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温度
海面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32601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海面温度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柳龙生、黄彬、尹尽勇等。
海面温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601篇
占比:99.85%
总计:132804篇
海面温度
-研究学者
- 柳龙生
- 黄彬
- 尹尽勇
- 聂高臻
- 曹越男
- 王慧
- 陈标
- 余克服
- 刘涛
- 周冠博
- 张增海
- 陈特固
- 倪东鸿
- 吕爱民
- 陆文
- 冯梦延
- 周武
- 孙照渤
- 张春华
- 杨会
- 杨正龙
- 林明森
- 渠鸿宇
- 王素娟
- 艾未华
- 许映龙
- 陈丽娟
- SHI Qi
- YU Kefu
- 丁继胜
- 伯忠凯
- 侯一筠
- 刘洪伟
- 刘达
- 刘银年
- 史顺文
- 向纯怡
- 吕心艳
- 吕海滨
- 唐秋华
- 姚明亮
- 孙同生
- 孙德新
- 孙舒悦
- 孟翔晨
- 宋巍
- 崔鹏
- 张杰
- 张淼
- 张鹏
-
-
张淼;
孙逢林;
窦芳丽;
谷松岩
-
-
摘要:
海洋表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是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由于能够实现全天候观测而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SST研究中。中国的风云三号(FY-3)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WRI)缺少对SST更加敏感的7 GHz附近垂直极化通道,本研究将FY-3 MWRI与具有6.9 GHz通道的Aqua AMSR-2进行时空匹配,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利用匹配的FY-3 MWRI的通道亮温模拟仿真AMSR-2的6.9 GHz垂直极化通道亮温(6.9V),通过引入仿真的6.9V来提高FY-3 MWRI SST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引入仿真的6.9V可以改进FY-3 MWRI SST反演精度,对35°~90°S之间海域的SST改进更加显著,主要由于6.9V对低SST的探测灵敏度更高且在低SST反演时受风速的影响较小导致的。如果FY3后续卫星可以搭载6.9 GHz通道,将可进一步提升低SST特别是两极SST的反演精度。
-
-
渠鸿宇;
尹尽勇;
王慧;
周冠博;
杨正龙
-
-
摘要:
2021年冬季(2021年12月—2022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分布。位势高度距平场显示,东亚中纬度地区处于正距平区,西伯利亚脊偏强,而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偏强。我国近海出现了8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冷空气和台风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我国近海未出现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热带气旋,且均达到超强台风级,其中2122号台风“雷伊”是历史上12月在南海海域达到超强台风级的2个台风之一,也是历史上直接袭击南沙群岛的最强台风,还是影响南海最晚的超强台风。另外,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14个。我国近海出现2.0 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有56 d,约占冬季总日数的62%。冬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趋势,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冬季海面温度较常年整体偏高。
-
-
柳龙生;
许映龙
-
-
摘要:
利用1979—2018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的热带气旋数据和ERA-Interim提供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秋季超级气旋风暴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北印度洋秋季生成的超级气旋风暴数目显著增多;1999—2018年北印度洋平均最大潜在强度指数高于1979—1998年;与1979—1998年相比,1999—2018年更高的平均海面温度和海洋热含量为超级气旋风暴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弱的垂直风切变、更强的水汽通量和低层气旋性涡度输送促进了热带风暴强度的持续增长。
-
-
聂高臻;
黄彬
-
-
摘要:
2021年秋季(9—11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整体呈单极型,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欧亚地区西风带环流形势季节内调整大,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西伸明显。秋季我国近海大风过程主要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影响造成。在12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中,冷空气影响8次,温带气旋影响6次,台风影响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9个台风,其中5个台风进入我国近海,在东西带状分布的副高影响下,近海台风主要活跃于南部海域;全球其他海域共命名热带气旋18个。我国出现2 m以上大浪过程的日数为74 d,约占总日数的81%,大浪过程与大风过程联系密切。秋季我国近海海面温度整体偏高,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北部海区和沿岸海域海面降温迅速,沿岸海面温度梯度加大,我国近海海域中,海面温度梯度最大的区域出现在东海。
-
-
于博;
葛勇;
任殿军;
冀承振;
胡伟
-
-
摘要: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经过黄海海域,对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QF103和QF111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海海洋对台风的响应。结果表明:受台风影响,海面温度明显下降,海面水温降幅可达5°C;海面生态要素响应明显,海洋表层盐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简称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质量浓度(简称溶解氧浓度)均有明显升高,盐度升高约0.6,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可达1.4 mg/m^(3),溶解氧浓度最大值超过7.9mg/L。台风过境时的强风应力使表层流速明显增强,台风对海洋表层流的能量输入使得近惯性频带能量大幅增加,台风激发的近惯性流速最大振幅为0.15m/s,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第一斜压模态的特征;在黄海海域近惯性振荡衰减的时间尺度约为2.2 d。
-
-
张增海;
刘涛;
尹尽勇;
郭乙莹;
张浩
-
-
摘要:
2022年春季(3—5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形状狭长,极涡强度与历史同期相当。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3月,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及北部海域受西北气流控制;4月,东亚大槽加深,高压脊区较历史同期偏强;5月,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两脊”型。我国近海出现12次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温带气旋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近海共出现10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3月4次,4月3次,5月3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2个热带气旋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平均值;全球其他海域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5.7个。近海浪高2.0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2次,总日数为44 d。春季各月我国近海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北方海域升温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
-
-
柳龙生;
王慧;
黄彬
-
-
摘要:
2022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3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月,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7—8月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热带气旋开始活跃并影响我国近海。我国近海有18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5次,5次由入海温带气旋造成,7次为雷暴大风,另外1次由冷空气过程引起。我国北方海域多海雾天气,出现5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4次,7月出现1次。发生14次2.0 m以上的大浪过程,6月出现6次,7月出现4次,8月出现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9个热带气旋命名,比多年平均偏少2.6个;其他各大洋共有11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北大西洋3个、东太平洋8个。
-
-
周冠博;
董林;
柳龙生;
钱奇峰
-
-
摘要: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数据(水平分辨率0.25°×0.25°)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小时台风业务数据,分析了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出现快速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海高斯”个头小、海温异常偏高、风的垂直切变较小是其出现快速加强的有利因素;2)高空冷涡是“海高斯”后期高空北向出流打开的有利条件;3)来自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向气流对“海高斯”水汽和涡度的输送也是其出现快速加强的有利条件。
-
-
孙舒悦;
尹尽勇;
张增海;
柳龙生
-
-
摘要: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7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3个热带气旋,其中10月共有7个热带气旋生成,追平10月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历史最高纪录;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6个。我国近海未出现2 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仅有12 d,约占秋季总日数的13%。秋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过程,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受连续北上影响我国北部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影响,9月黄海东部及东海东部的海面温度较气候态明显偏低。
-
-
LIN Ziyun;
林紫云;
YU Kefu;
余克服;
SHI Qi;
施祺;
CHEN Tianran;
陈天然;
TAO Shichen;
陶士臣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Sr/Ca建立与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式,后报近百年南沙群岛海区高分辨率的SST序列.结果显示:美济礁近百年SST的年平均值为28.4°C,最高值为29.2°C(1998AD),最低值为27.6°C(1917AD),相差1.6°C.近百年SST呈增暖趋势,升温速率为0.025 °C/10a,但存在年代际的温度波动,其中1906-1927 AD呈降温态势,1928-1938AD呈增温态势,1939-1957AD呈降温态势,1958年后SST呈波动上升趋势.近百年SST呈现3.5a、33a周期,显示受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影响.
-
-
杨斌;
葛超英;
徐雯佳;
石静
- 《第十八届中国环境遥感应用技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提出了利用MODIS的第31、32波段和天顶角数据来反演河北海域海面温度的区域SST修正模型,模型的系数是通过河北近海海域海面温度的实测数据与准同步的MODIS数据回归获得.通过实测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反演值与实测值一元线性回归R2为0.984,平均误差为0.44K,平均相对误差为2.34%,均方根误差为0.55K,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最后将该反演模型应用到河北海域全年海面温度遥感监测,计算月均值,分析统计月均值变化趋势.该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河北海域海面温度的分布变化状况.
-
-
-
LI Kai-lin;
李恺霖;
ZHI Hai;
智海;
ZHOU Shun-wu;
周顺武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观测海温资料和CMIP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西北太平洋(120°E~120°W,20~60°N)海面温度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选22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模式模拟的海面温度总体标准偏差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最大;绝大多数模式能模拟出海面温度的第一EOF模态;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现象,13/22的模式模拟的海面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同时海面温度气候态的模拟偏差对其周期振荡模拟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黑潮延伸体区域.
-
-
程泽梅;
沈东芳;
杨会;
林道宽
-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回归相关方法,分析1960-2011年广东省沿海5个海洋站的年平均海面温度(SST)变化的特点,结果发现:1)广东沿海的年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2)年平均SST呈显著上升趋势,近52年平均上升率为0.019°C/年;3)广东沿海SST与广东陆地气温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
-
梁春利;
李名松
-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需要向其附近海域排放大量的冷却水,冷却水是否影响周边环境、核电的运行,温排水数模和物理模拟验证都需要获取不同季节和潮汐状况下的核电附近区域海面温度场分布特征.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潮汐状况下获取高精度海面温度,这是其他任何利用人工办法以离散点测量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经过秦山核电近岸温排水航空遥感测量的成功实施,为核电温排水遥感测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
-
师春香;
谢正辉;
田向军;
钱辉;
梁妙玲
- 《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土壤湿度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气候、水文、农业、林业等研究中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之一。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散,径流、地表反射率、地表发射率以及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从而对气候有重要影响,它对大气的影响在全球尺度上仅次于海而温度,在陆地尺度其影响超过海面温度。本文的研究目标:建立可同化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实现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和模式模拟结果的同化融合,获取中国区域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数据,为气候、水文、农业、林业和防灾减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