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81456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资源开发与市场、林业调查规划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可持续性评价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世莹、苏喜友、丁小凡等。
可持续性评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81456篇
占比:99.97%
总计:481615篇
可持续性评价
-研究学者
- 崔世莹
- 苏喜友
- 丁小凡
- 于军琪
- 侯思雨
- 冯春花
- 刘柱光
- 刘炳胜
- 史文娇
- 吴普特
- 夏晴
- 孟伟庆
- 孟俊娜
- 安婷莉
- 宋之杰
- 宋亚洲
- 张伟
- 张俊婕
- 张斌
- 徐中民
- 方樟
- 李一平
- 李慧敏
- 李江
- 李洪远
- 李继森
- 李萌
- 杜诚程
- 林丹
- 汪伦焰
- 牛晓叶
- 王平亚
- 王怡
- 王晓燕
- 王海鸿
- 王然
- 王玉宝
- 蔡运龙
- 赵俊三
- 赵建世
- 赵旭
- 郝翠
- 陈岩
- 陈睿山
- 陈飞燕
- 韩宝平
- 韩昕雪琦
- 高学睿
- 高晗
- Akira Kawamura1
-
-
陈妍;
贺艳华;
吴秀
-
-
摘要:
本文基于乡村可持续性内涵,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民生活3个方面,构建乡村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以典型平湖农区洞庭湖区为例,对2010年和2018年的乡村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解释其空间格局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区乡村可持续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可持续性指数和农民可持续性指数提升明显;其乡村可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受城市化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地质灾害、农村机械化水平和第二、三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由“中部低-外围高”向“西南低-东部高”转变趋势。
-
-
王云才;
王若静;
贾一非
-
-
摘要:
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强调了健康的生态空间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与支柱,SDGs在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指导需要构建区域的本土化评价体系。在保障平原乡村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整体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SDGs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指导,结合当地平原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SDG6(水和环境卫生)、SDG13(应对气候变化)、SDG15(保护陆地生态)为指导主体,从水生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土地利用与生态污染可持续4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3个具体指标的本土化县域尺度平原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性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与熵值法客观赋值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赋权,对黑山县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进行整体及分维评价,最终提出黑山县国土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优化建议,为SDGs在生态环境目标层面的更小尺度如县域的指标本土化、生态空间可持续性的量化及可视化的研究提供思路。
-
-
崔君;
魏海英;
王晓军
-
-
摘要:
矿山可持续性评价可以表明矿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而矿山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近年来被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中国成为NbS行动的牵头国家之一,并推动NbS在多个领域的实践和发展。本文在阐述NbS理念和全球标准的基础上,以北岳恒山露天矿区为例基于NbS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基于NbS指标体系建立露天矿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专家打分确定指标得分,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北岳恒山露天矿区可持续性评价得分为1.24分,等级为V级,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极弱,研究区应在NbS指标体系的指导下,从各项准则和指标出发设计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表明,基于NbS的矿山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可行,NbS指标体系可对矿山生态修复方案设计提供指导,有利于矿山可持续发展。
-
-
刘斌;
刘任棋
-
-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加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的开发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及轨道交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地铁三号线白鹭洲站上盖物业(A地块)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等形式,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从市场环境、商业定位、运营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总体来看,该项目市场环境将持续向好,商业定位科学精准,运营模式采用得当,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进一步优化同类项目开发,建议高度重视运营期的考核管理、凸显项目整体商业形象,逐步优化物业经营权评选方式。
-
-
邵超峰;
高俊丽;
赵润;
陈思含;
陈珏
-
-
摘要:
建立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体系是科学识别旅游型城市发展问题、定量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和旅游竞争力指数评估实践,构建了由3大系统、14个支柱、37个独立指标和6个综合指标组成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指标线性加权判断方法,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障碍度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桂林市(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批准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为评价对象,对其2008—2019年连续12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8—2019年综合得分由26.26分提升至50.10分,其中社会治理系统得分提升34.79分,景观资源系统得分提升27.41分,经济动力系统得分提升6.14分,经济动力不足是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短板。(2)在14个支柱中经济开放度和科技创新支柱得分下降、亟需在后续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景观资源保护支柱得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其余11个支柱得分均有所提升,尤其是旅游安全与健康医疗支柱得分提升明显。(3)景观资源、经济动力及社会治理三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勉强失调型演变为2019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型,但经济动力与景观资源、社会治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新动能的培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4)从关联度上看,与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关联度最高的指标为道路密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旅游接待人次、空气质量达标率;从障碍度上看,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指标是地均星级饭店数量、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贸易自由度,上述指标在未来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
-
赵一丹;
陈红
-
-
摘要:
对2009—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生产消耗虚拟水量进行测算,量化分析伴随主粮贸易虚拟水的流动状况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评估主粮贸易对我国水资源压力的影响方向以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9—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和虚拟水消耗量呈上升趋势,同时虚拟水贸易规模也明显扩大,对我国水资源压力有缓解作用,其中大豆的虚拟水贸易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建议根据粮食作物单位质量含水量不同,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确定进出口规模和结构。
-
-
陈泽毅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汽车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汽车企业纷纷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以汽车行业的视角为切入点,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生命周期方面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简要说明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包括所选的汽车类型及评价方法的运用,并围绕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展开了讨论和总结。
-
-
-
姜秋香;
李鑫莹;
王子龙;
张雨;
曹璐
-
-
摘要:
水足迹是一种全面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真实占用的综合指标,将人类消费终端与水资源的利用密切联系.水足迹理论的研究为水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基础,愈发成为水资源科学管理领域的研究的热点.重点从水足迹的应用范围研究(全球、区域、流域以及产品层面)、水足迹驱动力分析及水足迹可持续性评价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水足迹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
贾小平;
石磊;
杨友麒
-
-
摘要:
生态化成为过程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多要素、跨介质、多过程和多目标协同的园区内在特征,其生态化过程有赖于过程系统工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在介绍过程工业园区生态化历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园区生态化趋势与研究需求;重点综述了在工业园区尺度上应用过程系统工程方法驱动其生态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别就可持续性分析评价、节能、节水、碳管理、物质集成、多重网络集成优化及园区信息化等展开系统化评述.提出工业园区生态化给过程系统工程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
陈志和;
位帅
- 《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水资源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区域,设置四种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采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区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系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发展模式下,水资源系统的有序度、协调度、公平度与可持续度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综合发展模式较优,因为政府的调控、技术的革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的提升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
-
杨方文;
刘思岐
- 《河北省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经营效率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适时调整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广泛应用于同行业内部不同企业间的相对有效性比较.本文在相对有效性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电力上市公司的DEA经营效率评价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单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效率问题,以此反映出电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并选择个别企业财务数据作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适用于电力企业经营效率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
ZHANG Junfeng;
张俊凤;
LIU Youzhao;
刘友兆
-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年会第十六分会场—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采用改进后的灰靶模型,从土地整治应具备资源经济的实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的力度、促进环境友好的程度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江苏省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基本处于可持续状态,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苏北地区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最高,其中徐州、淮安、连云港属于全省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价Ⅰ级区;苏中和苏南部分城市属于Ⅳ级区,其中泰州、镇江可持续性最低.为了实现江苏省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需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改善策略,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农民的意愿及满意程度,建立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收益反馈机制,以维持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
-
-
-
Zhang Hao;
张浩;
Xu Shensi;
许慎思;
Liu Kuo;
刘阔
- 《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源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人才、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环境等一系列要素都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新的影响.本文从区域创新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主体以及区域生态发展三方面,构建反映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
-
赵文哲;
钱贵霞
- 《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
| 2013年
-
摘要: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是促进原料奶质量提高,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具体以何种方式,发展多大规模的奶牛养殖才是最具可持续性的这一问题尚处于空白.本文首先对中国奶牛规模化养殖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MESMIS方法从生产率、稳定性、适应性、公平性、自控力五个属性分别选取指标,构建了适用于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指标评价体系,最后将该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应用于内蒙古地区18个奶牛养殖场,得出牧场的可持续性优于养殖小区;大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最高,小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居中,中等规模养殖的可持续性最差的结论.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政府应鼓励牧场模式的发展,促进养殖小区向牧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养殖小区奶户退出机制的建立;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大型牧场,同时对中小型牧场进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业,解决中规模养殖场发展过程中土地获取难得问题.
-
-
-
韩宝平;
宋亚洲
- 《第八届徐州科技论坛暨第二届淮海生态健康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2008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9.143 6)、枣庄(6.340 4)、淮北(6.185 2)、济宁(5.004 9);后4位的分别是阜阳(1.038 5)、周口(1.122 1)、宿迁(1.209 7)、开封(1.319 5),各成员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能源用地需求是导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主要根源.与此同时,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基本处在0.4~0.8 hm2范围之间,说明各成员存在相似的资源环境基础.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生态可持续程度普遍偏低,总体已经处在"中度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莱芜、枣庄、淮北、济宁、泰安、徐州、日照7市已进入"强不可持续"类城市,其生态承载力已不足以支持当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消耗其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赤字,这种发展模式对自身的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提升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应携手加强本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资源可持续供给(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优化生态足迹需求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乃治本之良策.
-
-
刘钊;
汪芳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生态城市现已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大量生态城的规划开发尝试通过绿色控制指标追求生态化效益,但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生态问题依旧未有效解决.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研究案例,采用2006、2009、2012、2015及2018年五期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图像解译后,使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分别采用土地利用面积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转变两项指标,对生态城土地利用的空间形式与功能价值两方面进行定量化评价,揭示生态城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空间特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响应规律,并从生态适宜性、生态可持续性与生态规划的目标性三方面对新城建设发展路径问题进行梳理,在设计生态理念的基础上,对后工业化的中国城镇发展提出动力机制、生态脉络、管理理念等城市规划关键领域的调整思路,为建设弹性的城市生态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