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州湾

海州湾

海州湾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海洋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开发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海州湾的相关文献由556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一平、薛莹、张硕等。

海州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98.9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05%

总计:287篇

海州湾—发文趋势图

海州湾

-研究学者

  • 任一平
  • 薛莹
  • 张硕
  • 徐宾铎
  • 张崇良
  • 刘吉堂
  • 张虎
  • 张鹰
  • 纪毓鹏
  • 唐衍力

海州湾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史达伟; 张静; 曹庆; 李超; 朱云凤
    • 摘要: 基于连云港西连岛站点2014—2018年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经过对海雾事件及气象要素特征的统计分析探寻海州湾海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基于机器学习中的经典的C4.5算法对海雾天气建立气象要素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直观准确的对海州湾海雾进行预测,并且该决策树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利用2014—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学习,模型的学习准确率为92.85%,利用2018年的样本数据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测试,测试准确率为93.51%。决策树算法在海雾预测中具有方便简洁、科学实用,准确率高等特点。
    • 李雪童;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 摘要: 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胁迫,近年来海州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了解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根据2013-2017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S?renson相异性指数等方法计算了调查站位间以及海州湾海域整体的鱼类β多样性,并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两个组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海州湾环境数据,采用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分析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组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周转和嵌套组分在年际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态势,浅水区的波动较为明显,深水区其次,海州湾整体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鱼类群落组成以周转模式变化。海水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β多样性及其周转的主要因素,两者累计的模型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8.05%和23.33%,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对嵌套组分的解释率较低。本研究深入解析了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建立海洋保护区、优化海洋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刘传雷
    • 摘要: 9月1日开学第一天,连云港海事局青年志愿者走进连云港市海州湾小学,与学校师生共同参加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后,海事志愿者向到场师生讲授了水上安全知识,以一场安全教育课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
    • 钱耀森; 郑健; 郑小东
    • 摘要: 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其在海洋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紧紧围绕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发展海洋一二三产业、培育海洋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打造蓝色增长极。
    • 简盈; 张云雷; 丁兆成; 张崇良; 徐宾铎; 纪毓鹏; 薛莹; 任一平
    • 摘要: 早期补充群体的生长及其存活率决定了群体资源数量和群体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鱚属(Sillago)鱼类鱼卵的补充机制,本文根据2014—2018年5—8月黄海中南部海域(33°00′N—36°00′N,119°00′E—122°00′E)的鱼卵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鱚属鱼类鱼卵分布的因素有经纬度、月份、流速、海水表层盐度、海水表层温度,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9.20%、15.30%、1.10%、0.40%和1.20%。鱚属鱼类鱼卵主要分布在海州湾海域(34°00′N—36°00′N,119°00′E—121°00′E)。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7月上旬鱼卵数达到峰值。鱚属鱼类鱼卵的适宜分布区为流速较小的区域,在流速0.12~0.16 m/s范围内的区域鱼卵数较多。鱼卵丰度随着海水表层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水表层温度的增长呈波动趋势,其海水表层最适盐度为28~33、海水表层最适温度为23~27°C。本文揭示了鱚属鱼类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鱚属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赵天亚; 刘逸文; 王琨; 徐宾铎; 管清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 摘要: 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是山东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013—2020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和2016—2017年莱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使用Bootstrap重抽样的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了海州湾和莱州湾短吻红舌鳎群体的生长参数,并研究了生长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表明,海州湾群体的体长均值和优势体长在2014—2019年呈波动变化,莱州湾群体的体长均值和优势体长小于海州湾群体。海州湾群体的极限体长L_(inf)由2015年的234.1 mm降低至2019年的200.3 mm,生长参数K由2015年的0.33 a^(-1)上升至2019年的0.45 a^(-1),其中2017—2018年生长参数的年际变化最大,群体呈小型化趋势。莱州湾群体的极限体长L_(inf)为206.3 mm,小于海州湾群体,生长参数K为0.44 a^(-1),大于海州湾群体,生长参数呈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渔业管理决策应充分考虑生长参数的异质性对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
    • 夏恒睿; 王琨; 董秀强; 刘逸文;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 摘要: 为了解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群体的资源开发状态,本研究根据2013—2018年春、秋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体长-繁殖潜力比方法(LB-SPR)估算了海州湾小黄鱼群体的50%、95%选择性体长(L s50、L s95)和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M(捕捞死亡系数F除以自然死亡系数M),进而估算该群体的繁殖潜力比(SPR);同时,研究了两组50%、95%选择性体长对应的F/M对海州湾小黄鱼SPR的影响。研究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体长平均值呈波动状态,其优势体长组成分布和体长均值的年间变化趋势相同;2013—2018年小黄鱼的选择性体长L s50与L s95的估计范围分别为93~104 mm和113~130 mm,平均值分别为97和121 mm,时间序列下L s50与L s95年度估算值均呈下降趋势。2013—2018年F/M的估算范围为2.36~2.58,平均值为2.46,时间序列下F/M估算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PR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均值为0.22水平,不低于最低限制参考点(SPR=0.2)。在海州湾现有网具选择性情况下,当F/M=2.21时,SPR=0.2,达到限制参考点水平;当F/M降到0.85时,SPR=0.4,达到目标参考点水平。在模拟中设定小黄鱼开捕体长为150 mm(海州湾海域小黄鱼最小可捕标准体长),当F/M=2.46时(当前相对捕捞压力水平)对应的SPR=0.51。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小黄鱼群体长期遭受高强度的补充型过度捕捞,群体繁殖潜力偏低,小黄鱼渔业可持续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建议适当降低开发强度,同时限制渔具网目尺寸,以实现海州湾小黄鱼群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林群; 袁伟; 马玉洁; 祖凯伟; 张虎
    • 摘要: 为科学开展生态型增殖放流,对海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开展生态容量评估。根据2018-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由20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检验,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功能群间的营养关系和关键功能群,并评估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Ecopath模型可信度Pedigree指数为0.482。三疣梭子蟹目前不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其他底层鱼类、软体动物(Molluscs)以及底栖甲壳类(Benthic crustaceans)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三疣梭子蟹生物量的增加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以及其他中上层鱼类产生正影响,对底层鱼类以及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生负影响;虾虎鱼科(Gobiidae)、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负影响,多毛类(Polychaetes)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正影响。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为3.0236 t/km~2,其现存生物量仅0.0681 t/km~2,具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增长44.4倍时,仍不会超过其生态容量。研究结果可为海州湾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尚聪聪; 肖慧; 朱琳; 夏斌; 陈碧鹃; 崔正国; 唐学玺; 曲克明
    • 摘要: 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结果 显示,除部分站位无机氮(DIN)含量略超标外,海州湾保护区其他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I类海水水质标准.2018年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0.31~0.39,属于尚清洁等级.N/P值均大于Redfield系数,且磷酸盐(PO4-P)含量较低,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05~0.27,海水为贫营养状况.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24~0.81,该水域有机污染程度较轻.与2008~2013年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近年来,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 季相星; 姜毅; 王普力
    • 摘要: 根据2015—2018年春、夏季海州湾及邻近海域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海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共发现浮游植物96种,其中硅藻80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各航次均是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为4.20×103~7952.00×103个/L,平均值为504.54×103个/L。平均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为2.66,2018年夏季航次最低仅1.52,2015年春季航次最高为3.73。多样性基本呈春季高夏季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活性磷酸盐及化学需氧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密切。典范对应分析则表明,海州湾春季优势物种主要受水温、溶解氧和盐度的影响,而夏季则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近年来海州湾浮游植物多样性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可能受紫菜大规模养殖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