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蒸散

蒸散

蒸散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78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55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03年环境中的水土保持会议、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气象卫星遥感反演和应用学术会议等;蒸散的相关文献由2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召良、唐荣林、姜亚珍等。

蒸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54.2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355 占比:45.28%

总计:784篇

蒸散—发文趋势图

蒸散

-研究学者

  • 李召良
  • 唐荣林
  • 姜亚珍
  • 崔宁博
  • 张劲松
  • 魏征
  • 孟平
  • 张宝忠
  • 王彦辉
  • 李益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云霓; 聂正英; 杨帆; 贾喜平
    • 摘要: 林分蒸散是森林水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同步监测树干液流、树干茎流、林内穿透雨和气象因子,分析了油松人工林蒸散及其组成。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林分蒸散、冠层蒸腾、冠层截留、林地蒸散分别为392.53 mm、83.68 mm、68.90 mm和239.95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63.36%、34.83%、28.67%和99.86%;林分蒸散的月变化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其次是7月、6月、5月和9月,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25.43%、174.07%、126.27%、232.13%、319.20%,均大于同期降水量。蒸散组分中,冠层蒸腾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7.49~20.96 mm;冠层截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最大值出现在8月;林地月蒸散呈单峰型的变化趋势,8月的林地蒸散最大,为62.95 mm,5月的最小。自然降水已不能满足树木园油松林分的蒸散消耗,需要采取合理人工补水措施,保证城市环境森林植被的水分需求。
    • 王雅倩; 岳永杰; 乌云珠拉; 伊丽茜; 李旭; 赵恺
    • 摘要: 为了研究根河流域38年间蒸散(ET)、潜在蒸散(PET)的年际、年内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格局,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蒸散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根河流域1980—2017年ET值、PET值整体呈增加趋势。(2)根河流域ET与PET的年内变化总体上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分布。(3)根河流域的ET值在空间上呈现流域上游高,中下游低的分布格局;PET值在空间上呈现西南>东北>东南的分布规律。(4)根河流域的生长期、完全冻结期、融冻期ET值均呈现增加趋势,始冻期ET值呈降低趋势,4个时期平均ET值差异性表现为生长期>融冻期>始冻期>完全冻结期。(5)根河流域多年ET值在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大小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沼泽地;而PET的排序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沼泽地。(6)根河流域蒸散量与降水量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根河流域的蒸散量变化及其冻融作用对当地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 谭深; 王焓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估算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部分碳、水通量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受到参数化结构和特征参数的限制,难以提升应用范围和结果精度。以生态水文最优性原理为理论工具,将基于该原理构建的C3植物普适性生产力模型P model推广至C4植物;在此基础上结合植物气孔行为的环境响应规律和水碳耦合原理,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方法,协同计算我国总初级生产力(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和蒸散(ET, Evapotranspiration)。基于ChinaFLUX数据集的站点尺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 model发展的的GPP和ET普适性估算方法精度表现良好:GPP估算结果与地面观测相比,相关系数R^(2)=0.61,均方根误差RMSE=2.1gC/d,拟合斜率0.96;ET估算结果相关系数R^(2)=0.66,RMSE=0.85mm/d,拟合斜率1.04。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实现了全国尺度GPP和ET计算,模拟结果与遥感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同类ET产品相比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表明基于最优性原理构建的普适性碳水通量耦合估算模型在空间拓展的过程中稳定可靠。此外,与传统参数化导度模型的环境敏感性对比分析表明,采用的普适性通量计算方案能够在无法获取准确土地覆被信息或模型训练样本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稳定的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张红娟; 李赟; 李雅丽; 武占岭; 沈彦俊; 裴宏伟
    • 摘要: 基于作物模型对作物蒸散耗水过程和水分-产量关系进行模拟研究,可为提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农业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关键科学依据。以北方农牧交错带雨养裸燕麦为研究对象,通过2018年和2019年大型蒸渗仪观测数据以及结合校准后的RZWQM2作物模型,对雨养状态下裸燕麦的蒸散结构和水分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量化了灌溉总量分别为30 mm、60 mm、90 mm和120 mm 4种灌溉制度下的裸燕麦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生产效率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①在裸燕麦完整生育期内,作物蒸腾主要表现在拔节期(35.50%)、孕穗期(23.54%)和开花期(28.26%),月总蒸散量表现为6月最小(10.40 mm)、8月最大(164.10 mm);②与雨养处理相比,裸燕麦在总灌溉量为60 mm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增加均大于10%,平均生物量增加大于20%,产量分别增产7.49%和9.50%;③裸燕麦总灌溉量为60 mm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0.91 kg/m3和1.34 kg/m3,灌溉水生产效率均高于总灌溉量为30 mm、90 mm和120 mm处理的33.3%~50.0%。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裸燕麦高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安琳莉; 黄建平; 任钰; 张国龙
    • 摘要: 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中国北方旱区近20 a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多种观测和模式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中国北方旱区陆地水储量以每年17.80±1.72 Gt的净速率下降。地下水、根区土壤水和表层土壤水均不同程度减少。归因分析发现:在中国北方旱区,地表升温和人为耗水等因素造成蒸散大量增加。蒸散的负向贡献超过同期降水的正向贡献,使得区域净水储量持续减少,区域水资源压力攀升。因此,需要在中国北方旱区采取更有效的节水措施和建立全面的水资源监测系统。
    • 韩典辰; 张方敏; 陈吉泉; 李云鹏; 卢琦; 卢燕宇
    • 摘要: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生态系统水分和热量传输。从区域尺度对蒸散及其蒸腾(Transpiration,T)和蒸发(Evaporation,E)组分进行量化,认识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基于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型,验证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量化1981—2018年内蒙古半干旱区的ET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数据验证,BEPS模型计算结果能够精确反应研究区域ET及其组分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1981—2018年研究区草地、农田和森林多年平均ET分别为278.22 mm、362.50 mm和308.81 mm。E、T和ET多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42 mm·a^(-1)、0.63 mm·a^(-1)和1.05 mm·a^(-1)。ET与T在全区域内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E相反,ET年际波动主要受到T年际波动的影响。综合影响因子的变化和E、T、ET对因子的敏感性,研究区域草地和农田T和ET以及森林的ET主要受到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平均气温(TEMP)变化的控制。农田和森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都呈减小趋势,但森林环境T对NDVI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负贡献更大。
    • 闫浩芳; 周裕栋; 张建云; 王国庆; 张川; 鱼建军; 李迷; 赵爽; 邓帅帅; 梁少威; 蒋建辉; 倪雨欣
    • 摘要: 准确测算和模拟农田潜热通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波文比能量观测系统对苏南地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内潜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采用Katerji-Perrier(KP)和Todorovic(TD)两种方法来确定Penman-Monteith(P-M)模型中冠层阻力参数,探究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的估算误差及成因。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气象因子呈现相似变化趋势,净辐射日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对冬小麦潜热通量模拟均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模拟R2不小于0.84,纳什系数不小于0.86,但KP模型精度稍高于TD模型。KP模型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潜热通量均有高估,而TD模型高估了夏玉米潜热通量,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KP和TD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误差的主要因素,且饱和水汽压差越大绝对误差越大。研究为当地农业用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杨泽粟; 张宇; 张强; 岳平; 曾剑; 齐玉磊
    • 摘要: 在评估4种蒸散格点资料(GLDAS,GLEAM,MERRA-2,CRET)在青藏高原适用性的基础上,以精度最高的CRET(R^(2)为0.83,RMSE为14.76 mm)及同期气象环境数据,在年际尺度上分析了青藏高原蒸散变化特征及其受大尺度西风和季风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蒸散为414.2±18.32 mm,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和变化趋势,且区域(西风区、季风区和过渡区)间差异明显.蒸散年际变化与西风和季风环流强弱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且季风和西风对蒸散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风和季风通过调节局地气候环境因子影响蒸散:土壤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风速三个局地气候环境要素是青藏高原蒸散主要调控因子,蒸散与土壤湿度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在高原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在高原东部呈显著正相关;研究WYI(Webster-Yang Index)和WI(Westerly Index)与影响蒸散的主导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WYI与土壤湿度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且WYI与NDVI的相关系数在高原中部和南部较大,使得WYI对蒸散影响在中部分过渡区和南部季风区较大,WI也与土壤湿度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但WI与NDVI的相关系数在中部和北部较大,WI对蒸散影响在中部过渡区和北部西风区较大,同时,WI与风速在大部分高原显著相关,WI在高原东部通过风速对蒸散变化具有正贡献,使得季风区东部蒸散年际变化也受WI影响,最终使得WI对蒸散的影响在除季风区西部以外的区域较大.该研究结果可加深认识青藏高原水循环变化及其机理,为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赵晓涵; 张方敏; 卢琦; 李云鹏
    • 摘要: 评估预测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4种来自CMIP 5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CLM 4.5模型,研究了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内蒙古地区2020—2099年的蒸散和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未来内蒙古蒸散分别以0.37,0.69 mm/a速度增加(p0.05),但是存在明显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上看,到21世纪末,在RCP 6.0情景下,全境产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增加超过10 mm/a;但是在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减少区域占全境的46.32%,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产水量显著减少。蒸散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半湿润区蒸散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湿润区蒸散变化由温度主导;且在更高的升温情景下,增温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植被也是蒸散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影响程度小于气候因子。
    • 殷勇; 万艳芳; 于澎涛; 王彦辉
    • 摘要: 蒸散是降水量输入后生态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生态过程,准确测定与估算蒸散量,可为开展植被水文与生态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从叶片、单株、林分、区域4个尺度,系统综述了蒸散测定原理和方法以及蒸散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预测植被蒸散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