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
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

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4-06-28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江西省社科院

会议文集: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江西正处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生态文明观统领下,发挥江西生态资源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创新区域发展形式,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已明确提出坚持生态立省,要在发展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江西的生态优势,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然而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优势和问题并存,为此,指出了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目标、发展重点任务,并提出江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政策机制,主要包括尽快制订战略规划,建立工作组织推进机制,形成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融入机制,制定促进生态经济融合共生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机制。
  • 摘要:就节约的字面意思来看,“节”就是节制、节俭,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相对;“约”就是集约、约束,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出相同的甚至更多的产出,与粗放相对。可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是节约观的题中应有之意。然而,以技术的视角试图实现节能的目标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且不说技术研发的漫长性与节能的迫切性存在的两难,以技术来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所获得的节约量,往往因宏观层面的经济扩张和微观层面的需求增长而被轻易地抵消了,这正是杰文斯悖论,在当代表现为能源回弹效应,所要揭示的规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走出杰文斯悖论,实现真正的节能,要求人们在面对作为经济问题的杰文斯悖论和作为生态问题的杰文斯悖论时所要秉持的节能观是不同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能的终极目的是推动经济增长,还是入与自然的和谐。第二,节能仅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还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减少。第三,节能的路径选择是渐进的改良,还是激进的变革。总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走出杰文斯悖论以实现真正的节能,要求人们必须坚持以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为方向,在结构性的解决方案中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目标。以生态文明的视角走出杰文斯悖论,并不意味着以经济学的视角走出杰文斯悖论的无效,而只是说后者需纳入前者的框架并受前者的约束;以生态文明的视角走出杰文斯悖论,同样不意味着在现实中是马上可以实现的一种状态或可以付诸实践的举措,它只是一个方向,在变革的过程中必将遭遇既有利益和行为结构的阻挠,所以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有以此相关的经验性证据的存在。
  • 摘要:通过分析江西旅游小镇发展的资源条件与问题,根据江西省不同区域小城镇的资源特色、自然环境条件、区位状况等,结合小城镇地域特征、客源市场条件,创新江西旅游小镇发展模式,并提出江西省旅游小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引领、分层开发,特色立镇、品牌营销,社区参与、群众受益,加强硬件、提升软件,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历史文化名镇(村)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指出历史文化名镇(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建设过程,不仅包括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它包含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三个方面,并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评选办法和退出机制的顶层设计上应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健全体现生态文明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健全村镇居民参与生态文明机制。
  • 摘要:农业环境基本上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的田野及农作物风光,二是为农民居住的农村。农业环境在人类的居住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审美性质自有它的特殊性,值得格外的重视。尽管现在地球早已进入工业社会,但农业仍然是人类主要的产业,农村仍然存在,而且将会永远存在,只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环境不断变换着新的面貌,呈现出它特殊的美。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的建设是联系在一起的。农村该如何建?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农村建成小城镇。农村就是城市的缩小版。笔者认为,农村建设除了坚决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尽量不占用可耕地以外,在环境美学意义,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必须保持农村的特色,突显农村的优点。从景观来说,农村景观的特色是农业景观,那就是田野、牧场,种植基地等,不要让新兴的农村离开这些景观,反过来,倒是特别需要亲近这些景观。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模式改造农村,实际上是消灭农村。这种做法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出现,实际上正在将社会推向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已有向农村回归的趋势。在现代化的今天,农村不仅不应该被消灭,而且要建设成人们的乐园。未来的农业劳动在高科技的武装之下将变得轻松。总之,新农村的未来愿景是文明化而非城市化。整合了高科技的文明性与农村本已具备的自然性、生态性所建立的农业生活方式,将成为城市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更切合人性而更具有的审美的魅力。
  • 摘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通过分析台湾“富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及发展经验,指出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以“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为关键字的生态文明也是一种生产力。探寻生态发展新优势,就是探寻新时代生产力的源泉。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全新发展战略,要以生态优势为依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绿色生态健康产业为主导,立足实际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切实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自然、地理和人文优势,科学规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兼顾,优先保护生态,挖掘乡土文化,突出特色,加快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以及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建设。
  • 摘要:本文拟通过总结江西省在第一承诺期内CDM项目的发展现状、水平和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江西省在未来CDM项目发展的优势领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及环境重建、产业改造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加快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江西省在"后京都时代"更积极地参与CDM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准备.在发展CDM项目上,江西省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有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发展潜力,减排成本较低,CDM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内其他一些省份来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加强潜在项目调研与论证,培育中介咨询机构,制定项目开发的支持政策。
  • 摘要:天然渔业资源是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鄱阳湖捕捞渔业既是江西省渔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亦是湖区渔民生计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鄱阳湖区渔业自然资源及捕捞渔业现状,指出渔民生产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湖区周边渔民区展开为期一年的调研考察,重点就实施转捕为养、生态移民的思路和方法,并提出明确思路,坚持三个结合,确定目标,分期组织实施,发挥优势,转变增长方式,政策扶持,解决后顾之忧,加强管理,推进转产转业。
  • 摘要:由于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较大的公共产品特征和外部效应,如果完全交由私人部门承担,将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必须要求公共财政介入。公共财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调控的重要手段,应该充分发挥起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在引导企业进行减碳和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消费过程中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根据公共财政的功能行为与性质,财税政策能够调节低碳发展的市场失灵行为,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公共产品。财税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低碳采购、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来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消费者低碳消费。因此,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三种工具分别从影响市场需求、市场供给来引导减碳行为。然而,究竟哪种工具更为有效,尚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基于低碳经济新导向,分析江西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深入探究江西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江西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资源依赖强度较大的省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低碳产业体系,要以能源为基础、新兴产业为龙头,以低碳技术为支撑,构建现代低碳产业体系,以推动江西低碳经济发展。基于江西低碳经济的特点,本研究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和公众层面提出如何加快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生态旅游应当是具有观光自然风光的旅游功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功能和进行保护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自21世纪以来,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而生态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旅游业的平均速度。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尤其是环境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加强生态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交通体系和大力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理念。最后,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也必须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当地社区参与问题的研究。
  •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政府关心的一桩大事,并将其提到与四化相提并论的高度,作为破解未来发展难题的发展战略之一.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潜力.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问题,从城镇化的两个关键可以观察到的具体指标"安居"和"乐业"(经济学的说法是就业地点和居住地点),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群转移流动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主动城镇化群体和被动城镇化群体在安居和乐业方面的差距,从而根据我国中小城镇发展不够完善,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的状况,提出一种根植乡镇基础的产业组织形式来缓解新型城镇化可持续不强的问题,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做大地方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收入途径.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中的“人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反思及其多种政策建议的学习研读,特别重点学习费孝通先生的论著,更加坚定地提出β生态产业镇的发展模式,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具体举措,希望能够对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所贡献。
  • 摘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是贯彻落实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大会精神,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龙头的重要举措.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进行金融政策支持,赋予先导区更大的改革权、试点权和发展权,有利于为生态经济区重大政策的出台提供样板,发挥政策窗口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先导区聚集发展要素,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昌九一体化、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促进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争取享受金融改革和创新试验区政策,实施区域信贷政策倾斜,设立先导区各类融资平台,鼓励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机制。
  •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然而,我国长期实施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二元体制,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得城市的集聚功能严重削弱,从而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大力发展城镇化,逐渐消除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发展城镇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依赖内源式发展,二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在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背景下,需要厘清实施大规模城镇化战略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城镇化的后果之一:贫富差距拉大,城镇化布局:城市越大越好吗,城镇化率越高越好是个伪例题等问题。
  • 摘要:生态省建设是福建立足省情、着眼长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分析福建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福建应努力构建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不断升级改造、绿色属性逐步凸显、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的绿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高效运转的技术、人才、信息为支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为背景的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达标、竞争实力显著提升的绿色产业体系。
  •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文化产业所形成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西省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经济的核心增长区和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发展更是走在全省前列。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大背景下,科学评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时机,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及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等可行措施。
  • 摘要: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而且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现实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西省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极,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实力,以及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摘要: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是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本文系基地组建蓝本的总体设计思路部分.根据基地的产业定位,结合铜官已有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确定工业循环系统结构成员,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工业基地的工业活动,将众多能够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上、中、下游企业集聚一起,通过物流和能源流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以达到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信息的集成交换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最终实现工业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铜官循环工业基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做出一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组织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孵化器建设等方面。
  • 摘要:发展战略是关系全局和长期发展的大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决定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片面谋取国民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为目标,以传统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高积累和高投资、高物耗和高能耗为特征的发展战略.面对传统发展战略导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人类必须坚定地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确立新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旨在追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围绕主要环节和过程的绿色化来展开实施。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构筑一系列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构筑以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为特征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建立一种以资源节约为核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绿色消费方式。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发展成果考核体系理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科学、务实和辩证的政绩考核导向和全面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决心.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最近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以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通过先试先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江西典范".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指导美丽中国的江西先行实践.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就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制度,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出台奖惩激励机制强化落实,实行严厉的生态责任追究制度。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是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而紧要的任务。通过分析福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福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福建省拥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特色,在未来发展福建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应重视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技术研发,解决好投入机制问题,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发展庭院经济,优化能源结构。
  •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条件与基础,指出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就要实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战略,构建多方协同的海洋环境治理机制,实施优化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战略,构建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实施优势互补和共同开发战略,全面推进闽台海洋生态经济合作,实施创新发展和统筹监管的战略,增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活力。
  • 摘要:本文将界定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概念、内涵,构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系统模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湖南省13个地级市的土地低碳利用水平并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系统层次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对其发展状态进行比较研究,运用分析得出的结论对系统进行反馈,有利于系统发展的自我协调和控制,进而为政府制定更利于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湖南省13个地级市进行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因此主要是进行空间维度的测度。
  • 摘要:集群融资是指若干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集团或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相互帮助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而且其可用于融资担保的资产规模小,缺乏信用基础.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次性博弈"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中小企业较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通过企业间的集群融资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政府要健全集群融资的相关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建立完善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小企业集群信用担保体系,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金。
  • 摘要: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鄱阳湖”品牌统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渔业,确立品牌生态位,打造奢侈级、精品级和大众级水产品,培育和引进重大渔业产业项目,加大渔业技术和经营创新力度,促进渔业企业集聚、渔业产业链延伸,打造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渔业知名企业和特色渔业生态园区。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还必须做到生态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挖掘和传承鄱阳湖渔业文化底蕴,发展富有郡阳湖渔业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
  •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现状,指出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欧盟于2003年颁布的《欧盟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出台全国统一的对于国内碳排放总量进行强制性约束的基础法律文件,建立权威的碳交易注册与结算平台,制定国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基本制度,即制定类似于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下的“国家分配计划”,以加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碳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政策引导。
  • 摘要: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筹划发展历程,指出生态是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以及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其他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试验区、经济区相区分的最显著特征,也应该成为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内容。提出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机制,启动长江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大污染物治理,以及大力加强生态宣传与教育。
  • 摘要:排污权交易作为实行环境污染控制的三种主要方法之一,直接管制和排污收费(税)国内已经成熟运行.然而排污权交易市场化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化机制,就要推动与新修订《环保法》配套法规的完善,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作用,建立全国性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完善市场化交易基础,实现污染物指标和排污主体梯度覆盖,建立目录清单制,强化总量管理,推动政府管理下市场化价格确定。总之,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在污染物排放中作用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借助排污权交易机制来应对诸如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控污减排,有利于优化配置排污权资源。排污权市场化机制的建立还有待深入研究,如排污权后续跨区域流动问题,经济发达区域相对排污量较大,环境资源容量有限,相对排污权的价格也会高。如果本区域指标用完后企业跨区购买,虽有助于其他区域的治污减排,体现资源和治污减排价值,但排污权指标流人面临区域环境资源总量控制的挑战,如何解决,也是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制度有待探讨的地方。
  •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民生改善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绿水青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此,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相统一,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民生。
  • 摘要:自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胆探索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努力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高位推进、成效显著.然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坚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改革红利,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协调管理机制。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河南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大力加强环境治理、不断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双重压力下,河南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制度上的障碍更是日益凸显.面对当前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为加速推进美丽河南的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很多问题,因此,河南省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需要认清其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正视自身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加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和研发能力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执法宣传力度,有力支撑和保障河南生态文明的建设。
  • 摘要: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一种文明新形态。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强调未来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新模式是3R+“四层循环”的大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因此,创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协同进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长远大计。
  •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状态恶化、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的严峻形势,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结合江西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方针,把"绿色崛起"确定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实质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绿色崛起"是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崛起,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绿色崛起战略视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方式.因此,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江西绿色崛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推动江西绿色崛起前进步伐,有必要理清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优势,分析面临着的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创新城镇发展方式,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引导经济绿色增长。
  • 摘要:矿区土地主要指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占用或使用的土地,其中以采矿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尤为严重,同时也是对矿山土地生态及矿区环境影响最显著、最活跃的地区。耕地紧缩以及人地矛盾的日益显著,使得矿山土地复垦成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效益分析,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角度看,城市污泥以有机肥或土壤调节剂等形式开展矿区土地修复利用,不仅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也是最符合未来生态经济主导方向的资源化途径,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广阔潜力。但在现阶段的国情背景下,公众、用户单位甚至政府管理部门对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接受程度仍不高,限制其发展。但从环保、生态、经济的角度考虑,在未来发展规划上,应引导全社会客观认知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性问题,在严格控制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可能引起的不利因素前提下,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将城市污泥处置、矿区土地修复形成产业链,以废治废,同时建立和完善长期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和制定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保障性法规政策,这样就可以实现城市污泥用于矿区土地修复资源化利用过程“三大效益”的统一。
  • 摘要:安全生产是一项基本国策,对江西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江西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处在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有必要从战略高度探索安全发展问题.本课题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安全文化战略、安全法规战略、安全投入战略、安全责任与监管战略,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公共安全素质和风险防控水平,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 摘要: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某个区域经济实体均是一个投入产出不断循环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要平稳运行首先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发展要素资源投入,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循环.笔者尝试以系统论的角度来审视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框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构建涵盖“多位一体”经济发展内容的指标体系,从动态的角度相对全面地测度东部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绩效,并对影响经济运行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决定经济平衡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 摘要: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对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的研究。为了实现河南省经济的健康永续发展,减少能源粗放型消费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基于分析,提出:确保能源安全,增加能源有效供给,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加大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
  • 摘要:本文试图利用森林碳汇产权的影子价格方法探讨森林碳汇产权价值,据Kantorovitch&JanTinbergen(1939)对影子价格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有限资源或产品在最优分配、合理利用条件下,对社会目标的边际贡献或边际收益即为影子价格。因此,本文将森林碳汇产权影子价格定义为森林碳汇效应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的边际贡献。森林碳汇效应假定为森林立木的固碳量,并且利用森林储蓄量方法近似计算森林碳储量,从而获得森林立木蓄积量变化对社会减排成本的影响。森林立木蓄积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森林立木所有者对立木的处置权、收益权等的决策行为,因此补偿森林碳汇产权价值的结果能够从森林立木蓄积量变化中体现出来。森林碳汇产权影子价格反映了补偿森林碳汇产权价值之后的社会边际减排成本的变化程度。
  • 摘要:本文要研究的生态系统是新的复合的,以水产为核心,称之为陆基生态渔场,和国内桑基鱼塘相似,但更为复合。研究该系统的生态效率,目前对基塘进行能值分析的学者很多。但普遍存在生态链简化甚至断裂、符合程度低、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特性差等问题。鱼塘养殖中直接投加的饲料一部分转化为鱼类的生物量,一部分在水中转化成悬浮的有机固体或溶解性物质;鱼类的粪便包括摄食饲料中未消化的部分和肠道内的黏液,含氮、磷等,沉积在池底成为厌氧性有机物,这些物质易使池水发生缺氧,水质恶化,产生H2S、NH3、NO等有害气体,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诱发病害。而陆基渔场生态系统中将高密度养殖的肥水循环供给水稻田或者水生蔬菜塘,可以使水机物被循环利用。因此,比一般的基塘具有更高的能值产出率和较低的环境负载率,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总之,该系统不需要外界的任何化肥饲料和农药,通过水循环将四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了系统内部的废弃物。利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负载率;通过系统净能值产出率的提高,达到提高系统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还提高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推广该种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全面调整,改善农产品的供应结构,真正实现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虽然可缓解常规农业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但前期投入大尤其是可更新有机能投入较大,若增加系统内部的生态链,如在稻田中引入泥鳅,或者藕田中套养小龙虾将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以及对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摘要:生态文化建设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有利于茶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升级转型,有利于促进茶文化产业生产、消费、流通相关产业链协调发展。通过分析福建茶文化茶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指出福建省发展茶文化产业,应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茶文化产业的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生态文化建设带动茶文化产业的产学研联动,壮大茶文化产业集群,更好地延伸产业链,强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茶文化产业的生态文化价值,建设网络茶叶市场交易平台,倡导节能减排的市场流通渠道,加强从业人员生态文化技术培训,增强生态化生产水平,严格监控茶叶安全和质量,保证茶产品生态化无公害,以及加强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福建茶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与国际接轨,来促进茶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摘要: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城镇化基础上的,城镇化进程中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过量消耗,已经向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改变现在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转型,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更需要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支撑绿色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既是一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的具体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破坏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生态治理对策暴露出产权模糊、市场发育滞后、监管缺漏等根源性诱因,一些地区生态恶化的现状难以遏制;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监测盲区酿成生态事故频发,监测水平和监测效率折损政府公信力,引发广泛的群众心理质疑;生态事件成为社会及民生焦点问题,还源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生态弱势群体的权益无从弥补,生态事件形成的社会矛盾突出。提出生态法治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和永续发展的价值目标。生态治理创新贯穿理性、前瞻和预见,从产权、市场、监管等方面,夯实生态产权制度基础,形成统一、透明的市场机制,建设规范化的国家干预平台与途径。消除生态损害的负面影响,要求加强对生态污染源的全流程监测,建设科学的、高水平、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形成对生态损害的准确预警、快速反应和源头阻断。要建设生态损害的制度化、社会化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资源所在地补偿制度,实施区域生态发展协调平衡制度,构建利益共享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整体的环境利益。
  •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但这些管理体制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生态负外部性,一些企业、一些地方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面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多,环境破坏加剧,生态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强化法规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健全工作考评机制,以及拓宽社会参与机制。
  • 摘要:整治农村垃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以来,江苏省沛县大力度治理农村垃圾取得明显效果,其关键在于创新实践了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化运转机制.近些年农村垃圾问题突显,“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垃圾池的众多弊端促使沛县农村创新实践了“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机制,成为垃圾收运中基础性的环节。沛县成功实施了“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及“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沛县农村垃圾治理的每一个环节,逐渐明确了责任主体。常态化的督查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长效化的重要保障。在垃圾治理成效的结果评比上,沛县形成了“县对镇、镇对村、村对保洁员”三级督查考核奖惩的评比机制,辅以每年500余万元的县奖补资金,营造了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保沽员与保洁员之间争先创优的氛围。
  • 摘要:通过分析鄱阳湖湖区渔业发展现状,指出鄱阳湖湖区渔业发展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紧密衔接实地市场调研,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加强第二、三产业,规划鄱阳湖渔业经济整体前瞻性科学发展。以科学研究为突破,转变目前粗放的生产模式。加强鄱阳湖渔业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渔业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鼓励规模性淡水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现代化物流服务业;帮助渔户或者小型企业进行融资,整合、扩大提高现有的生产水平。建立渔业市场信息科技体系,进行水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及时动态传递国内外渔业经济市场需求变化,实施调整,保障渔民利益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一种极具效率的产业组织模式,对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就业率提升以及城镇化进程提速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具.产业集群生态化源于产业生态化,其目的是期望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丰樟高是深入推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八大经济板块之一,丰城、樟树、高安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区域优势和发展利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创新求变。从生态化角度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对产业集群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保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就在集群的经济运行中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两个基本模式,其关键之处在于构建产业链与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障、技术的支持、经济的倾斜和全社会的参与。
  • 摘要:本研究基于2003--2012年江西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江西认清自身低碳发展情况以及寻找低碳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强化财政配套,以培育新兴环保产业为主导,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转型,以及培育公众低碳生活的理念,并积极推行低碳经济示范区。
  • 摘要: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如何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情况和发展能力,从而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给予理论指导,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亦能为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对现阶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课题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做进一步拓展,使课题研究结论和方法对向后研究也具有借鉴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