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层海水

表层海水

表层海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235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表层海水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捷、刘连为、张洪亮等。

表层海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350 占比:99.53%

总计:22455篇

表层海水—发文趋势图

表层海水

-研究学者

  • 马捷
  • 刘连为
  • 张洪亮
  • 杜乐乐
  • 王新红
  • 隋宥珍
  • 万晓正
  • 于国庆
  • 刘世萱
  • 刘慧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菲; 苏芯莹; 李喆; 王巧贞; 黄庶识; 杨慧欢; 覃仙玲
    • 摘要: 本研究选取广西北部湾3处近海海域,以其表层海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旨在挖掘潜在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菌株。选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海水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聚酮合酶(PKS)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及卤化酶(Halo)基因的扩增及检测。从海水中共分离到252株细菌,隶属于4门37属52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绝对优势类群(占总株数的68.25%),其后依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7.06%)、厚壁菌门(Firmicutes,8.7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95%)。在属水平,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主要的优势类群,共占总株数的38.89%。在4种分离培养基中,2216E培养基中分离细菌的数目与种类最多(83株,37种),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分离获得的细菌新颖性突出,10株细菌与其近缘菌株16S rRNA基因的最高相似度低于98.65%,推测其为潜在的新种。此外,22株细菌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至少1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丰富,新颖性突出,可对含有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菌株进一步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研究。
    • 陈清满; 夏寅月; 袁东方; 沈悦; 廖周鑫
    • 摘要: 极地考察破冰船航线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北冰洋在内的多个大洋,具有长期性和固定性,对于海洋调查研究及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水表层多要素的连续实时观测是海洋调查研究的基础,因此在“雪龙”号表层海水走航观测系统应用的基础上,“雪龙2”号结合国际前沿热点问题,从提高数据准确性、增强系统集成性、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等方面着手,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现代化极地科学考察的表层海水多要素实时采集系统。经数次极地考察实地检验,系统能较好地满足我国极地考察需求,且运行状态稳定、观测数据准确、维护成本较低。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对极区海洋现场观测调查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续科学考察船的走航连续观测系统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段玉龙; 段玉廷
    • 摘要: 海水是海洋科考船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科考海水的种类及用途的相关介绍,分析了表层海水系统的设计要点,并提出了一种可自动完成海水采样、清洗、循环浸泡消毒,以及干燥等功能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既便于科考人员的操作和使用,又能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张欢欢在导师唐明金研究员指导下,与山东大学薛丽坤教授、朱玉姣副研究员等合作,通过观测,揭示了气溶胶铁可溶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铁(Fe)是生命必需的关键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全球大约有50%的海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缺Fe状态。气溶胶沉降是开阔大洋表层海水中Fe的主要来源,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级生产力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气溶胶Fe可溶性的不确定性很大,是目前限制准确估算气溶胶中可溶性Fe沉降通量的主要瓶颈。
    • 卢君辉
    • 摘要: 中国南海,七月的烈日毫不留情地灼烧着西沙群岛蔚蓝色的海面,将表层海水烘烤得十分温暖。在平静而又热闹的海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水滴,突然萌发出了意识。它努力地睁开沉重而蒙眬的双眼,想看清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睁开双眼,目光所及,亿万年堆积形成的米白色珊瑚丛一望无际,珊瑚丛下铺满了散碎的珊瑚石、细腻的珊瑚沙。
    • 张晓昱; 张梦亦; 魏爱泓; 郑江鹏; 付丹; 周超凡; 李海燕; 韩照祥
    • 摘要: 于2019年10月,对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近岸海域6个站位进行了1个航次的表层海水微塑料采样,监测分析了微塑料的粒径、丰度和组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监测站位检出率100%.微塑料粒径分布为0.02~4.80 mm,微米级微塑料占比最高(总体粒径占比83.4%),6个站位中15,24,36和37站位毫米级微塑料占比较高,呈现距离海岸越近毫米级微塑料占比越高的趋势.微塑料的丰度为0.06~1.18个/m3,平均丰度为0.33个/m3,站位丰度排序为:36站位<26站位<37站位<24站位<15站位<59站位,其中站位最大丰度为站位最小的19.6倍.6个站位中,59站位的微塑料组分最多.所有微塑料组分中,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占比最高.微米级微塑料共有16种塑料组分,其中EVA占49.0%,聚氨基甲酸乙酯(PU)占24.3%;毫米级微塑料共有5种塑料组分,其中聚苯乙烯(PS)占比最高(43.3%).
    • 李思璇; 黄雯娜; 许宏; 郭秋菊
    • 摘要: 钚是与核工业密切相关的敏感元素,是来源于人类核活动、以痕量或超痕量水平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锕系元素.与陆地土壤中钚的环境行为不同,输入到海洋环境中的钚会随洋流路径进行远距离迁移扩散.因此,对于包括我国近海在内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水,除受全球沉降影响外,还长期受到美国太平洋核试验场(PPG)所造成区域污染的显著影响.本文利用从相关报道中收集的数据,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钚浓度及同位素比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239+240 Pu浓度和240 Pu/239 Pu同位素比分别在1.15~22.3 mBq/m3和0.184~0.31间变化,其中,239+240 Pu浓度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而240 Pu/239 Pu分布则相对均匀,后者在除中国南海以外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均值为0.247±0.025(1σ),据此估算得美国太平洋核试验场区域污染输入的钚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钚的贡献约占其总活度的45%.此外,本文还对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中核事故前后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未观察到该事故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中钚分布的影响.
    • 倪建宇; 付锋; 王渊; 姚旭莹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采集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表层海水溶解硅酸盐的δ30Si值,结果表明,太平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45‰~2.91‰,平均值为(1.52±0.59)‰;印度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8‰~2.30‰,平均值为(1.52±0.36)‰;大西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0‰~2.23‰,其平均值为(1.55±0.35)‰.硅同位素在各大洋表层,主要表现出与大洋表层环流和经向翻转流的相关性,其分布特征受表层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以及表层洋流运动导致的不同水团之间的混合的影响,且混合作用可能对开放大洋表层水体的δ30Si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
    • 曲玲; 张微微; 王旭; 郭洪发; 陈元; 李明浩; 张守锋; 赵骞; 王菊英
    • 摘要: 海洋微塑料是全球关注的新兴环境问题,海湾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成为微塑料分布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以锦州湾为研究海域,于2017年10月布设了11个点位开展表层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在实验室采用湿式氧化法开展样品前处理,应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鉴定微塑料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93±0.59)个/m3,微塑料数量占全部塑料样品的96.2%.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和聚乙烯,分别占55.0%和23.5%;线状和片状塑料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1.7%和26.2%;白色、蓝色和半透明微塑料分别占35.1%、26.0%和21.4%.受水动力条件和陆域河流输入等影响,锦州湾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部偏高,向南部递减的趋势.
    • 周筱田; 赵雯璐; 李铁军; 吴伟; 郭远明; 杨承虎
    • 摘要: 2019年9月—10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平湖、岱山、三门、瑞安和苍南海域)采集20个站位的表层水体,对海水中微塑料丰度、化学成分、形状和颜色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岸海域所有调查站位表层水体中普遍存在微塑料,且各海域海水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存在差异,其中:三门海域微塑料平均丰度最高,达240个/m3;瑞安海域微塑料平均丰度最低,为70个/m3.所有站位微塑料丰度范围为40~320个/m3,平均丰度为144个/m3;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聚酯纤维(38.9%)和纤维素(人造丝)(30.6%);形状多为纤维状(86.1%),其次为碎片状(12.5%)和薄膜状(1.4%);颜色以灰色(25.0%)、蓝色(23.6%)和白色(19.4%)为主.特征分析显示,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水体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纺织业、渔业和居民生活污水.同时,受风力、海流、径流和海水稀释的影响,微塑料在近岸海域水体中分布不均.与国内其他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的结果相比,浙江省近岸海域微塑料丰度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本研究可为浙江省近岸海域中微塑料的迁移及其污染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