确定候选基站,模拟5G信号传播过程;然后考虑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路径损耗和墙面材料对信号造成的反射衰减损耗,以模拟5G信号的强度值和覆盖度。最后基于重建的室内结构化模型与5G信号仿真结果,利用贪婪优化算法设计了面向5G基站优化选址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5G信号,并且实现自动化5G基站布设和选址,该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室内快速布设大量高密度5G通信基站的需求。
    • 吴迪; 毕猛; 田彦豪; 邹勇
    • 摘要: 随着5G渗透率的增加及业务场景的日益丰富,不断增长的业务量对5G网络容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低频资源的稀缺,未来5G系统将会向更高频段演进。由于高频电磁波波长短,其衍射能力变差,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表现为损耗较大。对于5G室分覆盖,受限于安装空间和美观要求,存在大量封闭金属吊顶暗装的情况,信号强度会受到金属吊顶较大的衰减,这为5G网络部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实地测试结果和理论推导,对封闭金属吊顶场景下5G室分覆盖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场景和系统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