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旅游经济、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9265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阅江学刊、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会议、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等;生态容量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品红、石彭灵、林群等。

生态容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9265 占比:99.89%

总计:89362篇

生态容量—发文趋势图

生态容量

-研究学者

  • 杨品红
  • 石彭灵
  • 林群
  • 罗丛强
  • 邹万生
  • 王俊
  • 王瑛
  • 袁伟
  • 黄春红
  • 于小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淑文; 王云; 赵爽; 赵雪峰; 朱凯
    • 摘要: 在空中看北京市大兴区,除了建筑、公路、水面,还有什么抢眼?绿色!大兴区作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沿新高地,近年来,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以打造北京绿色新国门为目标,以高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科学规划“京南森林城、绿色新国门”的建设愿景,着力提升森林绿地保护与修复质量,有效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为首都提供更大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容量,加快推进生态富民惠民产业,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红利,凝聚全区人民智慧和力量,共建绿美新大兴。
    •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杜美荣; 高亚平; 方建光; 蒋增杰
    • 摘要: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 袁旸; 线薇薇; 张辉
    •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对于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愈发显著。因此,渔业资源亟待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来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渔业资源。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是一种研究生态系统特征与变化的经典模型,除了可用于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评估生态系统的成熟稳定程度外,该模型还可以评估物种的生态容量,为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提供保护措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资源生态容量研究。本文综述了生态容量的概念以及目前国内研究生态容量的常见方法,对Ecopath模型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概述,介绍了模型的原理、建立、调试方法以及使用Ecopath模型评估物种生态容量的操作方法,随后对模型中的各项参数指标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根据Ecopath模型在我国渔业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分类讨论,并对我国当前基于Ecopath的水域生态容量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对比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生态特征参数的异同,重点归纳了不同水域生态系统下的物种生态容量评估研究,最后提出了模型的限制性以及发展前景。
    • 马文刚; 尹洪洋; 孙春阳; 王兆国; 魏一凡; 冯博轩; 奉杰; 许强; 李秀保; 王爱民
    • 摘要: 为改善热带珊瑚岛礁型海洋牧场的珊瑚礁生境,实现生物资源的养护和渔业资源的产出功能,在对海参等高值经济种开展底播增殖前,科学评估其生态容量是防止引发海洋牧场生态风险的重要保证。运用生态系统模型法评估了三亚蜈支洲岛热带珊瑚岛礁海洋牧场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的底播增殖容量。根据2020~2021年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近岛区渔业资源调查与环境因子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软件构建了该海域的生态系统营养通道模型。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介于1~3.52,系统的食物网结构以牧食食物链为主,总能流中有43%的能量来源于碎屑功能组,其在系统总能流中有重要地位。系统的总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9.353%,略低于林德曼能量传递效率(10%)。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3.726,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为28.834,系统连接指数为0.256,杂食性指数为0.120,系统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2.485%和2.379,表明近岛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且系统稳定性和成熟度偏低,易受外界干扰。根据模型评估的花刺参增殖生态容量为110.21 t/km2,是现存量的206倍,有较大增殖空间,并且达到生态容量后碎屑组的能量再循环利用效率将显著增加,营养级结构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系统稳定性及成熟度将有所提高。基于研究结果,可适当采捕与花刺参生态位相近的生物,同时增殖放流其他处于不同营养层次的经济种,从而减少种间竞争,有效利用系统冗余能量,进而扩大花刺参的生态容量,实现海洋牧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林群; 袁伟; 马玉洁; 祖凯伟; 张虎
    • 摘要: 为科学开展生态型增殖放流,对海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开展生态容量评估。根据2018-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由20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不确定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检验,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功能群间的营养关系和关键功能群,并评估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Ecopath模型可信度Pedigree指数为0.482。三疣梭子蟹目前不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其他底层鱼类、软体动物(Molluscs)以及底栖甲壳类(Benthic crustaceans)是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群。三疣梭子蟹生物量的增加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以及其他中上层鱼类产生正影响,对底层鱼类以及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生负影响;虾虎鱼科(Gobiidae)、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负影响,多毛类(Polychaetes)生物量的增加对三疣梭子蟹有较大正影响。三疣梭子蟹的增殖生态容量为3.0236 t/km~2,其现存生物量仅0.0681 t/km~2,具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增长44.4倍时,仍不会超过其生态容量。研究结果可为海州湾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范泽宇; 白雪兰; 徐聚臣; 王晓宁;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 摘要: 为分析洈水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和能流特征,探讨鲢、鳙生态容量,根据2020-2021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诡水水库Ecopath模型.洈水水库Ecopath模型由15个功能组组成,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000~3.336,关键种为鳜、鲌类,生态位重叠图表明(鱼)条与主要经济物种鲢、鳙生态位重叠度较高.诡水水库循环指数(FCI)、系统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11.35、0.351、0.099,说明洈水水库有着较高的物质再循环比例,其功能组之间具有较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结关系.洈水水库生态系统总流量(TST)为44254.860 t/(km2·a),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为1.394,表明系统总体规模适宜且趋于成熟.洈水水库鲢、鳙的生物量分别为2.117 t/(km2·a)和16.577 t/(km2·a),通过模型推算其生态容纳量分别为30.169 t/(km2.a)和236.217 t/(km2.a).
    • 赵旭昊; 徐东坡; 任泷; 徐跑
    • 摘要: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实施净水渔业的重要增殖种类,依据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进行科学放流,可保障净水渔业的实施效果.为指导太湖净水渔业的实施,于2017-2018年开展了太湖渔业资源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构建太湖Ecopath模型,估算太湖鲢鳙的生态容量,并研究了太湖鲢鳙的生物量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总体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太湖鲢鳙生物量为10.21 t/km2,鲢鳙生物量增长至5.054倍时达到生态容量51.6 t/km2,表明当前鲢鳙增殖放流规模不足,仍有较大的增殖潜力.达到生态容量时太湖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从2.548降低至2.230(变化值为0.318);系统杂食性指数(SOI)、系统连接指数(CI)、Finn循环指数(FCI)和Finn平均路径长度(FMPL)等指数变化较小;表明鲢鳙达到生态容量时对生态系统结构影响较小,同时有助于生态系统趋向成熟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控制刀鲚生物量保持在9.49 t/km2时,鲢鳙生态容量可大幅增长至206.4 t/km2,且生态系统发展进一步趋近成熟稳定.
    • 张紫轩; 张继红; 吴文广; 张坤阳; 胡婧; 张峰玮
    • 摘要: 根据2017年和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了獐子岛海域Ecopath模型,分析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评估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生态容量.结果 显示:(1)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4.365,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营养级为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魟鳐类功能组,营养级为4.365.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6.268%,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7.698%,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总系统转化效率为6.923%,低于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0.21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74,系统Finn循环指数为7.790,系统Finn平均路径长度为2.674,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2)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虾夷扇贝的生态容量为36.805 t/km2,是现存量的17.5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獐子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26),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认为虾夷扇贝增殖量尚有很大潜力.
    • 陈泽豪; 王颖; 王乔; 付军; 裴元生
    • 摘要: 白洋淀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内源污染严重。针对该类区域,"十三五"水专项开展了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以实现内源治理。在清淤过程中底栖生物容易遭到严重破坏,与之密切联系的食物网受到影响。在沉水植物补种成功后,如何科学地恢复底栖动物群落并维持长效稳定,急需寻求解决方案。本研究于2018年对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研结果、习性特征和食物网模型,提出了受损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方案。研究发现,春季优势种为螺类软体动物和虾类甲壳类动物,夏季和秋季为螺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摇蚊幼虫。全年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羽摇蚊和大红德永摇蚊。通过食物网模型计算,确定了软体动物是2010年和2018年的关键功能组。因此,综合优势种和关键种,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物种主要选择虾类、螺类和摇蚊幼虫。根据底栖动物的习性,确定甲壳动物和摇蚊幼虫以自然恢复为主,螺类以人工恢复为主的恢复方式。针对螺类关键物种,根据2018年调研生物量、工程经验值和生态容量综合确定其恢复投加量合理范围。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基于食物网成熟度和稳定性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优化调控方案,为受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提供借鉴。
    • 黄梦仪; 徐姗楠; 刘永; 肖雅元; 王腾; 李纯厚
    • 摘要: 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