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雾

海雾

海雾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89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海峡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潮汐及海平面专委会、计算海洋物理专委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宁夏气象学会2013年联合学术讨论会、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等;海雾的相关文献由9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苏平、黄彬、付强等。

海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74.79%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6.51%

专利文献>

论文:89 占比:18.70%

总计:476篇

海雾—发文趋势图

海雾

-研究学者

  • 张苏平
  • 黄彬
  • 付强
  • 张肃
  • 战俊彤
  • 段锦
  • 曹越男
  • 高山红
  • 柳龙生
  • 王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绪翔; 刘锦超; 李杨
    • 摘要: 使用具有较高分辨率的NCEP格点数据对2008年7月8-11日和2010年2月22-25日发生在黄海海区的两次海雾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特征参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黄海海区冬季雾与夏季雾产生机制的异同。结果表明,这两次海雾过程都是发生在稳定层结下的低压前部、高压后部型的平流冷却雾。海雾发生时表面行星边界层有抬升,海雾消散时表面行星边界层降低。冬季雾逆温层先减弱消失,然后海雾消散,与冬季雾相反,夏季雾是海雾先消散,然后逆温层消失,逆温层演变特征为该海域海雾的监测和定量预报提供参考。
    • 张苏平; 张欣; 时晓曚
    • 摘要: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但由于观测资料匮乏,对开阔大洋上海雾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很少。2019年9月12—14日,中国北极科考船“向阳红01号”在亲潮延伸体水域捕捉到一次海雾事件。主要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温带气旋的暖锋和局地海洋锋(海面温度锋)共同影响下的海雾过程。伴随暖锋的偏南气流将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在亲潮延伸体区,海面空气增湿效应大于增温效应,导致相对湿度不断增加接近饱和。北上暖空气遇到较冷水域上空的冷空气团,向上爬升形成大范围锋面逆温;局地海洋锋强迫出大气边界层内的次级环流,其下沉支使该锋面逆温层底的高度进一步降低,有利于雾滴局限在近海面成雾,雾区出现于暖锋锋面过后局地海洋锋的冷水侧。这项研究明确了海雾形成过程中作为背景环流的大气暖锋与作为局地强迫项的海洋锋的贡献,可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 宋美琪; 张苏平; 戴光耀
    • 摘要: 2014年5月17—18日“东方红2号”科考船在黄海捕捉到一次海雾过程中的重力波活动迹象。本文利用船测、卫星云图和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模式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下嵌套的大涡模式(LES,Large-Eddy Simulations)模拟,对此次海雾进行研究,分析重力波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的作用。分析表明:(1)此次海雾过程中船载激光测风雷达测得的重力波波长800~1000 m,周期6~8 min,位相向东北方向传播,相速约2 m/s;船载自动气象站和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记录的能见度、温度和垂直速度等存在周期为5~8 min的规律振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显示的海雾云图上呈现了与重力波有关的滚轴状特征。(2)垂直速度振幅增大,伴随降温、增湿,在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气层中,增强的湍流混合作用使混合层空气达到过饱和并发生凝结,液态水含量增大,在长波辐射冷却机制共同作用下,海雾生成并发展。(3)基于WRF模式下嵌套LES模式,较为准确地重现了海雾过程中出现的重力波特征,模式结果验证了重力波对海雾的发生起到触发作用。
    • 史达伟; 张静; 曹庆; 李超; 朱云凤
    • 摘要: 基于连云港西连岛站点2014—2018年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经过对海雾事件及气象要素特征的统计分析探寻海州湾海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基于机器学习中的经典的C4.5算法对海雾天气建立气象要素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直观准确的对海州湾海雾进行预测,并且该决策树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利用2014—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学习,模型的学习准确率为92.85%,利用2018年的样本数据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测试,测试准确率为93.51%。决策树算法在海雾预测中具有方便简洁、科学实用,准确率高等特点。
    • 周群; 黄焕卿; 邓小花; 张润宇; 陈越
    • 摘要: 利用设立于珠江口海域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逐日数据集ERA-Interim,对珠江口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场及相关的气象和水文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雾日数月际变化显著,海雾盛季为2—4月;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海雾多生成于夜间—凌晨时段,多消散于早晨—上午时段。珠江口海雾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冷锋型、均压场型、低压前部型和高压后部型4类,其中冷锋型海雾属于混合雾,其他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层结稳定且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等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珠江口海雾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这对做好海雾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曹宗元; 刘飞; 郭文明; 王坚侃; 陈梅汀
    • 摘要: 基于可见光云图、地面天气图、探空数据、船舶实测数据、下垫面海表面温度资料(SST)和再分析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近10年的黄、东海连片大范围海雾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2011年3月12-13日、2014年4月9-11日、2018年3月31日-4月1日3次典型“楔”形海雾个例从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层结条件和下垫面海温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楔”形雾区表现为黄海海区为大范围雾区覆盖,东海沿海呈细长条带状分布,即北部宽广、南部细长的“楔”形分布特征。(2)“楔”形雾区海雾个例多发生于春季,发生概率占春季大范围海雾的30%左右,其中4月的最多,其次是3月的,5月的最少,春季雾频分布同样具备“楔”形分布特征。(3)“楔”形雾区海雾多属于北太平洋高压后部型的平流冷却雾,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控制下的水汽输送、下沉运动、层结条件导致了海雾的形成。(4)海陆分布、SST分布尤其海表面温度梯度锋(SSTF)限定了海雾雾区发展,对雾区“楔”形分布起决定作用。
    • 马强; 陶法; 茆佳佳; 胡树贞; 杨玲; 金黎斌
    • 摘要: 2019-01-26—2019-02-27,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进行了海雾观测试验。文章分析了海雾的微物理形态、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设备的观测原理、实际观测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了地基能见度仪和雨滴谱数据相互验证,以及有效探测距离假设等问题。结果表明两类设备在探测海雾观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雾的物理结构和特点,共同促进海雾的观测能力。
    • 张增海; 刘涛; 尹尽勇; 郭乙莹; 张浩
    • 摘要: 2022年春季(3—5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形状狭长,极涡强度与历史同期相当。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3月,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及北部海域受西北气流控制;4月,东亚大槽加深,高压脊区较历史同期偏强;5月,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两脊”型。我国近海出现12次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温带气旋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近海共出现10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3月4次,4月3次,5月3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2个热带气旋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平均值;全球其他海域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5.7个。近海浪高2.0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2次,总日数为44 d。春季各月我国近海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北方海域升温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 胡树贞; 王志成; 张雪芬; 陶法; 丁虹鑫; 李翠娜
    • 摘要: 利用Ka波段扫描式毫米波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在福建平潭沿海开展海雾遥感观测试验。对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试验期间发生的6次海雾过程进行特征分析,并基于毫米波雷达开展了雾区能见度反演。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可以有效探测海雾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可用于监测海雾的生消演变;在海雾发展旺盛阶段,毫米波雷达反射率因子显示从雾层顶部延伸到地表的丝缕状强回波结构;海雾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前向散射能见度呈负相关,但针对每个海雾过程,二者之间并不遵循明确的通用方程;海雾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集中在-30~-10 dBz,频率直方图符合正态分布,雾区回波整体上表现为均匀特征,在雾的生成阶段和消散阶段反射率因子动态范围大,但在持续阶段动态范围小;毫米波雷达反演能见度与前向散射能见度具有较为一致的波动起伏,能够反映雾区能见度变化,但不同的海雾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差异。
    • 陆芊芊; 郑凤琴; 毕瑞迪; 陆雪婷
    • 摘要: 利用2021年2—4月广西涠洲岛雾滴谱仪得到的海雾综合观测资料,对涠洲岛海雾的总体特征及典型个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涠洲岛海雾持续时间较短,平均为1.1h,海雾过程中地表维持较高湿度,平均风速不大于3m·s^(-1),地面以偏北、偏东风为主;涠洲岛海雾的平均雾滴数浓度为79.5cm^(-3),平均液态含水量为0.01g·m^(-3),平均直径为4.3μm。(2)2021年2月28日涠洲岛海雾微结构特征:能见度与雾滴数浓度和液态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海雾发展越旺盛,能见度越低,微物理参量越大;海雾的雾滴谱分布呈单调递减特征,符合Junge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