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树人工林

杨树人工林

杨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266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生态学报、湖北林业科技、吉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上海市林学会2012-2013年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等;杨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华田、姜岳忠、方升佐等。

杨树人工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2666 占比:99.61%

总计:72951篇

杨树人工林—发文趋势图

杨树人工林

-研究学者

  • 王华田
  • 姜岳忠
  • 方升佐
  • 张志强
  • 汤玉喜
  • 孔令刚
  • 吴敏
  • 唐洁
  • 查同刚
  • 葛之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斌斌
    • 摘要: 杨树造林不仅是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杨树在中国广泛分布,无论是建造防护林,还是建造用材林,杨树都是主要树种。近年来,中国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杨树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杨树造林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其中,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杨树造林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科学开展杨树造林建设,针对杨树病虫害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全面加强防治,有效提高中国杨树造林技术水平,强化杨树病虫害防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杨树生产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 梁俊文
    • 摘要: 人工防护林对于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研究杨树人工林退化现状与林分修复,首先对杨树人工林退化的现状原因进行介绍,了解目前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导致杨树人工林退化现状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关于杨树人工林退化林分修复的主要措施,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为后期更好地进行林分修复提供参考。
    • 高源; 律江; 李春征; 刘京宇; 张志强
    • 摘要: 大气气溶胶可以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乃至区域上的碳收支。为探究北京地区气溶胶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利用2006—2009年北京大气气溶胶数据结合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涡度相关系统监测的辐射、碳通量等数据,分析了气溶胶对散射辐射、光能利用效率(LUE)、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了气溶胶和生态环境因子对GP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两季大于秋、冬季,夏季气溶胶光化学厚度最大。大气气溶胶显著影响了地表辐射组分以及温度、湿度环境因子,随着AOD从0增大到3,总辐射减小了43.63%,散射辐射增加132.26%,散射辐射比例增大了2.55倍,而相对湿度增大48.52%,日温差增大3°C左右。当生态系统受水分胁迫时,气溶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影响,当生态系统处于非水分胁迫时,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和生产力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AOD为1.0—1.6时,GPP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AOD>2.5时,GPP显著减小且小于背景气溶胶(AOD1.5)则导致杨树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
    • 潘嘉琛; 刘超; 董智; 吴其聪; 李红丽; 李耀斌; 张美玲; 杨子晋
    • 摘要: 为明确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以山东省国有东明林场3 a,5 a,8 a,10 a生杨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与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团聚体分布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在表层土层(0—20 cm)中,随林龄的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增加再略减的趋势;而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为5 a>8 a>3 a>10 a;在40—6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2)在0—2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表现为3 a>5 a>10 a>8 a;在20—60 cm土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无显著差异。土壤稳定性与团聚体的形成和有机碳密切相关,有机碳含量与GM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均呈现一定程度表聚性,在0—20 cm各林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9.17%~74.26%。在3 a到5 a阶段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可能导致有机碳储量发生转移,从表层土层(0—20 cm)向底层土层(20—60 cm)转移,而在8 a到10 a阶段,有机碳储量从底层土层向表层土层发生转移。研究结果为揭示黄泛沙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结构形成与有机碳提升提供了参考。
    • 王建辉
    • 摘要: 为明确山地杨树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覆盖与其根际营养、生长量之间的关系,文章选用马桑、白栎、白茅、蕨类植物、混合草类多种不同植物材料作为覆盖物,通过试验形式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生物覆盖对杨树树高与胸径的影响,总结出生物覆盖量越大,山地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幅度越大,覆盖次数越多含量增加越明显,且不同覆盖材料下,人工林根际营养及生长量的增加幅度并不一致。
    • 罗雷; 王晓荣; 陈臻; 徐立; 张涛; 王亮; 谢文; 曹祖荣; 刘少峰
    • 摘要: 利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来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明确特定林分固碳能力变化,合理估算森林固碳潜力,对于开展区域森林增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林龄设置74个固定样地,采用林地角规调查的方法,动态监测了不同林龄杨树生长规律,构建了杨树生长模型,探讨了杨树林人工林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林龄与平均胸径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林龄25 a的成熟杨树林碳密度为97.13 t C/hm^(2),最大的植被碳密度为167.50 t C/hm^(2),理论平均固碳潜力达到1474.73万t。建议以持续发挥杨树林地碳汇功能为目的开展经营,延长森林经营周期,加强经营管理,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减少林木生物量损失,从而进一步提升江汉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汇功能。
    • 王晓蓉
    • 摘要: 杨小舟蛾别名杨小褐天社蛾,为鳞翅目舟蛾科小舟蛾属,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2022年8月上中旬,笔者所在的安徽省肥西县林业和园林建设中心开展了杨小舟蛾虫情监测,主要在山南镇、上派镇、花岗镇、柿树岗乡等处分布的杨树片林和道路进行详查。
    • 秦广震; 田野; 孙新珂; 张贾宇; 毛赛赛
    • 摘要: 林下养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林地空间利用方式,但长期高负载的林下养殖对林地土壤性状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以不同林下养鸡年限(0年、1年、3年和5年)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其林地土壤的磷素组成和形态变化,探讨林下养鸡年限对土壤磷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的全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以及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含量均随养鸡年限延长显著上升,放养5年后达对照林分的1.4—2.4倍,而5—10 cm土层4种磷素形态含量没有显著变化.0—10 cm土层土壤的稀盐酸提取态无机磷(D.HCl-Pi)和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conc.HCl-Pi)含量在养鸡1年时显著下降,之后随养鸡年限延长逐渐回升;浓盐酸提取态有机磷(conc.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两种磷素形态含量在各养鸡年限间差异不显著.0—10 cm土层土壤的总无机磷含量在养鸡1年后显著下降,之后开始上升;而总有机磷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显著上升,受养鸡年限的影响较大.表层土壤的有效磷和活性磷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均有所上升,且均与NaOH-Pi和NaOH-Po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NaOH-P,尤其NaOH-Po是林地土壤中可供转化为有效养分的最主要潜在磷源.总体而言,土壤中较易被分解利用的磷素形态含量随养鸡年限延长明显积累,难分解的磷素形态含量则变化不显著,同时林地表层土壤有效磷或活性磷的供应水平随养鸡年限延长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不断提高.
    • 吴秒衡
    • 摘要: 在杨树人工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三种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对三种蛀干害虫的防治,除要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外,还应抓好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 张尓泉
    • 摘要: 在杨树人工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三种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对蛀干害虫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