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暴露
膳食暴露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17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深圳特区科技、中国卫生统计、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3暨第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学术大会等;膳食暴露的相关文献由48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永宁、刘沛、宫春波等。
膳食暴露
-研究学者
- 吴永宁
- 刘沛
- 宫春波
- 王朝霞
- 聂继云
- 董峰光
- 陈志军
- 姜杰
- 宋雯
- 徐国锋
- 王增焕
- 王许诺
- 丁小霞
- 匡立学
- 周健
- 席英玉
- 庄志雄
- 张亚非
- 张建清
- 张志恒
- 张磊
- 朱智伟
- 李培武
- 李建国
- 李志霞
- 李静
- 杨妙峰
- 杨桂玲
- 林娇
- 段云
- 王强
- 蒋友胜
- 郑盛华
- 钱程
- 闫震
- 刘元宝
- 刘存卫
- 刘银兰
- 占绣萍
- 印南日
- 及华
- 叶倩
- 周海燕
- 孙月琳
- 孙玲
- 孙金芳
- 巫剑
- 张丽
- 张建辉
- 张继红
-
-
莎娜;
李国银;
张昕欣;
张福金;
连海飞;
康博洋;
狄彩霞;
杨永青;
史培
-
-
摘要:
【目的】了解集约化种植菠菜的农药残留情况,探究菠菜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水平。【方法】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约化种植菠菜为研究对象,对80份菠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运用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当地菠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并借鉴英国兽药残留委员会兽药残留风险排序矩阵进行农药残留风险排序,评估农药残留带来的健康风险。【结果】在菠菜样品中共检出16种农药残留,以杀虫剂、低毒农药为主,含量在0.002 0~1.280 0 mg/kg,检出率为2.5%~30.0%,超标率2.5%。超标农药氟虫腈慢性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均低于100%,不会对人体产生慢性或急性风险,检出农药残留风险值均小于30,属于低风险农药残留。【结论】在菠菜集约化生产中,各农药残留量风险均在安全范围内,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较小,但是氟虫腈是潜在风险因子,应加强氟虫腈禁用农药监管。
-
-
胡祥娜;
曹爱巧;
岳帅;
黄裕;
陈志军;
张玲;
张兵;
钟仕花
-
-
摘要:
磺胺类兽药广泛应用于水产与畜禽类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汇总中长期调查数据,对深圳市不同人群的磺胺类兽药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深圳市食用农产品相关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深圳市2016-2020年水产与畜禽类产品中磺胺类兽药的检测结果,结合居民膳食调查数据,应用相对效能因子法获取样本中磺胺类兽药的累积残留量,并通过Bootstrap与蒙特卡洛(Monte Carlo)大规模计算机模拟评估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的累积暴露量。对1999个样本的检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各磺胺类兽药的检出率均<2%,样本超标率均<0.2%。暴露量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即使在P 99.9风险水平下,各人群的累积暴露量仍远低于健康参考值ADI;男性的暴露量总体低于女性;男女人群的暴露量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水产与畜禽类产品中磺胺类兽药的残留水平较低,居民的膳食暴露量处于安全的水平,之前的相关风险管控工作卓有成效。
-
-
徐飞飞;
李跃麒;
林珺;
赖月妃;
黎姿茵;
林秀琴;
陈颖思;
吴炜亮;
杨杏芬
-
-
摘要:
为研究种植于典型环境高镉(Cadmium,Cd)地区的蔬菜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种植于该区域的9种常见蔬菜中的元素(Mg、K、Ca、Cu、Zn)及重金属Cd进行检测,并研究蔬菜的烹调方式、消化过程和主要金属元素含量对Cd生物可及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健康风险值(THQ)对膳食消费蔬菜暴露Cd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蔬菜样品中重金属Cd的平均含量范围为0.02~0.30 mg/kg。水煮可显著降低蔬菜中的Cd含量(P0.05)。对于生物可及性,水煮可显著提高蔬菜中Cd的生物可及性(P0.05)。利用相关分析可知,Cd的生物可及性与K和Cu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若将Cd生物可及性纳入健康风险评估,仅高消费生菜人群的THQ大于1,提示当地居民消费蔬菜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然而,仍需关注环境高镉地区其他膳食途径暴露Cd的慢性健康危害。因此,当地居民应选择消费低于Cd限量标准的蔬菜,并进行合理烹调以降低健康风险。
-
-
马琳;
朱卫芳;
占绣萍;
陈建波;
赵莉
-
-
摘要:
为明确嘧霉胺在蓝莓上施用后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通过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结合GEMS/FOOD中关于中国各年龄段居民97.5%位点的浆果类农产品膳食消费量及体重调查数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评估了嘧霉胺对中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嘧霉胺的平均回收率在97%~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5%~12%之间;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检测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露地栽培模式下,嘧霉胺在蓝莓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3.2 d。嘧霉胺按有效成分360 g/hm^(2)施药2次,每次间隔7 d,药后3、5、7、10 d时蓝莓中嘧霉胺的残留量为0.18~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在膳食消费量97.5%位点处,蓝莓中嘧霉胺残留对各消费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小于0.1%,说明通过蓝莓摄入嘧霉胺残留对人体产生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
-
陈显柳;
王素茹;
陈博钰;
谢德芳
-
-
摘要:
评估喹啉铜在柑橘中的储藏稳定性、消解动态及膳食暴露风险。在海南、江西两地开展喹啉铜在柑橘中的田间残留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柑橘果实样品中的残留量,外标法定量,评估储藏稳定性、残留消解动态和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柑橘全果样品在−20°C储藏180 d,喹啉铜降解率低于10%。喹啉铜在柑橘全果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0.2~15.1 d。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喹啉铜的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891~1.4584μg/kg·bw,膳食暴露风险为0.45%~7.29%。喹啉铜在柑橘全果中至少稳定储藏180 d;喹啉铜在柑橘中易降解;在柑橘上规范使用33.5%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溃疡病,喹啉铜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
孙蕾
-
-
摘要:
目的:了解某市2019年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污染状况并评估其食用安全风险,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1—12月在某市多个水产品售卖场所随机抽取鱼类、虾类、蟹类、贝类4类水产品共522份,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其氯霉素含量,暴露边界法结合膳食暴露量评估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对人体的食用安全风险。结果:522份水产品中有13份检出氯霉素,总检出率为2.49%,经卡方检验发现氯霉素在不同种类水产品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虾类、蟹类未见检出,鱼类检出率为0.39%,贝类检出率为6.42%;暴露边界法表明,贝类氯霉素对人体食用健康存在潜在风险,鱼类、虾类、蟹类氯霉素对人体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极小。结论:某市售水产品中仍存在氯霉素残留污染,应优先加大对贝类氯霉素的监测力度。
-
-
田甜;
巫剑;
文金华;
曾祥林
-
-
摘要:
为探明广西居民膳食北部湾水产品摄入氯霉素暴露风险的大小.本研究监测了2018~2020年广西北部湾地区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分析氯霉素残留与北部湾地区水产品种类的相关性,采用暴露边界比(margin of exposure,MOE)方法对膳食水产品摄入氯霉素的暴露风险进行简单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结果表明,氯霉素总检出率为2.69%,卡方检验表明氯霉素的检出率与水产品种类极显著相关,贝类中氯霉素检出率为13.33%,而鱼类中淡水鱼检出率仅有0.24%,海水鱼中均未检出.简单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结果表明,膳食北部湾水产品摄入氯霉素的日暴露量极低,但中端以上暴露人群MOE<10000,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在各百分位数处膳食贝类的日暴露量比其他几类水产品高1个数量级.广西居民54.7%的人群可能存在因膳食北部湾水产品摄入氯霉素的健康风险.贝类中氯霉素的含量对居民膳食北部湾水产品摄入氯霉素的日暴露量影响最大(r=0.99),是关键敏感因子.所以中端以上暴露量人群应注意控制贝类的消费量,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广西北部湾地区贝类中氯霉素残留量的监测.
-
-
吴勇;
钟雪梅;
夏德尚
-
-
摘要:
通过调查南丹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常住居民食品中锌(Zn)的含量,评估南丹县矿区居民锌膳食暴露及健康风险.在2013年7—8月和2014年11—12月期间,采用称重法和化学分析法对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居民膳食Zn的每日摄入量调查,获得居民膳食中Zn暴露量,并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方法计算人体中锌的长期日摄入量,得出该元素的长期暴露量(CDI),评估居民通过膳食摄入Zn的健康风险.矿业影响区与对照区膳食锌含量显著差异(p<0.05).矿业影响区和对照区居民经食品摄入Zn的量分别为10.446和5.647 mg/d.矿业影响区男女Zn潜在非致癌风险健康影响危险系数HQ值均小于1.南丹矿区居民膳食Zn摄入不足,潜在非致癌风险较低,应加强营养知识宣教补充膳食锌.
-
-
赵慧宇;
刘银兰;
孙妍婕;
张宗辉;
杨桂玲;
王新全
-
-
摘要:
为明确杨梅中农药残留风险及去除效果,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来自市场流通和生产环节的239个批次杨梅样品中检出率和残留量相对较高的4种农药(2,4-D、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价了杨梅中4种农药的膳食暴露风险,并分别选择清水冲洗和盐水浸泡2种清洗方式模拟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0%)、嘧菌酯(25%)、咪鲜胺(23%)和2,4-D(1.7%),其残留量范围分别为2,4-D 0.01~0.05 mg/kg、咪鲜胺0.011~1.5 mg/kg、嘧菌酯0.011~1.8 mg/kg和多菌灵0.012~4.3 mg/kg,4种农药的残留中值均为0.01 mg/kg。慢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总膳食慢性风险商(RQc)由高到低分别为咪鲜胺(0.82)、多菌灵(0.57)、2,4-D(0.50)和嘧菌酯(0.011),4种农药通过杨梅膳食摄入的风险商分别为0.09%、0.09%、0.38%和0.59%。急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急性风险商(RQa)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93)、咪鲜胺(1.12)、2,4-D(0.001),其中多菌灵和咪鲜胺急性风险商大于1。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冲洗1 min比盐水浸泡20 min对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好,其中,多菌灵、2,4-D、嘧菌酯和咪鲜胺的去除率分别为70.8%、49.9%、47.5%和23.9%,多菌灵的急性风险商由原来的3.93降为1.15,咪鲜胺的急性风险商由1.12降为0.85(风险可接受)。
-
-
周勇;
朴秀英;
廖先骏;
刘佳;
朱航;
马海昊;
周小毛;
李富根
-
-
摘要:
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QuEChERS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量的方法。于2019年在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及福建8地开展了田间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残留风险,并进行了韭菜中腐霉利残留的长期膳食暴露评估。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2~20 mg/kg范围内,腐霉利在韭菜中的回收率为74%~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6%~9.9%,定量限(LOQ)为0.02 mg/kg。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以有效成分450 g/hm^(2)的剂量于韭菜灰霉病发病初期或前期施药1次,施药后间隔30 d采样,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4~1.06 mg/kg。长期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腐霉利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2.5562 mg,风险商值(RQ)为40.6%,表明腐霉利在韭菜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
-
LI Yun-Chao;
李运朝;
JI Hua;
及华;
WANG Meng;
王蒙;
GUO Feng;
郭锋;
LI Hong-Tao;
李洪涛
- 《第二届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评估河北省番茄和黄瓜中杀菌剂农药的残留状况及居民的杀菌剂膳食摄入风险. 方法:基于2017年河北省11个地市番茄和黄瓜2种蔬菜的农药残留抽检数据,并根据中国不同人群的摄入量和体重数据,运用EXCEL软件,以%ADI值和%ARfD值评估番茄和黄瓜的慢性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 结果:108份番茄和108份黄瓜的残留分析表明,61.1%的番茄、77.8%的黄瓜中含有杀菌剂残留,其中44.4%的番茄和61.1%的黄瓜有多种杀菌剂残留.慢性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8种杀菌剂中,风险大小顺序为腐霉利>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甲霜灵>嘧菌酯;不同人群的风险程度依次为2~10岁>11~17岁>18~59岁>60岁.急性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4种杀菌剂中,番茄的腐霉利和吡唑醚菌酯膳食摄入风险远高于烯酰吗啉和多菌灵,黄瓜的腐霉利膳食摄入风险远高于烯酰吗啉、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同一农药,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农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呈下降趋势. 结论:河北省番茄和黄瓜中杀菌剂残留对居民不同人群杀菌剂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各人群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2~10岁儿童年龄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需予以关注.
-
-
-
-
-
QI Ping;
祁萍;
苟金明;
曹根宝
- 《宁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对2010-2017年宁夏产地、市场鱼类和外调水产苗种进行孔雀石绿残留量检测,统计相关结果,并采用膳食暴露评估法对鱼类中孔雀石绿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年共检测各类鱼类样品1865份.其中,成鱼检测1400份,检出3份,检出率0.21%;苗种检测465份,检出14份,检出率3.01%.成鱼检出残留量为1.0~2.4μg/kg,苗种残留量为0.98~159.0μg/kg;宁夏地区孔雀石绿每人每日平均膳食暴露量为0.000625μg/kgBW,最高膳食暴露量为0.000803μg/kg BW,暴露边界均大于10000,膳食暴露评估显示孔雀石绿在此范围内对人体健康损害危险性极小.
-
-
王鑫璇;
张鸿
- 《2016持久性有机污染论坛暨第十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自2009年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及其盐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黑名单以来,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物质由于其难降解、长距离传输、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已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全氟烷基酸物质可引起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肝毒性等中毒现象。加之其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迁移,可在动植物体内发生蓄积,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最终进入人体。而膳食是人体暴露全氟烷基酸物质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评估居民经膳食摄入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刻不容缓。欧盟食品卫生局已于2008年及2012年整理发布了欧洲13个国家的食品中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e acid, PFOA)等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含量、摄入情况,并进行了膳食暴露评估。本研究基于我国各类食品中PFAAs的研究文献,综合评价其在我国各类食品中的含量水平和摄入贡献率,进而对我国居民日常膳食暴露进行了风险评估。
-
-
王瑶;
李晓辉;
刘艳;
曹晋原;
杨雪锋;
何志凡;
冯敏
- 《2015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成都市畜禽血制品中甲醛本底含量及污染状况,并对畜禽血制品中甲醛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 方法:对全市范围内畜禽血制品中甲醛含量进行测定,结合成都市居民膳食消费数据,计算成都市居民甲醛暴露量及安全限值(MOS),采用点评估的方法开展成都市居民摄入畜禽血制品中甲醛的风险评估. 结果:畜禽血制品及新鲜畜禽血中甲醛平均含量(中位数)分别为2.51mg/kg、2.53mg/kg,但是在畜禽血制品中明显存在个别甲醛含量极高的现象,最高值为3200mg/kg.采用平均暴露量的点评估模型获得的畜禽血制品中甲醛急、慢性暴露的MOS分别是780、2500,而采用高端暴露量的点评估模型获得的甲醛急、慢性暴露的MOS分别是0.5、0.9. 结论:我市大部分畜禽血制品可能会有一个较低的本底含量,但不排除部分的畜禽血制品中甲醛含量极高,提示可能存在一个人为添加的过程.采用高端暴露量评估提示该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超过了可以接受的限度,应当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
-
赵时真;
Knut Breivik;
Andy Sweetman;
Kevin Jones;
张干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和远距离传输等性质的人工合成工业有机物,因此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虽禁用多年,但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生物监测可以有效地评估人群对PCBs的暴露风险,但是有关长期的背景区域人群暴露的横断面研究和纵向调查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污染区域的点面调查.动态的机理模型和完善的数值模拟策略可以帮助全面综合现有信息,构建完整的污染物暴露历史,结合不同场景预测和评估未来的人群暴露趋势,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综合饮食结构、排放趋势、中国人群特征等因素,以PCBs为例,重建中国30岁女性人群的PCBs暴露史并对未来(~2100年)暴露风险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