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值分析

能值分析

能值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84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9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204783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等;能值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059位作者贡献,包括蓝盛芳、黄民生、翁伯琦等。

能值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9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4783 占比:99.64%

总计:205526篇

能值分析—发文趋势图

能值分析

-研究学者

  • 蓝盛芳
  • 黄民生
  • 翁伯琦
  • 严茂超
  • 吴泽宁
  • 钦佩
  • 隋春花
  • 康文星
  • 李双成
  • 李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云兰
    • 摘要: 动态评价广西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系统优化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广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构建包括能值密度、能值货币比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海洋绿色GDP、海洋绿色GDP占比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2006-2020年广西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广西海洋绿色GDP及海洋绿色GDP占比进行核算。研究发现,广西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大,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比90%以上。2006-2020年系统总能值增加22.65%,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增加20.07%,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增加3.45倍,废弃物能值增加5.13倍;随着海洋资源不断开发,能值密度提高22.45%,能值货币比率减少77.67%,能值产出率在0.45-0.60波动,海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涉海人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系统所承受的环境压力较小,但由于海洋经济粗放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负载率增加2.70倍,能值生态承载力降低1.87%;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39.99,总体上下降73.91%,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海洋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由于不可更新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增加,海洋绿色GDP占比下降2.09个百分点。因此,为了促进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现代海洋科技水平;发展向海经济,推进现代海洋强区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现代海洋保护意识;坚持陆海统筹,共建现代海洋治理格局;注重监测评估,建立现代海洋预警机制。
    • 李诗雨; 柏云声; 龚静仪; 许可; 陈钰; 杨青; 李慧; 袁秋玲; 孟凡鑫; 范振林; 刘耕源
    • 摘要: 为促进和完善蓝绿基础设施和海绵小区建设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能值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针对森林类、湿地类、草地类、特殊类等4种蓝绿基础设施类型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国选择7个城市20个小区进行实证,探究蓝绿基础设施的空间异质性和各类设施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潜力。该方法可为海绵小区的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 刘耕源; 杨青; 黄潇霄; 刘畅; 陈钰; 张雯
    • 摘要: 对“两山”的系统核算是促进我国“绿水青山”保值增值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生态产品,尤其是调节服务类产品,是度量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惠益的关键落脚点,却仍然面临着难以“算账”的基础性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生态元理论体系与核算方法,完成了2000-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4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元评估、排序及变化分析.评估结果准确量化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类产品的变化态势,从侧面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近年取得的成绩.结果表明:1)2020年全国调节服务为46.70万亿生态元,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总体增长20%,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31个省区市的调节服务均呈现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省份集中在北部和西南地区;3)342个地级市中90%(310/342)的调节服务有所增长,生态系统服务较高的地级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内蒙古地区;4)将“两山”拆解为调节服务的“金山”和供给服务的“银山”,有助于精细分析各省份金山银山构成情况,为后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潜力依据.
    • 曾巧云; 曾行吉; 廖雪萍; 周凤珏; 黄京华
    • 摘要: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对桂林市2014—2019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情况、环境承载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4—2019年,桂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投入波动不大,辅助能值投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可更新辅助能值投入中,劳动力能值占94.46%。能值产出中,种植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畜牧业和林业。能值投资率持续处在较低水平;净能值产出率在2014—2017年逐年递增,2018年开始递减,维持在较高水平;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
    • 卓拉; 尚科辉; 杨西; 吴普特
    • 摘要: 明晰水资源紧缺地区粮食生产系统中水资源的贡献和利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该研究结合水足迹计算和能值分析方法,构建粮食生产系统水资源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2001-2016年黄河流域沿线小麦和玉米生产系统,解析沿线各省粮食生产系统中水资源能值投入、能值贡献与能值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资源能值投入增加,其中玉米绿水能值投入增幅达118.14%。蓝水能值贡献率高于绿水,青海、宁夏和内蒙古3省(区)粮食生产系统水资源能值贡献率最大。水资源能值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绿水能值利用效率均高于蓝水,各省(区)水资源能值利用效率以河南和山东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沿线农业生产系统水资源效率评价和优化配置提供方法参考。
    • 闫晶
    • 摘要: 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元素、活性物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可通过形成胶质、肉质菌核类组织,从而发挥食用、药用方面价值。借用食用菌的营养补充、代谢调节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加上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及循环经济的特殊价值,这既有助于促进消费市场经济内驱力提升,也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也因此,食用菌栽培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空间。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循环经济效应,可通过对食用菌栽培产业带来的生态经济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利用能值分析探索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径,从而探索食用菌栽培产业与农业生态经济的共进路径。
    • 杨世成; 吴永常; 陈学渊; 韩晓静; 鱼坤
    • 摘要: 【目的】推动黄河流域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加深对农业投入产出的认识,改善农业资源约束日益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方法】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陕西大荔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采用能值分析(EMA)法并构建指标体系,定义和计算若干个基于能值流的指数,表征和度量2014、2019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以及发展可持续性,定量分析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各类投入及产出能值,确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大荔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年2019年与基期年2014年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由18%降为13%、净能值产出率由2.10降为1.27、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90降为0.35,能值投资率由4.51升至6.71、环境负载率由2.33升至3.61、能值密度由1.93×10^(12) sej/m^(2)升至2.69×10^(12) sej/m^(2)、人均能值用量由1.03×10^(16) sej/人升至1.41×10^(16) sej/人。与2014年相比,2019年大荔县林地、人造地、水体面积分别减少5.75%、0.60%、60.06%,草地、耕地、湿地面积分别增加19.80%、1.44%、21.1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影响农业能值产出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荔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较为快速,为消费型经济系统。以农药、柴油和化肥为代表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大量增加,增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 辛晶; 郑斐; 田昭源; 张鑫
    • 摘要: 以济南市中欧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通过系统生态学角度对系统组成和能量流动的深入分析,总结提出产业园能值评价的主要指标标准,对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有了定量的认识,对指导产业园实现能量、物质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化了时代背景下对产业园建设内涵的认识,为今后其他产业园规划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
    • 罗志红; 刘祚希
    • 摘要: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国有农场已经从主要的粮食供应逐渐向粮食储存和保障的职能进行转换。由于现代农业,消耗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资源,对当地生态产生大量环境压力,导致区域的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利用能值分析对2003—2018年我国国有农场农作物生产系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探索我国国有农场发展过程及其演化规律,构建能值指标体系,为国有农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基础和政策建议。
    • 王伟; 郭晓佳
    • 摘要: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和雷达分析法,对山西省各地级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四个年份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值投入、运行效率以及可持续水平作了系统分析,并通过各地级市生态经济系统不同能值指标的时空变化,分析山西省各地级市经济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省2000年~2014年反馈输入能值与输出能值均表现出空间分异的特征,两极分化严重;(2)就能值评价指标而言,人口承载力呈现空间一致性,2000年~2014年山西省11地市均逐年增长,并且与11地市的实际人口规模排序保持一致;能值投资率2000年~2014年山西省11地市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不尽相同.能值转换率山西省11个地市2000年~2014年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没有彻底改观对外贸易中的被动局面;(3)山西省各地区可持续指数呈现空间一致性,表现在ESI指数逐年降低,但是经过14年发展仅有太原、大同以及阳泉3个城市能值可持续指数介于1到10的之间,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而言还是处在较低的层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