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质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2842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地质学报、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第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新斌、刘丛强、宋金明等。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8425 占比:99.97%

总计:628591篇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文趋势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研究学者

  • 冯新斌
  • 刘丛强
  • 宋金明
  • 吕晓霞
  • 吴佳鹏
  • 李思亮
  • 沈承德
  • 洪义国
  • 韩张雄
  • 高全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香豫; 唐国平; 顾慧; 陈桃; 陈晓桦
    • 摘要: 流溪河水库流域是亚热带典型的山地河源区,研究此流域的碳氮营养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亚热带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保障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形、气象、土地利用、土壤和实地采样获得的水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及Elastic Net回归分析法,探讨了流溪河水库流域溪流碳氮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枯水期各采样点溪流碳氮营养盐浓度总体变化不大,但空间差异明显,其中NO_(3)^(-)与NH_(4)^(+)浓度具有强相关性。(2)流域坡度大小是引起不同溪流碳氮营养盐浓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因子,且三级以上坡度对碳氮营养盐浓度变化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3)流域平均相对湿度也显著影响溪流碳氮营养盐的浓度。流域相对湿度越大,溪流的溶解有机碳浓度相对较高,但氮营养物浓度相对较低;同DOC相比,NO_(3)^(-)和NH_(4)^(+)对气象条件变化敏感度较低。(4)土地利用如建成区面积占比等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碳氮营养盐的浓度,表现为建成区面积占比与DOC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此外,森林覆盖度增大会提高溪流DOC和NO_(3)^(-)的浓度,但对NH_(4)^(+)浓度的影响不显著。(5)土壤类型也影响流域碳氮营养盐的浓度,简育低活性强酸土对NO_(3)^(-)浓度产生正面影响,人为堆积土对NH_(4)^(+)浓度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了解碳氮营养物浓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供有益信息。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张欢欢在导师唐明金研究员指导下,与山东大学薛丽坤教授、朱玉姣副研究员等合作,通过观测,揭示了气溶胶铁可溶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铁(Fe)是生命必需的关键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全球大约有50%的海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缺Fe状态。气溶胶沉降是开阔大洋表层海水中Fe的主要来源,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级生产力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气溶胶Fe可溶性的不确定性很大,是目前限制准确估算气溶胶中可溶性Fe沉降通量的主要瓶颈。
    • 何照
    • 摘要: 土壤氮循环是自然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稻田土壤正常的氮循环过程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酸性矿山废水(AMD)污染是煤矿及其他含硫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地区的普遍问题。为探讨AMD污染对稻田农业生态系统正常氮循环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稻田土壤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正常氮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AMD持续污染可能对稻田土壤氮循环的影响,并简单探讨了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 王慧; 蔡润林; 甘永亮; 陈悦蓉; 李灵钰; 杨小雨; 谢建民
    • 摘要: 浮游植物是海洋环境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的基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浮游细菌是海洋环境中另一类重要的微生物,介导着碳、氮、磷、硫、铁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浮游植物会向四周的海水中释放有机物质,为其与细菌之间的物质交换提供了一个关键界面,这种浮游植物与细菌相互作用的微环境称为藻际环境.在藻际环境中,浮游微藻与细菌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又紧密联系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偏利共生、竞争等.浮游植物和藻际细菌这种紧密的相互关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协同驱动着海洋中重要生源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通过介导一系列含硫物质的代谢和转化影响气候变化.在海洋环境藻华的生消过程中,藻际细菌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藻际环境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以及化合物资源,是开发新型化合物的一个重要宝库.本论文聚焦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和藻际细菌两类重要的微生物,探讨两者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产生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对两者协同驱动的生态过程进行总结.进一步,基于笔者团队的研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两类重要的微型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
    • 冯乙晴; 郝立凯; 郭圆; 徐绯; 徐恒
    • 摘要: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微生物是AMD形成过程的主要驱动者,主导了该系统中Fe-S地球化学循环,并与矿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其群落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极端酸性环境中优势物种和稀有物种的生态意义,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AMD污染防控和修复措施。采用微生物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和表型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明确极端环境胁迫下微生物适应性反应的分子机制。AMD微生物组在尾矿酸化过程、生物膜发育过程、生物处理过程和水热驱动的季节演替等不同时间序列及局部和精细空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系统聚类趋势,体现了其适应极端酸性和有毒金属环境的生态策略。AMD系统Fe-S生物地球化学梯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的影响,铁硫代谢相关微生物对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又驱动了Fe-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导了AMD矿物的演变过程、相变平衡及金属元素的形态转化。酸性矿山废水微生物成矿作用是生物和非生物反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表面反应控制是矿物微生物氧化反应机理的关键,接触机制是其主导机制。此外,AMD矿物的微生物还原遵循电化学过程,含铁矿物是AMD系统微生物胞外呼吸最重要的电子受体之一,铁呼吸过程驱动了AMD系统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而驱动其微生物群落和功能、代谢等的演化。
    • 韩翠; 康扬眉; 余海龙; 李冰; 黄菊莹
    • 摘要: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降水格局发生了改变。土壤酶是地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活化剂,在土壤养分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降水量变化下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可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下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基于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置的降水量变化野外试验平台,研究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其与气象因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种凋落物元素累积释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0.077—0.138 g·mL^(−1)·h^(−1))呈逐渐上升趋势,蔗糖酶(7.075—19.550 mg·g^(−1)·d^(−1))和脲酶(0.483—0.998 mg·g^(−1)·d^(−1))活性无明显的时间动态。减少降水量处理对3种酶活性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处理有助于提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凋落物分解时间之间存在差异;对酶活性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土壤N꞉P和土壤NH4+-N质量分数(P0.05),其他情况下3种酶活性与植物种凋落物元素累积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P<0.05)。综上,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主要受气象因子调控;增加降水量提高了土壤水分和氮有效性,有利于刺激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着酶活性的增加,植物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碳和氮释放量增多;土壤温度是调控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之一。今后还需结合土壤温度等数据,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深入探讨降水量变化下荒漠草原酶活性的驱动因素。
    • 刘鑫; 李思亮; 岳甫均; 钟君; 覃蔡清; 丁虎
    • 摘要: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是维系地表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显著改变表层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尤其是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的多孔隙关键带结构也加速了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影响了不同尺度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宏观尺度(气候变化)、中尺度(人类活动)和微观尺度(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要素变化导致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受到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微生物活动及其耦合关系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挑战与方向,即未来应从系统研究(如地球关键带)的视角出发,将多尺度观测-分析与综合模型集成研究并举,从而构建多源多尺度耦合的过程和系统模型,进而为阐明喀斯特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动力学机制、实现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施秀珍; 王建青; 黄志群; 贺纪正
    •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森林树种多样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产力,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土壤微生物及其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视角出发,综述了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总体来说,树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生物量和多样性,是预测病原性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子。树种多样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森林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并提高土壤磷周转速率及有效磷含量。关于树种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需考虑多样性假说和质量比假说的相对贡献。今后应加强树种多样性对多个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关注树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加强学科交叉,引入微生物种群动态模型和气候模型等模型预测方法,研究树种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以期促进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地下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
    • 秦帆; 盛光遥; 李长鑫; 汤明芳; 何岸飞; 姜晶; 丁静
    • 摘要: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以甲烷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生物化学过程,由DAMO古菌和DAMO细菌2种微生物催化完成。该过程不仅对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消耗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还连接着碳氮元素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废水生物脱氮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近年来DAMO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讨论,着重阐述了有关DAMO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富集影响因素(接种物、温度、甲烷传质/分压和反应器构型),以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DAMO古菌在碳氮循环中的贡献以及模拟DAMO过程的数学模型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DAMO微生物的环境功能研究及废水脱氮处理应用提供参考。
    • 周强; 姜允斌; 郝记华; 季峻峰; 李伟
    • 摘要: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和生物圈等子系统有机整合,为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观点,针对磷的生物化学循环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决定了现今磷在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了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了磷矿枯竭的资源危机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解决磷短缺的资源危机问题和磷过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控引起这些问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