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变率

气候变率

气候变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685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次全国大气科学前沿学科研讨会、西部大开发:气象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候变率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绍武、任国玉、周天军等。

气候变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1.8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685 占比:98.03%

总计:3759篇

气候变率—发文趋势图

气候变率

-研究学者

  • 王绍武
  • 任国玉
  • 周天军
  • 周顺武
  • 张学洪
  • 施能
  • 朱益民
  • 刘洪滨
  • 张雁
  • 智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颖卓(整编)
    • 摘要: 在地球运动的漫漫历史中,受自然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影响,气候总在不断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该定义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在IPCC的使用中,“气候变化”一词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影响,有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用法。
    • 陈伧铭
    • 摘要: 全球气候诡谲难测,极端气象灾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显著增加,对几乎所有产业都造成了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需要积极应对。天气是经济生活的"晴雨表",事关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然而近年来各个产业领域都饱受天气"任性"之苦。2月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2020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气候年景偏差;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多。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很多地区极端天气频繁。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端的高温事件和极端的强降水事件频率还会增强,强度还会加大。气候变化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气候没有以前那样稳定了,也就是气候变率在加剧。"这对旨在发力复苏与发展的各产业领域而言,显然不是好消息。
    • 谢泽林; 王召民; 武扬
    • 摘要: 利用麻省理工学院海洋环流模式研究了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的气候变率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对气候变化有显著的响应.在北大西洋涛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正位相的年份, 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的大值区北移且加强, 主要由于暴风路径的北移和天气尺度大气扰动的加强导致;同样, 在南半球环状模 (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 正位相年份输入到南大洋的能量大值区南移并加强, 且输入到南极大陆沿岸流中的能量也有显著增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结果表明:NAO主导了风应力输入到北大西洋区域的能量变化.SAM解释了南大洋区域风应力输入能量的第一模态, 第二、三模态解释了受ENSO (El Niňo-Southern Oscillation) 影响的情况.最近几十年, 在南大洋区域, 风应力及其输入能量的年代际变化都有所增强, 而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区域有所下降.%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d power input (WPI) is investigated by MITgcm.The response of WPI to climate change is also analyzed.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WPI to the world ocean to the climate change signifycantly.The areas of high value of time-mean WPI to the ocean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regions, such as the South China Sea, Kuroshio Current and Gulf Stream,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of atmosphere is significant in these areas.Moreover, the areas of high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ocean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torm Tracks.The value of max WPI increases and the area of max WPI shifts northward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sulting from the strengthening and northward-shifting Storm Tracks in the positive phase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However, there is a greater amount of WPI that travels into the Gulf Stream when the phase of NAO is negative.The WPI to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Westerlies in the recent decades, and the area of max WPI has shifted southward as the Westerlies shift southwar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imilarly, the WPI to the Antarctic coastal curren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period.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s dominated by the NAO, while the second and third modes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WPI to the oceans during positive phase or negative phase of the NAO.The Southern Annual Mode (SAM) leads to the first EOF mo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le the second and third modes are related to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it has decreased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齐庆华; 蔡榕硕
    • 摘要: Regional ocean system and its therma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are affected reciprocally by local and other teleconnecte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Analysis of the ne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for the research of mechanisms and predictability on chang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lements.This paper chose the main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and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with filtering interference signals to a certain degree,and analyzed the main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in seas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MSRS).The analysis provides a new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ocean and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security of China.%区域性海洋系统及其环境要素(尤其是海表温度等)受到局地和其他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率的交互影响,加之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海洋变化、变率及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强,因而分析其间的净相关性是研究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机制机理和预测预报的重要前提.文章选取主要的海洋、大气变率和遥相关型,在一定程度滤除干扰信号后,分析探讨各气候变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海区(简称丝路海区)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相关性特征和差异.通过分析可为我国有关气候变化下区域海洋环境响应、预报减灾研究和决策以及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新的依据和科技支撑.
    • 摘要: 科学家在几十年前就已知道,一丁点儿气候变化就能对巨大的南极冰盖造成重大影响。一项发表于2016年12月2日Nature上的研究发现,反过来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南极冰盖实际上对局部和全球的气候变率起到主要作用。
    • 龙妍妍; 范广洲; 段炼; 冯琬; 王钦; 李飞; 张永莉
    • 摘要: 利用1960~2013年中国6~8月无缺测的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 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年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年.(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 龙晓琴; 余锦华; 赵晓彤
    • 摘要: 基于1951/1952-2012/2013年冬季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表层温度(SST)和中国160个台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等资料,利用最新发展的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结合EOF,相关分析等,诊断东亚冬季风对多个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响应特征,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TI1,95%置信水平)和热带太平洋SSTA第三模(TP3,90%置信水平)对东亚冬季风的强迫最为显著,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44%和9.19%.当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变冷或TP3出现正位相时,东亚冬季风增强.热带印度洋一致变冷使局地大气冷却,对流层高层出现辐合中心.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且高层辐合强于低层辐散,使该区域的海平面气压(SLP)升高显著.阿留申地区对流层高、低层都出现辐散,SLP降低.赤道西太平洋的对流层高层出现辐散,低层为辐合,SLP变化弱.3个关键区SLP的变化导致了东亚冬季风增强.
    • 徐忠峰; 张炜月; 郭维栋
    •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人为因子之一,其影响机理是气候与全球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利用地球系统模式,本研究模拟了LUCC对对流层气温及季风区气温年际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UCC可以显著影响对流层气温,东亚地区最显著的降温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在对流层低层和中上层分别出现一个峰值;在欧洲和北美,显著的降温可以从对流层低层向上扩展到300-400hPa,最大降温出现在夏季的对流层低层,气温降低约0.8°C.此外,LUCC还显著地影响地表气温的年际变率.在秋季和冬季,LUCC导致黄淮地区—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气温年际变率减弱,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表气温年际变率增强.LUCC影响气温变率的机理也在文中进行了阐述.
    • 智海; 李恺霖; 周顺武
    • 摘要: 利用观测海温资料和CMIP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西北太平洋(120°E~ 120°W,20~60°N)海表温度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选22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总体标准偏差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最大;绝大多数模式能模拟出海表温度的第一EOF模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现象,13/22的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同时海表温度气候态的模拟偏差对其周期振荡模拟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黑潮延伸体区域.
    • 刘辉; 范可
    • 摘要: 本文评估了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新发布的20世纪再分析资料(20CR)对欧亚季节环流气候平均态和气候变率及中国东部气温降水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20CR再分析资料对欧亚地区四季环流气候平均态刻画能力与NCEP2资料的相比,均呈现北部中高纬度系统性偏高,南部中低纬度系统性偏低的特点,导致描绘的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这可能与20CR资料在极地海岸地区海冰资料处理时产生的差错有关.与中国东部的站点资料对比则显示20CR对我国东部气温的刻画偏低,而对降水的刻画偏高,站点相关性气温好于降水,东南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平均场和空间相关场结合来看,秋季气温和降水20CR与站点观测资料吻合最好.20CR资料较好地刻画近百年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候指数(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东亚冬季风、阿留申低压等)的年际变率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很好地刻画了阿留申低压1970年代末的年代际增强,西伯利亚高压1970年代末的下降和1990年后的上升趋势及北太平洋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指数1970年代末期由负位相到正位相的年代际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