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逆温层

逆温层

逆温层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50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5篇、会议论文93篇、专利文献158873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逆温层的相关文献由122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山红、尹承美、张苏平等。

逆温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9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8873 占比:99.69%

总计:159361篇

逆温层—发文趋势图

逆温层

-研究学者

  • 高山红
  • 尹承美
  • 张苏平
  • 钟晟
  • 何光碧
  • 吕晓娜
  • 吴晶璐
  • 张力
  • 张强
  • 张彩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绪翔; 刘锦超; 李杨
    • 摘要: 使用具有较高分辨率的NCEP格点数据对2008年7月8-11日和2010年2月22-25日发生在黄海海区的两次海雾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特征参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黄海海区冬季雾与夏季雾产生机制的异同。结果表明,这两次海雾过程都是发生在稳定层结下的低压前部、高压后部型的平流冷却雾。海雾发生时表面行星边界层有抬升,海雾消散时表面行星边界层降低。冬季雾逆温层先减弱消失,然后海雾消散,与冬季雾相反,夏季雾是海雾先消散,然后逆温层消失,逆温层演变特征为该海域海雾的监测和定量预报提供参考。
    • 余佳
    • 摘要: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日的vaisala自动观测的风、温度、能见度数据以及探空图数据,从辐射雾发生和消散的几大原因对这两次辐射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连续两日出现大雾过程的原因以及第二日过程中能见度在日出后再次转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空中污染物多,PM2.5数值大的时候容易连续几日出现早间辐射雾天气;3 m/s或以上的风速有利于辐射雾的消散;1~2 m/s的风速有利于辐射雾的发展。辐射逆温层有多层结构,逆温层内风场和温度场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正是辐射雾过程中风速、能见度以及温度等要素有反复的原因。
    • 胡进宝; 罗浩; 杜刚
    • 摘要: 为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的逆温层特征,本研究选取北方地区十个代表性站点使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2019年相关站点临近区域的探空及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WRF模拟结果显示:各站点中发生逆温的最高频率为64%,最低频率为23%,秋冬季发生的频率高于春夏季;大部分站点逆温现象的日变化呈现出了U形分布特征,发生逆温的高频时段集中在世界时21~00时;逆温厚度方面,多数站点呈现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的特征,冬季最厚者居多,悬浮逆温厚度在多数站点中均为最厚;逆温强度在所有模拟站点中都是贴地逆温强于悬浮逆温,从不同季节上来看,冬季最强,春秋季相当,夏季最弱;逆温底高和顶高方面,北京、山西和白城悬浮逆温的相对位置较高且接近本地边界层高度。对比分析模式模拟与实际观测结果则表明,世界时0时各逆温指数平均偏差为17%,世界时12时平均偏差为29%,模拟与观测的逆温时次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的来说,WRF模式能比较好的刻画出模拟地区边界层内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因此,可借助模式模拟弥补外场观测的局限性,为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提供研究基础,继而为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 李婷; 谭志强; 葛森; 李强; 晁瑗
    • 摘要: 利用宁夏972个地面自动站的10 m风场、2 m温度及露点温度,银川、大武口、平罗、贺兰4个常规地面观测站的能见度、温度及相对湿度逐时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2018年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突发浓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逆温结构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22日宁夏北部局地浓雾发生在地面冷高压、高空暖脊及近地面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较为深厚的暖平流和近地面冷空气侵入所形成的稳定大气层结,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弱上升运动使混合层扩展至840 hPa左右,是该地区雾的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在本次过程中,深厚的弱水汽辐合较水汽自身的饱和与否更为重要,是大武口站浓雾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浓雾呈现平流—辐射雾特征,地面热通量在过程前期促进浓雾的发生,后期对浓雾起到抑制作用。
    • 范元月; 张家国; 枚雪彬; 李洪兵; 丁丽丽
    • 摘要: 2021年1月中旬,三峡坝区出现了一次严重影响近坝区通航安全的持续性晴空大风过程(以下简称“21·1”坝区晴空大风)。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等,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分析了“21·1”坝区晴空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晴空大风发生在背风坡河谷地带,大风期间存在4次风速波动,夜间风速大于白天;地面大风由边界层动量下传导致,动量来源于低层急流,下沉运动与大振幅背风波有关。边界层垂直风切变和逆温层的稳定存在使背风波持续时间增长,逆温层下较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进一步加强了下沉运动,是晴空大风形成并持续的主要成因。
    • 罗璇; 刘辉权; 年艾冰; 李跃春; 赵夏菁
    • 摘要: 利用2010~2021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贵阳机场锋面雾的气候特征以及天气形势特点,结论如下:1) 锋面雾年平均3.6日,2月发生日数最多。2) 4~9时是最易生成,7~12时最易消散,持续时间以1~4小时居多。3) 96%的个例有逆温层,逆温顶平均高度为773 hPa,温度6.95°C,厚度为43 hPa。4) 具有低温特点,并伴有锋面降水。5) 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700 hPa西南气流,850 hPa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
    • 宗海锋; 布和朝鲁; 彭京备; 林大伟
    • 摘要: 组合性灾害事件是指同时出现的若干个天气灾害的组合,它的发生会明显加重致灾程度。本文利用1961~2013年冬季我国南方区域206个台站的日平均温度、日降水量及雨凇资料,建立了冬季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和冰冻组合性灾害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并揭示了三类组合性灾害事件的关键特征。首先,基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强度和面积阈值以及持续天数建立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雨雪事件以及冰冻事件各自的客观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界定出了三类常见组合性灾害事件,即低温—雨雪灾害事件(C-RS)、低温—冰冻灾害事件(C-F)以及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C-RS-F)。三类组合性灾害事件常见于1月上旬至2月中旬。尽管三类组合性灾害事件在低温和降水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其形成条件却明显不同。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大范围强烈的水汽辐合是低温—雨雪灾害事件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条件,而逆温层和冷垫则是低温—冰冻灾害事件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亚洲中高纬大型斜脊系统是低温—冰冻灾害事件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的关键环流特征,为强冷空气活动提供了有利环流条件。低温—雨雪灾害事件期间亚洲中高纬则盛行波状环流,有利于适度冷空气活动。在水汽供应和逆温层形成方面,三类组合性灾害事件受控于不同的副热带异常环流系统。孟加拉湾南支槽和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分别是低温—雨雪灾害事件和低温—冰冻灾害事件形成的副热带关键环流系统,而孟加拉湾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相结合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形成的副热带关键环流系统。
    • 余培林; 樊万珍; 权晨; 相守贵; 何鑫; 罗庆敏
    • 摘要: 根据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GPS探空试验数据,分析了冬夏季高空大气温湿层结构及风速风向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夏季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43°C/100 m,冬季为0.84°C/100 m,冬季温度垂直变化明显较夏季剧烈,且冬季逆温层高度较夏季普遍较低,但出现频次较高。冬夏季湿度在地表至500 hPa均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大,并在500 hPa附近达到最大值,其后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湿度变化较冬季显著。近地层的风速受地形地貌影响,随海拔高度升高变化显著,高空风速变化较平稳。对比赛什腾山顶和冷湖国家基准气候站两地放球记录分析风向得出:650 hPa山顶风向较冷湖站不稳定,500 hPa以上两地风向变化趋于一致。
    • 关铭; 李有缘; 赵美玲; 孙淑荣
    • 摘要: 2021年11月7日夜间-9日白天黑龙江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大风、降温天气。此次天气过程中南部地区雨雪相态转换频繁,出现了罕见的冻雨天气。本文通过对高低空环流演变以及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分析,认为主要是极地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中,与低层暖湿空气北上强迫产生斜压不稳定,在地面低压北侧暖锋抬升作用下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分析探空资料可以看出大气边界层起到了冷垫作用,后期地面暖锋沿低层冷垫抬升,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结构。此外,边界层暖湿平流的输送增加了暖层的厚度,地形影响使“冷垫”作用加强。
    • 郭凤娟; 贾超; 窦春苓
    • 摘要: 根据2017—2019年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局5个监测点监测的克拉玛依辖区内PM_(2.5)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同期克拉玛依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气溶胶及相关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式结合图表直观展示了克拉玛依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持续性雾霾天PM_(2.5)日平均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克拉玛依这3 a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高,月平均逆温层厚度大致呈U型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趋势大致一致。另外,克拉玛依PM_(2.5)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逆温层强度呈负相关,与逆温层高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