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太湖

东太湖

东太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产、渔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92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东南文化、湖泊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2004年太湖高级论坛会等;东太湖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谷孝鸿、吴庆龙、李文朝等。

东太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25.2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492 占比:73.98%

总计:665篇

东太湖—发文趋势图

东太湖

-研究学者

  • 谷孝鸿
  • 吴庆龙
  • 李文朝
  • 曾庆飞
  • 胡耀辉
  • 陈开宁
  • 丁云1
  • 毛志刚
  • 胡维平
  • 凌龙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伟建; 钱程远; 黄晓峰; 沈冀; 李朝廷; 邓楚惟; 余美娟; 杨桂军
    • 摘要: 为了解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梅梁湾氮磷浓度显著高于东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是东太湖4.94倍,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是东太湖的2.16倍;梅梁湾微囊藻数量占比为68.52%~99.52%,东太湖微囊藻数量占比为57.70%~94.01%。结果表明,太湖草型湖区(如东太湖)正逐渐向藻型湖区(如梅梁湾)发展,研究结果将为太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谷先坤; 刘燕山; 唐晟凯; 李大命; 张彤晴; 曾庆飞; 毛志刚; 陈辉辉; 谷孝鸿
    • 摘要: 通过2019年4、7、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资源的调查监测,构建“营养运动”复合功能群,分析探讨鱼类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监测到39种,鲤科鱼类占比66.67%,与太湖相当(66%).采集到的鱼类可构建为4个营养功能群和5个运动功能群,共计11个复合功能群,其中“杂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占比最大,比例为41.34%;其次为“初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植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次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占比分别为28.70%、13.46%、13.40%,其他功能群占比较少.在季节变化上,410月,原网围养殖区一直以“杂食强纺锤”鱼类功能群为主,非养殖区则是从“杂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植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为主向“初级肉食性纺锤体型且运动能力强”功能群为主演变;空间分布上原网围养殖区杂食性、次级肉食性、植食性鱼类功能群密度大于非养殖区,初级肉食性功能群密度小于非养殖区.环境因子中氨氮是影响原网围区鱼类功能群结构分布的显著影响因子,且与所有鱼类功能群分布呈负相关.pH、总磷、总氮、溶解氧等也是影响鱼类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其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鱼类功能群分析表明网围拆除对东太湖鱼类群落恢复及生态系统修复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需对网围拆除后鱼类群落及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 谷先坤; 沈冬冬; 桂泽禹; 刘燕山; 唐晟凯; 李大命; 张彤晴; 张增; 何浩然
    • 摘要: 分别于2019年4、7和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网围拆除后东太湖的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采集到鱼类39种,分别隶属于4目10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比最大,达66.67%。原网围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在种类组成、优势种上有一定差别:原网围养殖区以鲤科鱼类为主,其次为鲿科、鳀科,且无明显季节变化;非养殖区春季以鲤科为主,夏秋季节以鳀科为主,其次为鲤科;优势种上,■、大鳍■、红鳍原鲌为原网围养殖区稳定优势种,鲫、鳙为非养殖区稳定优势种,但秋季时2个水域刀鲚的优势度都大幅增加。原网围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总体值较高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原网围养殖区鱼类群落恢复较好。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BC曲线)分析表明,原网围养殖区鱼类群落结构受严重干扰,极不稳定;非养殖区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较为稳定;全湖则处于中度干扰状态。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演变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仍需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 王友文; 徐杰; 李继影; 刘金娥
    • 摘要: 针对东太湖围网拆除后水生植被及水质的变化,选择30 m分辨率的Landsat-8(OLI)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区域内水生植被进行监督分类,以现场水生植物调查数据作为水生植被分类评价依据,解译了围网拆除前后东太湖典型水生植被的变化,分析了2018—2020年主要水质指标及藻类生物量变化。研究表明,2019年底东太湖围网全面拆除后,2020年浮叶植物分布面积较2018年增加25.9%,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则分别减少11.8%和17.0%;沉水植物优势种由直立型种类转为冠层型种类,浮叶植物菱群丛、冠层型沉水植物金鱼藻群丛呈爆发式增长,生物量分别达6.84和9.90 kg·m^(-2)。2020年7—11月原围网区水体透明度仅为25.9 cm,较2018年同期显著下降,透明度下降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不利于东太湖草型清水态的维护;湖水叶绿素a和氨氮浓度显著上升,东太湖存在向藻型浑浊态转变的风险,应予重视。东太湖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系统变化较大,应加强湖泊生态研究和管理,人工辅助湖泊生态系统向草型清水态良性状态演替。
    • 胡洋; 张亚洲; 姜星宇; 邵克强; 汤祥明; 高光
    • 摘要: 浮游生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嵌套性结构及物种间的互作关系对群落的分布格局、功能乃至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此仍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以东太湖为研究区域,在2019-2020年期间进行了春、夏、秋、冬季的观测调查,根据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合群落分布矩阵和二分网模型研究浮游生物的嵌套性格局及其互作关系,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在时间上,春、秋、冬季水体的理化特征较为相似,但与夏季的水质差异显著.在空间上,西南部区域的综合污染指数显著高于东北部;(2)环境异质性使得浮游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嵌套性分布,即秋、冬季群落是春、夏季群落的子集.然而,浮游动物并未呈现该分布特征;(3)浮游生物的互作关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的互作网络组成最简单,物种竞争最激烈,物种的特异性关系、物种脆弱性和一般性最小,说明浮游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在冬季最弱.综上所述,水环境的时空差异性造成的生态位分离可能是造成浮游生物嵌套性及其互作网络季节性变化的主要机制.
    • 徐德瑞; 周杰; 吴时强; 戴江玉; 吴修锋
    • 摘要: 水下光照分布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研究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对于沉水植物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沉水植物生物量资料,将东太湖划分为沉水植物茂盛区、沉水植物稀疏区和无植物区3种区域.基于2019年夏季原位水下光场资料,探讨了东太湖光衰减特性和光照衰减因子的空间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内的主导衰减因子,分析了东太湖的稳态阶段和富营养化水平,并阐述了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以期为东太湖沉水植物恢复和保护提供相关资料.结果表明:东太湖不同区域光衰减特性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系数(kd(PAR))在0.73~11.80 m-1之间变化,真光层深度范围为0.39~6.31 m.不同区域的无机悬浮物和有机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稀疏区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茂盛区,而与无植物区没有显著差异,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在3种区域无显著性差异.kd(PAR)与无机、有机悬浮物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而与叶绿素a、CDOM拟合较差.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是茂盛区光衰减的主要原因,无植物区域主导衰减因子仅有无机悬浮物,稀疏区由叶绿素a和无机悬浮物共同主导,是生态修复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有机悬浮物和CDOM对东太湖光照衰减没有太大影响.东太湖目前正处于从草型稳态向藻型稳态过渡的阶段,整个湖泊属于富营养水平,真光层深度大约为透明度的2.7倍.
    • 摘要: 该项目位于苏州吴江太湖东岸,是苏州湾总体规划的标志性项目。201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初次来到东太湖看到这一片空地的时候,开阔的平原、水天一色的美景令他印象深刻,对吴江太湖新城的规划更是充满信心。
    • 华俊
    • 摘要: 东太湖进行了多次的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土通常堆放至陆域排泥场进行处置,临时占用大量土地.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提出综合利用清淤疏浚土在东太湖岸边建设湖滨带湿地,探讨湖滨带湿地的建设方案,满足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的同时节约用地,构建多样湖泊岸线,恢复太湖湖岸生态,提升沿湖景观,供类似工程参考.
    • 刘燕山; 沈冬冬; 何浩然; 张彤晴; 谷先坤; 唐晟凯; 李大命; 曾庆飞; 陆建明; 毛志刚; 殷稼雯; 陈辉辉
    • 摘要: 基于2019年4月、7月和10月的调查数据,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围网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调查到鱼类4 目10科31 属39种,其中鲤形目鱼类占69.23%.按不同生态类型东太湖鱼类主要为定居性鱼类、中上层鱼类以及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ccropter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鱼类的种类数、渔获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月份间均差异显著(P<0.05),均为4月>7月>10月.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鱼类物种多样性处在一般水平.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结果表明,除10月份的1 号点和3号点外,各样方间的相似度在46.75%以上.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也表明,4月和10月的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平均相异性为59.41%.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表明,东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冗余分析(RDA)表明,总磷对主要鱼类变化的解释量为21.0%,是重要的解释因子(蒙特卡罗检验P = 0.036).而总磷、pH、溶解氧等是目前影响东太湖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 杨井志成; 罗菊花; 陆莉蓉; 孙喆; 曹志刚; 曾庆飞; 毛志刚
    • 摘要: 为削减东太湖养殖污染,改善湖泊水质,苏州市于2018年底基本完成东太湖养殖围网拆除工作.围网拆除后,湖泊生态环境对此如何响应,已成为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水生植被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物质循环和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利用分类决策树模型和基于生活史的沉水植被优势种群提取方法,监测了东太湖2017年(围网拆除前)和2019年(围网拆除后)的水生植被类群和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经验证,水生植被类群监测精度为82.66%,Kappa系数为0.77;沉水植被优势种群的监测精度为62.08%,Kappa系数为0.56.结果表明:围网拆除后,东太湖水生植被优势类群由围网拆除前的沉水植被转变为浮叶植被;沉水植被分布面积减少,且种群由优势度相差不大的七大优势种群逐步向菹草和伊乐藻占据绝对优势发展,逐渐趋于单一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