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解动态

消解动态

消解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17988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等;消解动态的相关文献由158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绪金、龚道新、张军锋等。

消解动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7988 占比:99.55%

总计:118526篇

消解动态—发文趋势图

消解动态

-研究学者

  • 吴绪金
  • 龚道新
  • 张军锋
  • 杨仁斌
  • 朱国念
  • 刘一平
  • 张玉婷
  • 汪红
  • 郭永泽
  • 马婧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艳超; 寇弘儒; 夏孟婧; 董兆克; 张志勇
    • 摘要: 为了进一步评估苹果园施用噻虫嗪的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QuEChERS技术改进前处理方法检测噻虫嗪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残留,并监测了其对蜘蛛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弹尾目等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0.11%~95.03%,变异系数为3.4%~6.63%,最小检出量均为0.1 ng,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2 mg/L。该方法缩小取样体积、节约试剂,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苹果园土壤噻虫嗪残留分析。噻虫嗪施用后在苹果园土壤中能够快速消解,消解动态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C=2.3421e-0.11t,其半衰期为6.36 d。苹果园施用噻虫嗪防治苹果蚜虫类害虫,表土节肢动物代表类群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而降低,28 d后趋于恢复;对土壤蜘蛛类、甲虫的种群数量在5 d内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地表双翅目、弹尾目的种群数量抑制作用较小。
    • 陈宏州; 韩凯; 杨红福; 吴琴燕; 徐超; 缪康; 姚克兵; 庄义庆
    • 摘要: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5、3.0944、2.3657、3.0268、3.2090和3.136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7、3.3324、2.5297、3.3978、3.3007和3.179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 王丹琴; 王雪; 朱雪竹; 赵海燕; 林超霸
    • 摘要: 为了解农田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残留状况及降解动态。选取南京市郊两个代表性农业种植区域,分别于2019年6月和11月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分析样品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残留,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其在农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在农田土壤的检出率分别为54.55%和63.64%,农作物样品中则未检出。土壤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最高残留含量分别为1.578和0.102 mg·kg^(-1)。苄嘧磺隆在两个采样区域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丁草胺在两个区域的残留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这2种除草剂残留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苄嘧磺隆残留量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室内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土壤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半衰期分别为7.94和13.08 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87和0.053 d^(-1),农田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与其降解特性有关。
    • 张鸿超; 陈德勇; 韩莹; 陈捷胤; 戴小枫; 孔志强; 颜廷才
    •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黄瓜中多效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丁氟螨酯及3种代谢物B-3、三唑醇和CGA205375残留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6种农药不同施药剂量下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方法,经乙腈提取,以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组合进行净化,采用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8 mg/L范围内,目标分析物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49;在0.001、0.01、0.05、0.1和0.5 mg/kg 5个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及3种代谢物在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1%~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n=5)在1.7%~8.8%之间,其定量限(LOQ)在0.001~0.01 mg/kg之间。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操作简便高效、灵敏度高,可用于6种农药及3种代谢物残留的同时检测。田间试验采用6种农药按推荐剂量和5倍推荐剂量分别于黄瓜挂果期混合施药并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显示:除丙硫菌唑外,其余5种农药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在3.15~9.62 d之间。研究结果可为上述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其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
    • 王俊晓; 安莉; 马欢; 许海康; 马婧玮; 汪红; 吴绪金; 杨静; 李萌
    • 摘要: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在金银花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05~0.2 mg/L范围内,金银花(鲜/干)中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之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鲜)和(干)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08%和76%~8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3%~1.4%和0.9%~2.4%,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1~4.3 d,最终残留量为≤0.21 mg/kg;普通人群对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4229 mg/(kg 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75.29%。以上结果说明,施用250 mg/kg 25%吡唑醚菌酯SC对一般消费人群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金银花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 王金莲; 陈恩祥; 赵志祥; 周艳琳
    • 摘要: 为了掌握百菌清在黄瓜上的残留消解规律,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不同剂量、不同栽培条件下茎叶喷洒后在黄瓜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黄瓜在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初始沉积量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茎叶分别喷洒2490 gai/hm^(2)和4980 gai/hm^(2)药液后,2种施药剂量在黄瓜上的降解速率基本相似,露地黄瓜半衰期分别为1.3 d和1.4 d;日光温室黄瓜半衰期分别为2.6 d和2.8d;百菌清在黄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值)为5 mg/kg;2种浓度喷洒后农药残留量降解到该值所需要的时间:露地黄瓜分别为0.5 d和1.6 d,日光温室黄瓜分别为1.9 d和3.6 d,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为百菌清在露地和日光温室蔬菜及同类地区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顾梦影; 刘志可; 吴佩玲; 薛健
    • 摘要: 目的:考察精甲霜灵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上的残留行为,为2种农药的合理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值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788—2018),于2021年在浙江省开展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并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在0.02~0.50 mg·kg^(–1)添加水平下,精甲霜灵加样回收率为78.1%~87.1%,RSD为1.3%~4.6%,嘧菌酯加样回收率为77.6%~85.5%,RSD为1.3%~5.8%。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精甲霜灵和嘧菌酯在铁皮石斛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9~7.52、11.25~12.46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距末次施药后14 d时采样测定,精甲霜灵残留量为(0.0286±0.0049)mg·kg^(–1)(n=3),嘧菌酯的残留量为(0.3291±0.0212)mg·kg^(–1)(n=3);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两者的膳食风险概率分别为0.029%和0.130%。结论:推荐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和25%嘧菌酯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96、300 g·hm^(–2)各施药1次,安全采收间隔为14 d,两者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侯靓; 陈子东; 刘照清; 刘一平
    •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HPLC-DAD)测定了吡虫啉在菠菜样品中的残留及降解动态。菠菜样品经提取净化、HPLC-DAD检测。当吡虫啉在菠菜中的添加量为0.02 mg/kg~1.0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为97.5%~109.5%,RSD为1.7%~5.0%;吡虫啉在菠菜中的LOD为0.02 mg/kg,LOQ为0.2×10^(-9) 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虫啉在菠菜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1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菠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2.35 mg/kg,小于我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值5 mg/kg。
    • 陈显柳; 王素茹; 陈博钰; 谢德芳
    • 摘要: 评估喹啉铜在柑橘中的储藏稳定性、消解动态及膳食暴露风险。在海南、江西两地开展喹啉铜在柑橘中的田间残留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柑橘果实样品中的残留量,外标法定量,评估储藏稳定性、残留消解动态和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柑橘全果样品在−20°C储藏180 d,喹啉铜降解率低于10%。喹啉铜在柑橘全果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0.2~15.1 d。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喹啉铜的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891~1.4584μg/kg·bw,膳食暴露风险为0.45%~7.29%。喹啉铜在柑橘全果中至少稳定储藏180 d;喹啉铜在柑橘中易降解;在柑橘上规范使用33.5%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溃疡病,喹啉铜的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周启圳; 何翎; 刘丰茂; 钟江春
    • 摘要: 为分析嘧菌酯和丙环唑复配农药在大豆作物上的残留分布及降解动态,分别在北京和安徽两地对大豆作物进行田间施药,得到了青豆与大豆(干豆)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茎、叶的样品,并通过QuEChERS方法提取、液质联用色谱仪检测对各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青豆与大豆上农药残留规律近似,不同部位的残留浓度表现为叶>茎>果实,其中鲜叶上嘧菌酯和丙环唑最大残留量为0.709 mg·kg^(-1)和1.300 mg·kg^(-1),鲜茎上分别为0.032 mg·kg^(-1)和0.059 mg·kg^(-1),青豆上分别为0.025 mg·kg^(-1)和0.029 mg·kg^(-1),干叶上分别为0.546 mg·kg^(-1)和0.581 mg·kg^(-1),干茎上分别为0.024 mg·kg^(-1)和0.050 mg·kg^(-1),大豆上分别为0.026 mg·kg^(-1)和<0.01 mg·kg^(-1)。根据降解动态公式拟合,嘧菌酯和丙环唑在鲜叶上的消解速率均大于其在干叶和干茎上的消解速率。嘧菌酯和丙环唑的复配剂按推荐方式施用时,不会带来潜在的残留风险,但由于茎和叶上的残留浓度远大于大豆果实,在饲料选择时需要关注农药残留问题,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降低饲料中农药残留对家畜带来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