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道建模

信道建模

信道建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51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2488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波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二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2014年广播电视规划院技术交流会、2014全国第十五届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学术年会等;信道建模的相关文献由130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秋明、王承祥、陈小敏等。

信道建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2488 占比:99.61%

总计:62734篇

信道建模—发文趋势图

信道建模

-研究学者

  • 朱秋明
  • 王承祥
  • 陈小敏
  • 黄杰
  • 张建华
  • 周杰
  • 江浩
  • 石磊
  • 刘彦明
  • 刘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车克龙; 廖薇; 周灵丽; 李启行; 吴秋雯
    • 摘要: 人体通信(HBC)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为媒介进行通信的新方式,医疗设备使用HBC方式比传统无线通讯在能耗与辐射上更具优势。为研究HBC方式下信道特性与通信性能,文章研究信号在多种身高人体模型下的路径衰减特性;对比了两种调制方式下的信道误码率;在冲激响应模型中,通过功率延迟分布分析多径规律,并使用均方根时延扩展验证该模型。通过分析路径损耗衰减特性得出多个模型下的阴影效应均值,人体信道的阴影效应导致了系统性能下降;对比FSK和PSK调制对信道误码率的影响,PSK调制更适合体表信道;通过分析多径特性,多个模型下的平均信道多径数量约16条,且前4径占据大部分能量;电磁分析下的链路特性和建模结果十分接近,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体域网体表链路中医疗设备接收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 褚馨怡; 袁仁智; 彭木根
    • 摘要: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水下无线通信的需求愈加迫切。传统水声通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下数据高速传输需求,水下无线光通信凭借其高速率、高保密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水下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从水下无线光通信的传播特性和应用场景出发,概述了水下无线光通信的理论信道模型、编码调制技术和最新实验进展,并结合深海环境和6G愿景,展望了水下无线光通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弱光信号检测技术和水下通感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相应挑战。
    • 赵雄文; 张钰; 秦鹏; 王晓晴; 耿绥燕; 宋俊元; 刘瑶; 李思峰
    • 摘要: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第六代通信系统(the Sixth Generation,6G)的重要目标,无线光通信相较于射频(Radio Frequency,RF)通信技术具有容量大、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建立全球无缝覆盖空间网络的重要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C)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国内外建设及相关标准化现状,相较于现有综述文献,涵盖了更多最新研究工作,并针对物理层和上层指出一体化FSOC网络设计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对大气信道建模、“捕获、瞄准和跟踪”(Acquisition Pointing and Tracking,APT)、拓扑控制、路由、资源分配、可靠传输协议、微波协作传输几种重要通信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 段开源; 刘成国; 张博涵; 胡文韬; 熊得安; 周鸿锟
    • 摘要: 为提升无线信道测量系统测量和建模效率,研究满足5G毫米波频段的自动化信道测量与智能建模技术,研发通过上位机对各子系统进行自动化测量和智能建模的原型系统。该系统中解决对不同频率的路径损耗、阴影衰落、角度扩展等信道参数的自动化测量控制关键技术,形成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建模方法。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归一化喇叭天线方向图测量上与DAMS7000同角度的平均测量误差小于0.07;在24GHz和28GHz实际走廊环境信道测量中,系统能根据设置自动完成测量,使用BP神经网络智能地给出环境中LOS和NLOS区域的CI、FI、ABG模型的建模结果。
    • 丁珣
    • 摘要: 场强预测是评估和衡量GSM-R系统通信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准确高效的场强预测对信道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预测GSM-R系统的场强。预测结果表明:无需进行三维场景建模,利用表征非线性关系的BP网络即可实现准确的场强预测;相比于无环境特征的数据集,携带环境特征的数据集生成的预测模型精度较高、误差较低。场强预测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无线通信特性,更好地服务于GSM-R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 黄骏; 唐慧; 柴利
    • 摘要: 深度学习是解决5G无线信道建模中参数学习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学习网络的超参数选择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较大,而常规的手动调参方法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5G无线信道参数学习方法,其中CNN网络超参数采用贝叶斯优化进行自动设置。利用仿真软件Wireless InSite建立了5G无线通信室外场景数据集,针对不同信道参数设计了相应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贝叶斯自动寻优和手动调整超参数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优势明显。
    • 易湘; 刘欢欢; 班堃
    • 摘要: 综述了水下光通信信道建模的研究进展,对影响水下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信道特性进行了分类。首先,对静态海水的固有光学性质即吸收和散射的建模工作进行了总结。其次,特别分析了动态海水的折射率起伏即海洋湍流的建模工作,自底向上从起伏海水→起伏光场→起伏光信号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何丹萍; 徐卓成; 曹惠云; 殷玥; 吴丽娜; 官科
    • 摘要: 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构建了一种路径损耗预测模型.通过卫星图像的红、绿、蓝(red,green and blue,RGB)通道的颜色信息来表征无线通信电波传播路径的环境特征,结合路测点与基站的距离特征构建数据集,迭代训练网络参数,以预测传播路径损耗.结果表明,对跨基站路测点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3,绝对平均误差控制在0.66 dB,标准差控制在6.65 dB,说明在缺乏某一场景的详细模型和材质参数时,本文模型也能可靠预测无线通信电波的传播路径损耗.此外,本文信道模型与传统信道建模方法多方面的对比与分析表明,本文模型在相同计算资源下可以提供和传统信道建模方法相差很小的预测结果,同时大大缩短预测所需的时间,说明本文模型对传播路径损耗做出快速预测的能力可以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系统的优化.
    • 程芳芳; 王旭东; 吴楠
    • 摘要: 针对通信系统中长序列建模存在维度诅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信道建模的端到端通信系统改进方案。该方案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CGAN)结合,利用CNN与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FC)的局部连接特性对传输长序列的信道进行建模。通过对参数重新设计及网络结构调整,获得了适应不同调制方式和信道类型的学习网络,将其应用端到端通信系统中,作为收发机之间梯度反向传播的桥梁。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DCGAN能够以减小的网络规模以及计算量成功地实现长序列建模,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此外,将建模结果运用到端到端通信系统设计中,可以获得与传统数字调制系统相近的误比特率性能。
    • 丁瑞; 钱晓涵; 刘道华; 王珏; 高锐锋; 胡英东; 孙强
    • 摘要: 超大规模多天线技术(Extra-large Scale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XL-MIMO),是5G大规模MIMO进一步向更高空间维度的扩展和延伸。随天线数目大幅增加,XL-MIMO部署呈现超大孔径阵列等新形态;其传播信道在5G大规模MIMO信道模型近场传播、空间非平稳等特性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用户可视区域不同等新特点,因此,需要新的模型架构对其进行描述。基于此,对文献中XL-MIMO相关的信道测量、特征分析与建模方法进行综述。从传统无线信道模型出发,对有限维MIMO、大规模MIMO、XL-MIMO共同的信道建模理论与手段、随阵列尺寸增加所表现出的信道新特性以及新特性所催生的新模型架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对XL-MIMO信道特性下出现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超大规模MIMO传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