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道模型

信道模型

信道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79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8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83109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电波科学学报、电讯技术等; 相关会议83种,包括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第十九届全国网络与数据通信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等;信道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84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秋明、扈罗全、陈小敏等。

信道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8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3109 占比:99.65%

总计:183757篇

信道模型—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洋; 毛忠阳; 刘锡国; 赵志勇; 张嵩
    • 摘要: 传统的海上超短波电台与岸上联络主要采用的是视距方式,其性能受到极大限制,具备超视距能力的超短波通信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对影响目前海上超视距通信的超短波信道展开研究,并针对对流层散射传输是海上超视距通信主要模式,以及散射通信引起的多径、多普勒和损耗问题,提出运用Clarke和Jakes两种不同的模型来模拟对流层散射信道,给出超视距散射通信信道特性,并仿真了QPSK调制方式在散射信道下的误码率,得出了与理论Rayleigh衰落信道相近的误码结论,其可为后续延展分析超短波超视距通信提供重要借鉴.
    • 唐剑; 白光富; 徐亮; 唐艳玲
    • 摘要: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化和5G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步入了一个极速物联网时代。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技术通过增加通信系统中的天线数量,在不增加频谱资源的条件下大幅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成为了5G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该技术面临的很多挑战,从系统基站端、传输过程、用户端和整体架构四个方面综述其研究动态,并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 张薇; 桑溪鸿; 陈敬尧
    • 摘要: 为准确描述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中功率时延可解析性,本文对基于散射簇的3GPP信道建模方法进行扩展,提出了适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的一种基于散射簇的空时频非平稳信道模型。针对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中空时频非平稳特性,在基于生灭过程的散射簇演进算法之上,提出空时频散射簇演进算法,从而建模散射簇在空间、时间和频率改变下的变化过程。仿真结果验证了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特性,并与3GPP实测信道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说明了所构建信道模型的准确性。
    • 谢诗昂; 张晓瀛; 孔凌劲; 王玲; 魏急波; 刘永胜; 林乐科
    • 摘要: 为研究城市战场环境下战术自组织网络(tactical mobile ad hoc network,TacMAN)通信节点间的信道特性,针对城区场景超短波频段展开信道测量与建模。测量结果表明,TacMAN通信场景下,多径信号存在明显的非平稳性和生灭现象。针对信道非平稳性,首先设计了一种多径识别与跟踪算法,有效地估计出多径信号的存在概率。其次,使用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改进型抽头延迟线(tapped delay line,TDL)模型对实测数据的非平稳过程进行建模。最后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给出了小尺度衰落的统计模型,分析表明双高斯混合分布(bimodal Gaussian mixture distribution,BGMD)和Ricean分布分别是描述模型首径与最强径幅度分布的最佳模型。论文建立的非平稳信道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TacMAN场景下信道特性,为提高相关军事通信场景下通信系统的性能提供参考。
    • 唐慧琴; 赖怡桐; 刘静华; 陈平平; 王少昊
    • 摘要: 磁随机存储器(MRAM)利用磁隧道结(MTJ)的高、低阻态来储存二进制信息,并常以MTJ参考电阻网络用作硬判决门限.MTJ阻态的阻值易受工艺偏差、电压、温度(PVT)因素影响,对大PVT范围内MRAM读操作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TJ参考电阻网络方案的硬判决信道量化器模型,考虑了温度、工艺波动等关键参数对MTJ不同阻态阻值的影响.通过比较由七种MTJ参考电阻组合所提供的硬判决门限,发现在MTJ工艺偏差6%~20%、温度233 K~400 K区间内,2(R_(P)//R_(AP))参考网络提供的判决门限可实现逼近最大化互信息量化方案的平均读决策错误率,且在大温度、工艺波动范围下展现出良好的跟随性.通过将上述一位硬判决信道量化方案应用在面向MTJ级联信道的纠错编码方案分析中,结果表明,在上述温度和工艺偏差范围内,所提出的2(R_(P)//R_(AP))硬判决门限在不同纠错算法下逼近于最大化互信息量化的理论最佳方案,并且短码的里德-索洛蒙(BCH)(127,92,5)码的解码性能优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和极化(Polar)码.
    • 李博江; 李振东; 陈文
    • 摘要: 为了解决5G通信中的高能耗、高成本问题,提出了基于透射可重构超表面(RMS)的多天线通信系统,并阐述了该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收发方式、信道模型和信道估计,最后探讨了RMS在未来通信中的应用。认为透射RMS多天线系统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秦剑华; 杨穆天; 路永玲; 王真; 胡成博
    • 摘要: 当前研究主要采用椭圆模型描述第6代(6G)电力物联网(IoT)物理层多节点通信场景,忽视了信号传输路径的俯仰角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通过建立3维半椭球体几何传输模型描述6G电力物联网物理层通信场景,提高了电力物联网异构网物理层数据传输分析过程中的准确度。在提出的传输分析算法中,通过推导电力物联网通信无线传输信道中不同传输路径的复冲激响应函数表达式,揭示物理层数据的传输特性。数值分析不同传输路径间的互相关特性,探索电力物联网的时域传输特性,验证上述信道传输特性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对于分析与设计电力物联网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李元博; 王依勤; 韩充
    • 摘要: 太赫兹通信有望成为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实现太赫兹通信,对太赫兹无线传播信道的研究不可或缺。首先,介绍了3种主要的太赫兹信道测量方法,包括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频域信道测量、基于滑动相关的时域信道测量和基于太赫兹脉冲的时域信道测量;其次,对现有的信道建模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和混合建模方法;然后,基于现有的太赫兹信道测量结果,分析总结了太赫兹频段的信道特性;最后,阐述了太赫兹无线信道领域潜在的研究方向。
    • 张周不染; 张宁; 庞明慧; 李奇; 柏菲; 陈小敏; 朱秋明
    • 摘要: 针对短波信道的多径、多普勒频移、多普勒扩展等特点,介绍了Watterson模型、ITS模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提出了可以体现短波通信不同天波和地波损耗的分段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波和天波两方面研究了损耗特点和基本天波传播参数,提出了地波和天波的场强和功率预测方法。数值仿真表明,该场强预测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场景下的场强、功率与经纬度变化关系,同时能够根据接收点场强、功率反演发射点位置,对短波信道建模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 李欢; 许越; 孟凡博; 任帅; 李海军; 庞晓静
    • 摘要: 以巡检机器人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在变电站中应用广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发展迅速,未来5G可移动终端在变电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通信系统的性能与无线信道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变电站中可移动终端的5G通信信道特性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变电站三维(3D)散射环境下5G可移动终端的通信信道的特性问题,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提出采用几何分析法建立3D信道模型,并推导出了信道的时间自相关函数、空间互相关函数。基于5G频段,仿真并分析了无线信道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研究了不同大小的莱斯因子对无线信道特性的影响。上述仿真结果表明了5G终端在变电站的可用性,拓宽了变电站场景下可移动终端运用5G通信技术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