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亚湾

大亚湾

大亚湾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产、渔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5篇、会议论文24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等;大亚湾的相关文献由13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纯厚、王朝晖、王肇鼎等。

大亚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5 占比:97.7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2.22%

总计:1079篇

大亚湾—发文趋势图

大亚湾

-研究学者

  • 李纯厚
  • 王朝晖
  • 王肇鼎
  • 黄洪辉
  • 贾晓平
  • 陈丕茂
  • 齐雨藻
  • 杜飞雁
  • 黄道建
  • 徐姗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婉茹; 刘庆霞; 黄洪辉; 覃晓青; 李佳俊; 陈建华
    • 摘要: 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14.85‰和12.92‰~15.46‰,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虾蟹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15.51‰和11.05‰~12.62‰,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 田丰歌; 倪志鑫; 黄彬彬; 娄全胜; 钟煜宏; 邓伟
    • 摘要: 2014年8月和2019年8月分别对大亚湾海水以及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的含量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水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0.8、4.2、0.01、0.33μg/L,与2014年相比,各重金属元素在大亚湾湾内的含量明显下降。2014年,大亚湾海水中Cu、Pb、Zn、Cr的高值区靠近石化区第1条排污管线排污口所在海域。受石化区第2条排污管线投入使用的影响,2019年海水中Pb、Zn、Cr含量的高值区均位于大亚湾湾口附近,呈现出湾口含量高于湾内的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3、31.6、74.4、0.07、27.1μg/g,与2014年相比,Cd的平均含量明显下降,Cu、Pb、Zn的平均含量出现小幅上升。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在两次调查中基本相似,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湾顶的石化区南侧海域较高,这与大亚湾的水动力特征以及陆源输入等因素有关。根据2019年的调查结果,海水中Pb的含量在大亚湾湾口和大鹏澳湾口附近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元素未出现超标现象。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 杨熙; 李开枝; 谭烨辉; 吕意华
    •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007年提升了72.73%;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区域第一优势种,其次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总丰度、硅藻丰度、甲藻丰度以及主要种类中的柔弱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丰度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呈下降趋势。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溶解无机氮浓度大幅升高以及外海水入侵加强所引起的海水温度降低和盐度上升导致了浮游植物丰度的上升、优势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下降。
    • 蔡立哲; 杨德援; 赵小雨; 林靖翔; 陈昕韡; 周细平; 饶义勇; 马丽; 林和山; 傅素晶
    • 摘要: 近35年来,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在大亚湾潮下带和潮间带进行了软体动物群落生态、种群生态和污染生态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为渔业生产和生态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早期有关文献难觅、信息不畅,导致软体动物分类存在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现象,一些中文学名和拉丁文学名张冠李戴,历史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等。作者提出了几点研究展望:(1)加强软体动物分类基础研究和科普宣传;(2)建立软体动物群落生态大数据式研究规则;(3)建立软体动物数据库;(4)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本文可为科技工作者制订较完善的研究计划以及获得更精准的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 陈靖夫; 钟瑜; 王磊; 郭雨沛; 邱大俊
    • 摘要: 夜光藻是全球广泛分布的藻华种之一,其摄食作用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利用环境DNA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文章研究了2021年1月中旬大亚湾夜光藻高丰度站位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夜光藻高丰度站位的海水温盐条件为温度14.4~18.3°C、盐度32.52‰~33.14‰。夜光藻丰度较高的站位中,卡顿藻科、海链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2.41%和2.23%,明显高于其他站位的0.75%和0.62%;同时拟哲水蚤科与长腹剑水蚤科等类群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22%和4.46%,明显低于其他站位的64.13%和11.12%。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夜光藻丰度增加可能导致其对拟哲水蚤科等类群摄食压力增加,拟哲水蚤科类群丰度减少降低了卡顿藻科、海链藻科、原甲藻科、隐芽藻科等浮游植物类群的摄食压力,使其生物丰度增加;同时夜光藻摄食压力增加使得裸甲藻科、圆筛藻科等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因此,夜光藻丰度增加影响了水域中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综上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有助于认识夜光藻在浮游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地位,可用于浮游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分析。
    • 何彦龙; 袁一鸣; 王腾; 张昊飞; 梁浩亮
    • 摘要: 生态敏感性研究是认知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生态敏感性内涵为基础,针对中国典型半封闭海湾,从海洋环境污染敏感性、生境退化敏感性及资源衰退敏感性3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模型,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的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并以惠州市大亚湾海域为例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表明:大亚湾综合生态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及非敏感区面积占本研究海域的比例分别为41%、23%、31%、5%。大亚湾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大亚湾中部列岛与东部惠东县岸线围成的海域,这些海域水环境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多样性高,生物资源补充潜力良好,是维护大亚湾海域生态平衡的重点保护区域。生态轻度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惠州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沿岸及范和港海域,这些海域由于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敏感性进一步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亚湾海域水体持续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出现显著磷限制。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优势种年际间变化较大,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降低,生物资源补充潜力减弱,亟需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郭峰; 肖家光; 田鹏; 王伟; 王晓磊; 黄丁勇; 王建佳; 牛文涛
    • 摘要: 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开展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覆盖率、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24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9科17属44种以及5个未定种,其中裸肋珊瑚科的种类最多,有7属27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和滨珊瑚科,均有2属6种;中央列岛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2.0%,三门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12.9%,大鹏半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5.2%;以坚实滨珊瑚(Porites solida)、翼形蔷薇珊瑚(Montipora peltiformis)、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等为优势种;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较高。与历史数据相比,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退化严重,活珊瑚覆盖率锐减,优势种由分支状珊瑚逐步转变为皮壳状或亚团块状珊瑚。此外,本研究构建了近岸造礁石珊瑚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目前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央列岛、三门岛和大鹏半岛东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低或中脆弱状态;较场尾、杨梅坑、西冲和大鹏半岛西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高或很高脆弱状态,在环境压力影响下其受损可能性较高。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滨海旅游和船舶航行等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下,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整体处于中高脆弱状态,建议加强珊瑚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 蔡立哲; 饶义勇; 赵小雨; 杨德援; 林靖翔; 傅素晶; 周细平
    •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月在大亚湾潮下带4个站位底拖网获得的海地瓜数据,建立了2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即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GMRI)和底拖网法风险指数(bottom trawl risk index,BTRI)。在大亚湾7种大型底栖动物中,除了冬季和春季的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夏季的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的GMRI超过50%外,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海地瓜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等的GMRI均小于50%,即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2021年3月大亚湾潮下带D13站位海地瓜的BTRI为65%,处于高风险等级,而D11、D21和D31站位海地瓜的BTRI分别为31%、19%和33%,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采泥器法的优点是可定量计算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不足的是类似海地瓜这种形态特征的动物较难采集到。底拖网法的优点和不足恰好是采泥器法的不足和优点。
    • 钟锦明; 陈冰玲; 刘锦荣; 杨玉峰; 梁婷婷
    • 摘要: 大亚湾海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2020年6~7月,国内首次发生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生物灾害事件。本文利用尖笔帽螺持续跟踪监测数据,分析了尖笔帽螺生物性状、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生境与生物量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1) 尖笔帽螺的生物性状显示其为南海海域常见物种;2)尖笔帽螺的生物量和密度在7月8日~7月10日达到最大值,主要分布在大亚湾中西部海域;3) 尖笔帽螺的活动受到海水溶解氧的显著影响;4) 尖笔帽螺异常增殖需进一步研究其生态位特征。
    • 戚译引
    • 摘要: 2020年12月12日,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北部的山地深处,随着显示屏上红色的“STOP”按钮被按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以下简称大亚湾实验)正式退役了。在3275天11小时43分0秒的运行期间,这里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2年3月,大亚湾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新模式,被《科学》(Science)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