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涡度相关法

涡度相关法

涡度相关法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51340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资源科学、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涡度相关法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贵瑞、郭家选、赵亮等。

涡度相关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1340 占比:99.96%

总计:251441篇

涡度相关法—发文趋势图

涡度相关法

-研究学者

  • 于贵瑞
  • 郭家选
  • 赵亮
  • 徐世晓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张雷明
  • 李玉中
  • 梅旭荣
  • 陈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佳玉; 张弥; 石立新; 肖薇; 谢燕红; 蒲旖旎; 贾磊; 甄晓菊; 冯兆忠
    • 摘要: 淡水养殖塘是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准确观测CH_(4)年排放量还存在较大挑战,尤其是采用低频的观测方法。因此,本研究以亚热带长江三角洲区域典型淡水养殖塘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方法(Eddycovariance,EC)测定的2016—2020年养殖塘水-气界面高频连续CH_(4)通量数据,探讨了对淡水养殖塘CH_(4)通量进行箱式法等低频观测时,在一日内的最佳观测时间以及一年内的最佳观测日数,从而实现对CH_(4)年排放量的准确估算。结果表明:一日当中最佳的观测时间春季为14:30—16:30、夏季和秋季为6:30—8:30、冬季为11:30—13:30,与EC连续观测获取的各季节日均值比较,以上选取方案估算的日均值不确定性最小,变化范围为0.1%~4%;在准确估算日均值的基础上,对于一年内的最佳观测天数,建议至少需要在全年均匀选取80 d,即观测频率为每月6~7 d,且均匀分布在每月的上中下三旬,才能够达到一年内连续观测获取的年均值±20%之内的高精度估算。当全年观测日数少于20 d时,CH_(4)通量年均值估算的不确定性可高达50%。该研究结果可在无高频连续CH_(4)通量观测前提下,为养殖水体CH_(4)通量观测时段方案设计以及降低内陆水体碳收支估算不确定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田东哲; 吴苏; 徐梦帅; 李明放; 刘立业
    • 摘要: 涡度相关法是以雷诺分解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湍流中垂直方向的风速脉动与相关物理量脉动的协方差,求解出物理量的湍流通量。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重要的碳源和碳汇,具有固碳和释放碳素的功能,在碳中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西北某山岭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点1)和华北平原某生态区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点2)进行定位观测,分别在夏季和冬季选取一个月的观测数据,采用涡度相关法进行碳通量计算,结果表明,试验点1夏季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大于排放量,试验点2冬季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小于排放量。
    • 文双雅; 石楠; 陈崇怡; 胡海燕; 高志强
    • 摘要: 为探讨水稻生长季内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的动态特征,使用2020年5—9月稻田通量观测资料,应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LUE日平均值为0.95%,波动范围为0.25%~2.23%,小时尺度表现为早晚值较高、中午值较低,日动态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日尺度上的LU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影响。研究为合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资源、推动LUE在生产力模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松年; 王云琦; 王凯; 冯印成; 王杰帅
    • 摘要: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2019.11—2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 叶天歌; 高晓清
    • 摘要: 作为地表水文循环以及能量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蒸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湖泊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新的发电形式,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改变了能量分配,从而也改变了湖面蒸发。本文利用江苏省扬中市营房村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内外观测数据,分析了其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并对主要蒸发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受到光伏电站遮挡效应的影响,站内的蒸发量小于站外,蒸发量减少了44.9%,秋季蒸发明显大于冬季,白天蒸发远大于夜间;文中评估了3种蒸发模型,其中以质量传输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相关分析表明,湖泊光伏电站日蒸发量与水汽压差、湖气温差和净辐射通量呈显著相关;逐小时蒸发量可以近似为净辐射、10 m风速、相对湿度和湖水温度的线性回归值,线性模型表达为:y=0.08+0.0003R_(n)+0.0754u_(10)-0.0035RH+0.0165T_(s)。
    • 李愈; 葛继稳; 斯南雍茜; 王璐雯; 王九妹
    • 摘要: 开展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研究,对了解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连续3年非生长季(2015年12月1日—2016年4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2017年4月15日、2017年11月15日—2018年4月15日)CO_(2)通量监测,分析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该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U”型曲线,非生长季CO_(2)通量日变化范围分别为-0.724~4.301μmol/(m^(2)·s)(2016年)、-1.251~4.833μmol/(m^(2)·s)(2017年)、-0.980~4.982μmol/(m^(2)·s)(2018年);(2)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变化均表现为排放CO_(2),3年非生长季CO_(2)通量月累计释放量分别为28.26 g C/m^(2)、17.65 g C/m^(2)和50.73 g C/m^(2);(3)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对降雨的响应仅在长期无降雨后,降雨量突增时CO_(2)通量释放量增加显著;(4)2016—2018年研究区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与10 cm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10 cm层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温度是大九湖泥炭湿地非生长季CO_(2)通量的主要调控因子。
    • 时元智; 时红; 崔远来; 洪大林; 朱寒
    • 摘要: 揭示水稻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动态评价稻田水碳循环过程和农业用水效益.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得到中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田的3年通量数据,研究生态系统尺度的稻田WUE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年际差异,揭示生态系统夜间呼吸消耗对稻田水分利用的影响,阐明WUE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和ET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WUE季节尺度变化特征与NEP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其季节变化由NEP主导,取决于作物自身以生育期为尺度的生长发育规律.早、晚稻日均WUE均在拔节孕穗期达到峰值,且在生长中期均维持较高水平,日均WUE分别达到5.8、5.5 g/kg.早、晚稻全生育期WUE均值分别为(3.3±0.3)、(3.4±0.4)g/kg,生态系统夜间呼吸消耗使WUE下降40%以上.不同稻季WUE的年际差异达到9.2%~12.4%,其中抽穗开花期差异最大.不同纬度的稻田WUE存在差异,该研究得到的中国长江中下游稻田WUE高于菲律宾、巴西等热带地区稻田,但低于中国东北辽河三角洲稻田,与小麦、玉米等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田WUE也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评价中国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农业用水效率以及优化水碳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 张法伟; 李红琴; 赵亮; 张雷明; 陈智; 祝景彬; 徐世晓; 杨永胜; 赵新全; 于贵瑞; 李英年
    •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和敏感区域,高寒灌丛是重要植被类型,其碳水热交换的时空格局及生态过程是科学认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的关键之一。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自2003年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生态系统碳水热交换的科学观测,已经连续积累了17年的通量数据。为了推动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寒生态系统碳水热格局等相关研究的发展,海北站公开发表2003–2010年高寒灌丛相关常规气象数据及碳水热通量。本数据集包含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的常规气象数据子集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生态系统CO2呼吸通量、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的碳水热通量数据子集,形成了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可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碳水热时空动态的科学认知、遥感反演、模型验证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 张法伟; 李红琴; 赵亮; 张雷明; 陈智; 祝景彬; 徐世晓; 杨永胜; 赵新全; 于贵瑞; 李英年
    • 摘要: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湿地是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碳水热收支特征及环境控制机制是评估湿地碳素固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的关键。基于涡度相关技术,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自2004年至今一直开展高寒帕米尔苔草(Carex pamirensis)湿地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的科学观测。为了促进高寒湿地生态学发展和数据价值最大化,海北站拟公开发表高寒湿地连续观测的碳水热通量及相关常规气象数据集,其中通量数据子集和常规气象数据子集的时间范围分别为2004–2009年和2004–2010年,具体包括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生态系统CO2呼吸通量、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等观测指标,数据集的时间尺度包含半小时、日、月和年,以期为区域生态功能评估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李跃林; 闫俊华; 孟泽; 黄健强; 张雷明; 陈智; 刘世忠; 褚国伟; 张倩媚; 张德强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学过程,科学定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水通量是准确定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过程的关键所在。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的准确定量,获取的碳水通量监测数据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贡献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CNERN)成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自2002年底始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类型进行碳水通量监测,现已完善为系统规范化的监测。其中针阔叶混交林为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也是我国南亚热带常见森林类型。按照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统一规范,在该森林类型已进行长达17年的生态系统水平碳水通量及关键气象要素标准化监测。本数据集通过整理和统计,列出了2003–2010年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碳水通量的动态实测数据,并包含了相关的数据集构建过程。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以为深入探讨全球水热格局变化情形下的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水和能量交换监测研究提供本底资料,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管理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