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鱼类群落

鱼类群落

鱼类群落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613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三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九次学术会议等;鱼类群落的相关文献由538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显仕、任一平、张波等。

鱼类群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1.7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613 占比:98.13%

总计:7758篇

鱼类群落—发文趋势图

鱼类群落

-研究学者

  • 金显仕
  • 任一平
  • 张波
  • 徐宾铎
  • 李捷
  • 李新辉
  • 刘飞
  • 史赟荣
  • 李圣法
  • 李跃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倩; 曾燏; 肖瑾; 向伶俐; 鲍江辉; 张朝硕; 米湘媛; 段明
    • 摘要: 研究调查了蓬安段2014—2019年洪水期(6、7和8月)和枯水期(11、12和1月)渔获物,用11项鱼类功能性状类型结合蓬安段鱼类群落结构特点来分析该江段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在洪、枯期上的变化及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9年洪水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浓威纳指数均高于枯水期;(2)SIMPER分析显示,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Siniperca chuatsi、蛇Saurogobio dabryi、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洪水期与枯水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差异贡献种;(3)各年份洪水期的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离散度FDiv、功能散布度FDis和二次熵指数Rao及2015、2016和2017年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表明枯水期鱼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显著低于洪水期,即枯水期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较脆弱;(4)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水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时期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程度则呈现较大差异,表明功能多样性是鱼类群落结构和各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谷先坤; 刘燕山; 唐晟凯; 李大命; 张彤晴; 曾庆飞; 毛志刚; 陈辉辉; 谷孝鸿
    • 摘要: 通过2019年4、7、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资源的调查监测,构建“营养运动”复合功能群,分析探讨鱼类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监测到39种,鲤科鱼类占比66.67%,与太湖相当(66%).采集到的鱼类可构建为4个营养功能群和5个运动功能群,共计11个复合功能群,其中“杂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占比最大,比例为41.34%;其次为“初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植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次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占比分别为28.70%、13.46%、13.40%,其他功能群占比较少.在季节变化上,410月,原网围养殖区一直以“杂食强纺锤”鱼类功能群为主,非养殖区则是从“杂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植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为主向“初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为主演变;空间分布上原网围养殖区杂食性、次级肉食性、植食性鱼类功能群密度大于非养殖区,初级肉食性功能群密度小于非养殖区.环境因子中氨氮是影响原网围区鱼类功能群结构分布的显著影响因子,且与所有鱼类功能群分布呈负相关.pH、总磷、总氮、溶解氧等也是影响鱼类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其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鱼类功能群分析表明网围拆除对东太湖鱼类群落恢复及生态系统修复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需对网围拆除后鱼类群落及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 熊芳园; 刘晗; 陆颖; 王超超; 程琳; 李耀鹏; 杨欣; 吴兴华; 陈宇顺
    • 摘要: 为加强长江源区水生态研究,于2017年丰水期调查了长江源区5个湖泊、5条河流的水质和鱼类资源状况,并研究了其空间格局。水质综合指数(WQI)计算结果显示,长江源区WQI范围为41~87,评价等级介于差到良好之间,大部分采样点的水质评价等级为一般,其中,班德湖的水质评价等级为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河流、淡水湖、微咸水湖和咸水湖的水质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河流水质呈现出较高的总磷、总氮、硝态氮、总悬浮物和浊度,淡水湖呈现出较高的水温、溶解氧及WQI,咸水湖呈现出较高的总碱度、总硬度、盐度、电导率和pH。长江源区鱼类多样性较低,共调查到5种鱼类,包括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梭形高原鳅(Triplophysa leptosoma)。对长江源区水质因子和鱼类群落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长江源区鱼类群落主要与水质指标中的浊度和盐度有关。为切实保护好长江源区水质和鱼类资源,建议加强科研监测,建立长江源区水生态数据库,建立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预防和控制外来鱼类的引入,同时要加强鱼类栖息地保护。
    • 洪迎新; 刘东升; 马宏海; 陈宇琛; 陈求稳; 施文卿; 朱昊彧
    • 摘要: 作为干流高坝水电开发导致鱼类生境丧失的一种补偿措施,支流替代生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受工程影响河段的土著鱼类保护,但替代支流发挥怎样的保护效果及干流对其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实施了澜沧江梯级生境替代的支流基独河与罗梭江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邻近的对照支流,通过对鱼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各支流鱼类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初步阐明了梯级开发下鱼类支流生境替代效果以及干流工程建设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支流替代生境对干流鱼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支流生境修复后鱼类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罗梭江土著鱼类、特有鱼类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2种、7种,基独河则是7种、2种,替代生境能为澜沧江土著鱼类、部分濒危特有鱼类和洄游鱼类提供完成生活史的关键栖息地。干流对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罗梭江、基独河与邻近干流鱼类群落的Bray-Curtis相似性分别为21.76%、10.73%,支流河口段保持“河相”是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可持续的关键。综合考虑生境替代保护的效益与投入,建议今后开展此类保护措施时优先选择库尾河相区的支流。
    • 杨柯迩; 周曦杰; 秦松; 马金; 赵静
    • 摘要: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8),表明春季鱼类生物量受外界干扰程度最大,冬季相对稳定。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冬、春季鱼类群落可分为4组,夏、秋季可分为3组。分组粒径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岸鱼类群落比远岸鱼类群落受到更大的外界干扰。总体上,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处于干扰状态,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洄游性与定栖性鱼类的季节变化等有关,也存在禁渔期及人类捕捞活动的影响。
    • 李雪童;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 摘要: 由于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胁迫,近年来海州湾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了解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根据2013-2017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S?renson相异性指数等方法计算了调查站位间以及海州湾海域整体的鱼类β多样性,并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两个组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海州湾环境数据,采用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分析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组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及其周转和嵌套组分在年际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态势,浅水区的波动较为明显,深水区其次,海州湾整体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鱼类群落组成以周转模式变化。海水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β多样性及其周转的主要因素,两者累计的模型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8.05%和23.33%,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广义非相似性模型对嵌套组分的解释率较低。本研究深入解析了海州湾鱼类β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建立海洋保护区、优化海洋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郑鹏; 蒋小明; 曹亮; 王俊; 姜卓群
    • 摘要: 东部平原湖泊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着我国的五大淡水湖等诸多湖泊.然而,江湖阻隔对该区域湖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选取东部平原的9个湖泊,对江湖阻隔前后鱼类功能性状(3组分类性状和6个连续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湖泊的鱼类总物种数由江湖阻隔前的140种减少为江湖阻隔后的100种,平均物种数由79.6种减少到52.1种(减少34.4%).江湖阻隔后鱼类群落的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洄游性鱼类(包括河海洄游和江湖洄游)物种占比(由39.7%降至32.6%)和鱼食性物种占比(由31.1%降至25.2%)显著下降,而非洄游性物种占比(由60.3%升至67.5%)和浮游生物食性物种占比(由13.5%升至15.5%)显著上升.连续型性状中,平均营养级(由3.14降至3.10)显著下降、平均生长速率(由0.57 a^(-1)升至0.65 a^(-1))显著上升.阻隔后的物种数(SR)、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离散度指数和功能分散指数显著低于阻隔前.本研究表明江湖阻隔后鱼类群落不仅物种丰富度下降,且功能性状趋向同质化(或单一化)发展,致使功能多样性下降.研究结果可为东部平原湖泊的渔业资源管理及湖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陈康; 孟子豪; 李学梅; 胡飞飞; 杜红春; 刘璐; 朱永久; 杨德国
    • 摘要: 为了解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在该水库调查分析了鱼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53种,分属于5目12科36属。其中,鲤形目(38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数的71.69%,柘林水库上、中、下游库区分别采集到鱼类36、40和32种,各库区均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分别占采集物种数的72.97%、85.00%和75.00%。优势物种主要是(Hemiculter leuciscu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重要种主要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等。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大于空间格局差异,主要表现为秋季和冬季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在上游修河水域相对较高,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差异性大于时间尺度下的差异性。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功能冗余度与各物种多样性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物种数的增加导致了库区鱼类功能丰富度的增加和功能冗余度的降低,而功能均匀度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为调查区域内拥有不同功能性状的鱼类群体之间在个体数比例上呈现不均匀分布的模式,这一结果预示着拥有较多物种的群落生态位重叠度相对较低,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差。总体而言,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通过调控鱼类种群结构达到提高鱼类群落冗余度以及资源和生境可用性的目的。
    • 潘辉; 郑舟; 刘杰; 关保华; 钱新
    • 摘要: 湖泊生态修复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水质,一方面是改善栖息环境,为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退渔还湖后的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经过干塘清淤、生境塑造、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和鱼类投放等措施后,水质得到极大提升。为了研究生态修复后鱼类群落变化情况,本文设置25个调查位点,对贡湖湾生态修复区鱼类群落进行了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统计到鱼类总共32种,修复区投放的滤食性鮭鱼生长速度较缓慢,鱼类群落结构中杂食性鱼类尾数百分比多达69.51%,重量百分比为45.94%。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鱼类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达2.618,基于物种数量和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H″分别为2.047和1.43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J″分别0.756和0.529,表明生态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得到完善,鱼类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
    • 夏治俊; 刘飞; 余梵冬; 唐瑞; 王剑伟
    • 摘要: 淡水鱼类多样性格局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物种层面,通过结合不同层面的多样性指数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与生态价值。基于2019年和2020年对赤水河流域30个样区的鱼类调查数据,对鱼类物种丰富度(Richness)、Shannon-Weiner指数(H)、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均匀度(FEve)、功能离散度(FDiv)、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等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25种(亚种),隶属于7目、20科、80属;其中,土著鱼类112种(亚种),隶属于6目、17科、71属;外来鱼类13种(亚种),隶属于5目、6科、11属。7个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的纵向梯度分布格局,上游到下游也呈增加趋势,但FEve、FDiv和Δ+指数在河段间的增量相对较小。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从不显著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相比,功能和分类多样性指数能够反映河流鱼类纵向空间格局的不同信息。综合使用3种层面的多样性指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淡水鱼类分布格局,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