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水量

产水量

产水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471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生态学报、中国煤层气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产水量的相关文献由74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小帅、曹天民、杨明等。

产水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3.0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7471 占比:96.76%

总计:7721篇

产水量—发文趋势图

产水量

-研究学者

  • 崔小帅
  • 曹天民
  • 杨明
  • 王建功
  • 陈晓琼
  • 刘持峰
  • 刘文华
  • 刘焕芳
  • 叶泽纲
  • 孙家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念龙; 张亦清; 张伟璇
    • 摘要: 采用InVEST模型的产水模块研究海南岛1995—2015年的产水量时空变化,同时基于FLUS模型利用1995年与2015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及自然、交通和社会因子,模拟2035年海南岛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产水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5年海南岛城镇化加剧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换;1995—2015年海南岛产水量处于增长状态,产水深度总体呈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海南岛仍延续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建设用地将增加36.7%,由此导致海南岛产水量较2015年增长0.67%;生态空间保护情景下的产水量增长率为-0.21%,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可以很好地抑制产水量的增加,能够降低洪涝风险,保障海南岛生态系统产水功能。
    • 赵健; 刘洪泉; 师波; 田石冬; 张翠英; 孙丽
    • 摘要: 前沿:反渗透的微生物污染是膜系统操作中M常见和最严重的污染之一,一旦形成生物粘泥它将变成一种自我支撑复杂的结构体并吸附水中有机和无机的杂质,为下一代细胞提供养料。同时其还是一种活的有机体,生物污垢的结构比较复杂,此行时受微生物及污泥污染的膜系统产水量下降,运行乐力增加。
    • 张薇; 王凤春; 贾悦; 万虹麟; 牛天浩云; 杜雨森
    • 摘要: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张承地区作为密云水库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向北京市提供饮用水源的重要任务,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保障首都的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遥感解译分析了张承水源涵养区2000-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基于InVEST产水模型,从空间上定量评估了2000-2019年研究区的产水量分布及变化情况,并借助情景分析探讨产水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演变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整体呈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特点;②2000年、2010年和2019年研究区的总产水量分别为2.61、3.46和2.71亿m3,不同时期的产水量表现出空间异质性,整体变化趋势为产水量由西高东低逐渐变为东高西低;③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产水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裸地、水域、耕地、林地、草地,在蒸散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由产水能力低的地类转为产水能力高的地类会造成区域产水量的增加,反之减少。
    • 张奔; 樊丞越; 肖鑫; 颉亚玮; 刘宏远
    • 摘要: 为了研究陶瓷膜(ceramic membrane,CM)作为纳滤系统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选取4种不同孔径的CM(0.1、0.3、0.5、1.0μm),进行20 m^(3)/h规模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孔径CM出水淤泥密度指数(silt density index,SDI)和修正污染指数(modified fouling index,MFI)相比试验原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呈现膜孔径越小,出水SDI和MFI越低的趋势,且能满足纳滤进水SDI小于5、MFI小于10的要求。但4种孔径CM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均低于10%,对无机盐离子的去除率也低于2%。膜孔径越小,清洗越频繁,不仅影响膜的产水量和纳滤系统的稳定性,且增加设备运行维护成本,综合比较,0.5μm CM膜通量下降相对较缓,清洗频率低,更适合作为纳滤系统的预处理工艺。
    • 周懿琳; 毛德华
    • 摘要: 资水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植被覆盖度高,降水丰富,径流量大。通过对资水流域产水量定量化评估,有利于合理规划流域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Water yield),研究了2005年、2010年、2015年资水流域的产水量情况,并根据背景分析法,模拟了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5年,产水总量先降低后升高,但变化幅度不大,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1153.39、973.81、1102.37 mm,产水总体积分别为332.17×10^(8)、280.45×10^(8)、317.48×10^(8)m^(3);产水量的空间格局为北高南低,从娄底市以北到益阳市产水量较高,娄底市以南到邵阳市产水量相对较低。通过背景分析发现,2005—2010年、2005—2015年、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为8.57%、38.80%、10.06%,降水量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91.43%、61.20%、89.94%,降水量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小。
    • 蔡梦卿; 黄璐; 严力蛟
    • 摘要: 【目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改变的两大驱动因素。研究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两大驱动因素对年产水量的影响,对维持或提升城市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分析、空间梯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InVEST、ArcGIS、Fragstats、SPSS等工具,识别杭州市土地利用和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评估并分析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结果】2000—2015年杭州市年产水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随着远离城市中心先增大后减小,于10 km处达到最大值。建设用地的产水量最大。2000—2015年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是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化。景观总体呈现更强烈的破碎化和异质性趋势,在距离城市中心10~20 km处达到峰值。年降水量先降低后升高,年均气温波动上升,年实际蒸散量处于波动状态。离城市中心50 km内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均气温显著下降,年实际蒸散量先减小后增大。杭州市年产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大于其与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其中与气象因子中降水量正相关性最强。【结论】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杭州市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景观格局的影响仍值得关注。距离城市中心10 km处是年产水量变化的拐点。图4表7参34。
    • 李霞; 崔霞; 何晓菲; 姜澜; 徐睿
    • 摘要: 水源涵养是柴达木盆地生态服务的主导功能之一,对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气象、土壤、地形等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水源涵养功能的冷热点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草地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的植被类型,占盆地总面积的30.00%,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带,1980–2018年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 1980–2018年柴达木盆地平均年产水量和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32.17×10^(8)和12.17×10^(8) m^(3),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显著,空间上由四周山区向盆地中心递减,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比较一致,海拔3 500 m以上的山地水源涵养量约为柴达木盆地总水源涵养量的91.39%,草地是柴达木盆地主要的水源涵养植被,其水源涵养总量占盆地总水源涵养量的95%。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量从1980–2018年呈逐年增长趋势,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是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量提升的主导因素。3)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盆地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山区,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10.93%,该区域降水丰富,主要分布着中高覆盖度草地,植被覆盖度高,持水能力较强,水源涵养功能强。冷点区域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中部及西北部,植被稀疏且降水量少,蒸散量高,水源涵养功能低。本研究明确了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的重点区域和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可为制定盆地草地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李吉淑; 季旭; 张海麟; 张诗; 于博文; 闫磊磊
    • 摘要: 提出了一种聚能式多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海水至蒸发沸腾以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同时采用多效结构,利用了蒸汽凝结时的冷凝潜热,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典型冬季晴朗天气条件下运行,系统全天淡水产量为10.79 L,集热效率最高达到35%.
    • 赵晓涵; 张方敏; 卢琦; 李云鹏
    • 摘要: 评估预测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4种来自CMIP 5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CLM 4.5模型,研究了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内蒙古地区2020—2099年的蒸散和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RCP 6.0和RCP 8.5情景下,未来内蒙古蒸散分别以0.37,0.69 mm/a速度增加(p0.05),但是存在明显显著的空间差异。空间上看,到21世纪末,在RCP 6.0情景下,全境产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增加超过10 mm/a;但是在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减少区域占全境的46.32%,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产水量显著减少。蒸散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半湿润区蒸散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湿润区蒸散变化由温度主导;且在更高的升温情景下,增温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植被也是蒸散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影响程度小于气候因子。
    • 李桂芳; 高玉婷; 糜自栋; 李弘强; 孙韶华; 贾瑞宝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各因素对超低压反渗透膜性能的影响,也为工程设计时确定主次因素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正交试验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超低压反渗透膜产水量、脱盐率的影响强弱程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强弱程度分别为:进水压力(0.961)>温度(0.583)>进水盐浓度(-0.475)>回收率(-0.110)>pH(-0.013);各因素对脱盐率的影响强弱程度分别为:进水盐浓度(-0.897)>回收率(-0.205)>温度(-0.098)>进水压力(-0.066)>pH(-0.020)。因此,膜产水量性能与进水压力、温度因素显著正相关,与进水盐浓度、回收率因素显著负相关,pH无显著影响;膜脱盐率性能与进水盐浓度、回收率因素显著负相关,其他因素无显著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