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药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4614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河北渔业、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第五届全国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化学问题暨第三届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天久、杨锡洪、解万翠等。

麻痹性贝类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6144 占比:99.97%

总计:446262篇

麻痹性贝类毒素—发文趋势图

麻痹性贝类毒素

-研究学者

  • 江天久
  • 杨锡洪
  • 解万翠
  • 章超桦
  • 曹际娟
  • 王秋艳
  • 赵昕
  • 刘建军
  • 吴海燕
  • 张志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维佳; 宋秀贤; 俞志明; 李靖; 张悦
    • 摘要: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由某些甲藻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神经毒素,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危害大,可对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PSTs毒素的毒性大小随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迄今,国内外学者针对PSTs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目前对于藻细胞产毒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学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理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PSTs的生物合成过程不仅与藻细胞自身生长阶段有关,还会受到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藻细胞毒素组成和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产生PSTs的典型甲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细胞内与PSTs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某些基因或蛋白质,对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亚历山大藻产生PSTs毒素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对亚历山大藻中PSTs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产毒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刘斌; 赵慧琴; 刘波; 杨辉; 秦伟; 李莉; 常凤启
    •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河北省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污染状况.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5月间,对河北省市售的7种双壳贝类,共508份进行检测分析.样品经0.5%乙酸水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508份样品,PSP阳性样品24份,检出率为4.7%,15份样品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安全限量,超标率为3.0%.检出贝类为贻贝、毛蚶、杂色蛤、扇贝,PSP含量范围分别为217.0~13001.8μg石房蛤毒素当量(saxitoxin equivalent,STXeq/kg)、217.0~4893.2μg STXeq/kg、217.0~503.6μg STXeq/kg、217.0~11024.5μg STXeq/kg;超标贝类为贻贝、毛蚶、扇贝.贝类中检出的PSP类型有GTX1、GTX4、GTX2、GTX3、neoSTX、STX.结论 河北省市售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暴露风险整体较低,秦皇岛地区贻贝等贝类产品在4、5月份较易受到PSP污染,应持续关注,加强早期监测预警.
    • 呼晓群; 解万翠; 李敏; 董泽群; 杨锡洪
    • 摘要: 文章阐述了有害毒藻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具有的物种特异性,从PSTs的蓄积、转化、代谢及净化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将暂养净化、生物吸附法、微生物代谢等净化方式进行优化或组合,对水产品进行高效脱毒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何明珠; 袁冠湘; 秦逍云; 刘红河; 姜杰; 杨胜园; 刘桂华
    •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Ts)的方法.方法 用乙酸水溶液提取贝类中的PSTs,经乙酸乙酯除杂,然后用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UPLC BEH Amide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电喷雾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同时检测,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 13种PSTs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定量限为2~20μg/kg,贻贝基质、牡蛎基质、扇贝基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2.2%~122%、106%~129%、107%~14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将该方法应用于100份贝类样品中PSTs的检测,共有30份样品、5种PSTs检出,总毒性当量(saxitoxin equivalent,STXeq)为10.0~159μg/kg.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以准确定性定量13种PSTs,适用于贝类中PSTs的日常监测.
    • 宋维佳; 宋秀贤; 李靖; 张悦; 申慧慧; 张培培; 俞志明
    • 摘要: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pacificum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汪宇; 张海燕; 隋延鸣; 汤云瑜; 孔聪; 王媛; 刘淑晗; 蔡友琼; 沈晓盛
    • 摘要: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1)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至少含有13种PSP组分,其中主要成分为GTX1、GTX4、GTX5和C1、C2,占总毒素的97.2%.当藻细胞数量低于4 x 103个时,13种组分均不能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量在4×103~5.9×106个时,13种组分不能完全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高于5.9×106个时,13种组分均能够检出.2)不同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PSP能力比较,盐度25、35培养组显著高于盐度15培养组,1 L培养组显著高于0.1 L培养组,寡营养培养组显著高于富营养组.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丰富的毒素谱,且分别在盐度25、1 L培养液和1/4倍营养素浓度下具有最佳产毒能力.
    • 时文博; 陈永平; 韩现芹; 王愿宁; 李春青; 高丽娜
    • 摘要: 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156个天津市售贝类产品中的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采用点评估方法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成年人群中,天津市售贝类产品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急性风险指数%ARFD为0~0.313,均小于1,说明急性膳食暴露水平均为安全状态,可放心食用.
    • 梁琼; 张玉霞; 王儒; 赵晓野; 王婷
    • 摘要: 目的 调查清楚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PSP)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6个采样点,涵盖海南东西南北不同区域,采集18种贝类共269份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对来自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样本中贝类中的PSP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海南岛海域的贝类组织中PSP的检出率为15.2%,测得PSP毒力值低于我国的警戒值(80μg STXeq/100 g).贝类中PSP的检出率随季节变化明显,以冬季最高,春夏季次之,秋季最低;贝类中PSP的污染状况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东方、琼海、儋州、文昌海域的PSP污染状况较严重;贝类中检出的6种PSP成分分别为漆沟藻毒素2(gonyautoxins 2,GTX 2)、漆沟藻毒素3(gonyautoxins 3,GTX 3)、漆沟藻毒素5(gonyautoxin 5,GTX 5)、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GTX 2)和脱氨甲酰基石房哈毒素(decarbamoylsaxitoxin,dcSTX).结论 海南岛近岸PSP的检出率不高,污染状况不是很严重,但还应长期监管,确保食用安全.
    • 汤云瑜; 黄冬梅; 蔡友琼
    • 摘要: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生物毒素之一,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监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麻痹性贝类毒素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有小鼠生物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等;简述了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快速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如免疫生物传感器、毛细管电泳免疫传感器和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等;梳理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各类检测方法的特点,总结了其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并对未来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监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