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9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86911篇;相关期刊436种,包括集团经济研究、云南农村经济、鄱阳湖学刊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等;生态经济学的相关文献由9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松霈、徐中民、徐志辉等。
生态经济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6911篇
占比:99.08%
总计:87718篇
生态经济学
-研究学者
- 王松霈
- 徐中民
- 徐志辉
- 杨文进
- 刘思华
- 张志强
- 彭珂珊
- 石山
- 马传栋
- 姜学民
- 朱洪革
- 柳杨青
- 沈满洪
- 滕有正
- 程国栋
- 贲克平
- 严立冬
- 严茂超
- 李周
- 王继军
- 程福祜
- 周建中
- 周纪昌
- 张二勋
- 张德昭
- 朱桂香
- 杨荣俊
- 楼崇
- 温亚利
- 秦耀辰
- 许涤新
- 诸大建
- 谢屹
- 贾引狮
- 赵秋君
- 钟方雷
- 陈柳钦
- 靳清
- Shashi Kant
- 于大理
- 于小飞
- 于法稳
- 任志远
- 任曼
- 余建华
- 傅政德
- 刘则渊
- 刘惠民
- 刘江宜
- 刘清泉
-
-
盛进洪
-
-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加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思想理论层面,人们开始寻求建立一种能够拨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理论范式,引导人们思考并正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合理性,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价值观层面指导现代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共存。在此情势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学试图通过透析整体的现代经济发展运转体系,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技术、新的产业类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撬动新的生态经济的发展。
-
-
无
-
-
摘要:
桉树人工林下可以套种象草、山毛豆、草珊瑚等植物,这些复合经营模式以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生态经济学、森林培育学、牧草栽培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整体规划、分类实施、典型示范、推广辐射,广西林科院系统总结出了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造林典型设计及种植技术要点。
-
-
-
-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保罗·伯克特;
彭学农
-
-
摘要:
当代左翼环境学者卡利斯、瓦迪维尔、雅辛和世界生态学家摩尔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便把自然纳入价值体系,并将商品价格归因于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扩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上述做法,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已作过批评,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家也进行了反驳.上述后人类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家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但其实质是在颠倒性地复制自然环境主义者提出的自然资本概念,这否定了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所阐明的价值形式辩证法,最终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一元论的绝境.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对自然的彻底重估,而是一场革命性的生态和社会变革.
-
-
蔡华杰;
陈小捷
-
-
摘要:
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加以构建,必须厘清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与马克思遭遇"物质利益难题"相似,我们对环境问题的体认也碰到"环境利益难题",这原本应推动学界对环境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但在经济学说的学术史发展进程中,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却占据着主流地位,二者分别秉持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试图在不变革经济关系的"前分析观点"下破解"环境利益难题".因此,对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对"生态价值"和"稀缺性"等问题有着独特的分析进路.未来,可以考虑就基本定位、研究对象和问题域、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等议题构建中国的"生态政治经济学".
-
-
郇庆治
-
-
摘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话语体系建构及其实践,不仅需要逐渐设想出并在现实中引入具象化的新型绿色产品产业、技术工艺和生活消费,还必须创建并践行一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政治经济学,从而提供整个社会向这些新经济样态或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现实可能性与进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创建或走向这种"生态经济"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现实舞台和未来可能性."经济的生态化"(生态现代化)和"生态的经济化"(绿色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背景和语境下展开的、逐步创建支撑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高阶段或形态的经济创新尝试,或是这一绿色经济创新的两个主要进路和模式.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党中央与职责明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渐提升的国家环境治理制度架构和治理能力,同时受到制度性激励与约束的绿色市场、资本和技术手段、有序扩大的环境社会组织动员与大众性民主参与等四个主要元素所组成的特定构型组合,则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社会支持性动力机制.
-
-
周红;
沈希文;
沈强;
舒婷
-
-
摘要:
对一个太阳能建筑案例"Sunny Inside"进行能值分析与碳足迹计算,分析二者结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不可再生资源的能值投入和碳足迹分析结论一致,不可再生能值投入越多,产生的碳足迹也越多;能值分析将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都纳入考虑,侧重于从资源消耗的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且可以直接评价建筑的可持续性;碳足迹方法则着眼于建筑的碳排放,用各个阶段、各种材料的CO2排放量表示建筑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
-
毛江晖
-
-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源危机的诞生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人们对生态经济学也更加关注,且逐渐上升至全球问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自然资源及物质资本为资源型区域提供了主要的发展动力,长时间开发利用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发展.而引入生态经济学踏上协调发展道路,关注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是目前加速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探索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以供参考与借鉴.
-
-
周宁
-
-
摘要:
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尖锐,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新经济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西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对此做出合理解释,生态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科学.由此,本文对生态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生态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内在体系的一致性、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共同福祉实现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生态经济学摒弃了"劳动价值论",并运用"熵的价值论"进行动态化的通量分析,研究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
-
Zhang Xinping;
张新平
- 《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它是人类摆脱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透过生态文明的涵义认真梳理,探究出生态文明的合理内涵,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说的理论构架,挖掘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实际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并由此进一步探索了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
-
-
-
杨文进;
柳杨青
- 《中国生态经济建设 2012.南昌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将生态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经济学科区别开来的并不是不同的主体对象,而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或方法.生态经济学是一门采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经济活动的特殊经济学,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的伦理——生态伦理,因此有自己特殊的价值理论和方法论等.要建立既反映生态学基本内容又满足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足够简洁但又反映复杂生态经济问题的系统框架是前提.
-
-
Hui Zhao;
赵晖;
Meiya Shen;
沈美亚;
Haifei Zhang;
张海飞;
Di An;
安迪;
Shuqing An;
安树青
- 《第八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六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生态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产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生态产业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本章以生态产业及生态产业链为主线,探讨了生态产业的概念、分类、特征、发展历程,生态产业链类别、理论基础和生态产业化的技术支撑;最后以产业技术支撑为背景,阐述了未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奠定科学基础,旨在为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
王隆杰;
张小凤;
余嘉瑶
- 《2013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杭州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生态经济学产生于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问题的20世纪60年代,然而早在先秦时期的中国便存在生态经济思想,本文用逻辑分析和数学证明其存在原因,并得出发展生态经济在当时便已经是实现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方式的结论.除此以外,还得到了国家理性应约束个人理性、不仅经济增长而且经济增长理论应当考虑生态环境的启示.
-
-
-
卢映西;
王大顺
-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文献指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根本找不到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论述.抛弃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角,就能看到生产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对生产过剩的趋势放任不管,经济危机就会不请自到;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放任不管,人类等于自掘坟墓。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是日后的灾难,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失业是眼前的危机。
-
-
卢映西;
王大顺
-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文献指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根本找不到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论述.抛弃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角,就能看到生产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对生产过剩的趋势放任不管,经济危机就会不请自到;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放任不管,人类等于自掘坟墓。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是日后的灾难,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失业是眼前的危机。
-
-
卢映西;
王大顺
-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文献指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根本找不到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论述.抛弃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角,就能看到生产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对生产过剩的趋势放任不管,经济危机就会不请自到;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放任不管,人类等于自掘坟墓。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是日后的灾难,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失业是眼前的危机。
-
-
徐晓亮;
许学芬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区域差距却日益拉大,社会发展频频遭遇“资源环境”瓶颈,资源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日益降低,资源低效率开采和过度消费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本文以资源税改革为契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分为不同区域,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并以石油资源为例研究差异化税率设置的影响.研究表明:差异化的资源税税率对经济发达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较大,但可以适度控制各区域资源供给和需求,协调各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并抑制部分资源需求,影响相关区域的碳排放,更有利于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