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66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海洋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987687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海洋学报、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等;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文献由17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等。

初级生产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7687 占比:99.94%

总计:988256篇

初级生产力—发文趋势图

初级生产力

-研究学者

  • 刘子琳
  • 宁修仁
  • 蔡昱明
  • 黄良民
  • 张运林
  • 刘诚刚
  • 王福民
  • 谭烨辉
  • 陈敏
  • 宋星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洪妍; 杨平; 仝川; 赵光辉; 李玲; 唐晨; 张彦; 谭莹莹; 阮蔓菁
    • 摘要: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水产养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18年510月,采用黑白瓶法对闽江河口区的3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塘(PondⅠ、PondⅡ和PondⅢ)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初步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在池塘间的差异性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养殖期间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力(GPP)、呼吸消耗量(R_(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范围分别为619.99~9498.67、1003.16~7063.33和-4179.50~6362.96 mg O_(2)/(m^(2)·d),均值分别为(4386.22±409.72)、(3607.53±150.27)和(778.68±260.16)mg O_(2)/(m^(2)·d),呈现出PondⅡ>PondⅢ>PondⅠ的特征.时间变化上,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GPP和NPP呈现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特征.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GPP/R_(P)系数在养殖初期小于1,而在养殖中后期大于1,表明养殖塘水体在养殖初期以异养生产为主,而中后期以自养生产为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在开展大尺度滨海水产养殖塘初级生产力精确评估及其相关模型参数构建时,需考虑池塘间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 刘二纯; 赖子尼; 刘乾甫; 王超; 高原; 麦永湛
    • 摘要: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介于6.0~866.5 mg/m^(2)/d,均值为111.1 mg/m^(2)/d。初级生产力水情期变化明显,表现为枯水前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站位初级生产力除鲁布革站位异常高外,其他站位差异不明显。初级生产力与总氮、亚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透明度等指标显著相关(P<0.05,n=42);该水域2016年呈现以中营养和贫营养为主,而在上游建坝库区存在局部“富营养”的水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面源污染和珠江干流修建水坝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王翔; 殷高方; 赵南京; 甘婷婷; 杨瑞芳; 覃志松; 董鸣; 陈敏; 丁志超; 亓培龙; 王璐; 马明俊; 孟德硕; 刘建国
    • 摘要: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起点,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是衡量海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测量、监测和预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外部环境条件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一种基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测量技术,研制出响应时间为1.6min、精度为4.86%的快速测量仪器。仪器测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液相氧电极法测得的光合放氧速率的相关系数为0.991。该仪器装备在中国海监101号实验船上,用于黄渤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在线测量和垂直剖面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渤海湾内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湾外的1.1~1.4倍,垂直剖面测量结果显示黄海区域各点位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均与深度相关。与传统方法相比,所研制的仪器具有快速、稳定、无需样品培养等优点,可为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法。
    • 许占堂; 施震; 谢栢成; 廖健祖; 杨跃忠; 周雯; 李彩; 杨顶田
    • 摘要: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获取不同光衰减对应的海水深度,对于采集水样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国际上首次开发了无缆便携式海洋透光率仪,特殊的光学结构设计和光谱滤光技术使得光谱响应在波段400~700nm范围内超过了同类海洋传感器,特定光衰减下对应的深度误差小于0.5m。将本设备应用于南海中尺度涡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中,在采样率和自动化方面验证了仪器的便携性;通过对涡旋中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检验了仪器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海洋透光率仪在价格、准确性、可靠度和操作的便携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在未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张欢欢在导师唐明金研究员指导下,与山东大学薛丽坤教授、朱玉姣副研究员等合作,通过观测,揭示了气溶胶铁可溶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铁(Fe)是生命必需的关键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全球大约有50%的海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缺Fe状态。气溶胶沉降是开阔大洋表层海水中Fe的主要来源,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级生产力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气溶胶Fe可溶性的不确定性很大,是目前限制准确估算气溶胶中可溶性Fe沉降通量的主要瓶颈。
    • 李乐洲; 孙广伟; 张东升; 王玉龙; 杨耿介; 芦宇婷; 卢宏博; 周玮
    • 摘要: 采集以6 h、12 h、18 h养水机工作时长下的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水样,测定无机氮、磷酸盐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毛、净产量,并对无机氮组成占比、氧化参数和P/R系数(初级生产力毛产量与自养呼吸量之比)进行了测算,以探究养水机工作时长对池塘氮、磷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长养水机工作时长一方面能够促进高温期后营养盐的底-水迁移进而有效改善水、底质,另一方面还促进无机氮中的有毒氨氮(NH_(4)-N)硝化为硝酸盐氮(NO_(3)-N);同时,延长养水机工作时长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池塘初级生产力,但受夜晚光照和温度限制,养水机工作时长由12 h增至18 h反而会消耗生产力。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配装养水机,最佳工作时长为12 h,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利于生产。
    • 高航; 王璇; 朱雯喆; 谢丽
    • 摘要: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开展了两个断面水体环境要素调查,叶绿素a(Chl a)原位观测和同步水样采集测定的两套数据均表明该区夏季水体Chl a分布特征:最大值不局限分布于表层2m,可深达10~15m。全水柱Chl a观测值与实测值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8,p<0.05),表明高深度分辨率的Chl a原位观测数据可全面反映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采用真光层内高深度分辨率Chl a观测值积分优化方法的垂直归一化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整个藻华水柱初级生产力,充分体现该海区藻华水层叶绿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其初级生产的固碳能力,有助于深入理解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海岸带赤潮海区全水柱的固碳贡献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与碳循环中的角色。
    • 庞小平; 胡晓坤; 季青; 李娟; 张晨雷; 梁泽毓; 陈亦卓
    • 摘要: 海洋表层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参数,可有效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物量及其变化。阐明北冰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对预测北极环境快速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变化、科学指导北冰洋的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基于卫星数据的海表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方法,整理归纳了近年来北冰洋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可通过遥感技术与生态模型结合,融合多元观测手段,重点开展北冰洋冰缘区浮游植物时空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为更好地认知北冰洋生态系统及其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支撑。
    • 余果; 钟雅枫; 付东洋; 陈法锦; 刘大召; 徐华兵; 刘贝
    • 摘要: 基于2016-2017年4个季节航次数据,分析了湛江湾真光层深度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湛江湾真光层深度平均值为(6.95±3.17)m,空间变化比季节变化明显,K_(d)(PAR)与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R为0.73(p<0.01),表明悬浮颗粒物对湛江湾真光层深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利用VGPM模型得到初级生产力(以碳计)的平均值为(639.53±427.95)mg/(m^(2)·d),其时空特征与真光层深度基本保持一致,真光层深度比叶绿素a浓度更能解释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模式。
    • 宋宪锐; 宋晖; 王丹; 苏贝
    • 摘要: 为加深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综述海洋中碱性磷酸酶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通常根据滤膜孔径等进行分类,对于海洋碳、氮、磷循环和调节生物群落组成具有重要意义;碱性磷酸酶活性通常采用水解荧光模拟底物法定量研究,并在全球海洋范围具有一定的水平、垂直和季节分布特征,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典型环境因子包括太阳辐射、海水温度、河流输入、上升流、溶解态有机磷、溶解态无机磷、溶解态无机氮、金属离子以及病毒裂解、浮游动物捕食和排遗作用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