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虚拟水

虚拟水

虚拟水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52759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大会、第二届绿洲论坛等;虚拟水的相关文献由108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中民、王新华、吴普特等。

虚拟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4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2759 占比:99.80%

总计:253269篇

虚拟水—发文趋势图

虚拟水

-研究学者

  • 徐中民
  • 王新华
  • 吴普特
  • 孙才志
  • 韩宇平
  • 龙爱华
  • 尚海洋
  • 谢世友
  • 高学睿
  • 黄会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海霞; 尤飞; 罗其友; 唐华俊
    • 摘要: 受农业高质量发展、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我国农业资源供需平衡日益趋紧,因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国际农业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2035年和2050年的粮食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供给结构,分析了未来农业资源供需缺口以及虚拟水、虚拟耕地的可进口潜力与进口来源地,据此展望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目标。研究表明:我国虚拟耕地进口将在2048年前后达到峰值,需进口虚拟耕地近6.147×10^(7)hm^(2);虚拟水进口量在2045年前后达到峰值,虚拟水进口量为1.136×10^(8)m^(3)(以蓝水估算),约为2017年全国农业总用水量的30%;可增加的耕地进口潜力主要来自南美洲和非洲。
    • 赵一丹; 陈红
    • 摘要: 对2009—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生产消耗虚拟水量进行测算,量化分析伴随主粮贸易虚拟水的流动状况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评估主粮贸易对我国水资源压力的影响方向以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9—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和虚拟水消耗量呈上升趋势,同时虚拟水贸易规模也明显扩大,对我国水资源压力有缓解作用,其中大豆的虚拟水贸易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建议根据粮食作物单位质量含水量不同,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确定进出口规模和结构。
    • 赵勇; 黄可静; 高学睿; 安婷莉; 何国华; 姜珊
    • 摘要: 为分析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的可持续性,引入水足迹和虚拟水相关理论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粮食生产水足迹及粮食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了量化解析,并对未来粮食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2011—2016年,全流域粮食生产总水足迹和单位水足迹分别由460亿m^(3)和1.20 m^(3)/kg降为402 m^(3)和0.93 m^(3)/kg,均呈下降趋势;从粮食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特点来看,流域全口径粮食虚拟水从2011年的110.7亿m^(3)减小到2016年的50.3亿m^(3),呈输入态势;除稻谷之外的粮食虚拟水由82.6亿m^(3)增加到193.4亿m^(3),呈输出态势;在流域不同气候情景下,2035年粮食生产总水足迹为481.9亿~518.7亿m^(3),其中绿水足迹增幅达20%,而蓝水足迹增长不显著;未来流域内粮食输出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本地农业生产的用水矛盾,但粮食灌溉总用水量的增速可能放缓。
    • 张宁; 张澜
    • 摘要: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产业部门间水资源转移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区域部门间虚拟水贸易进行核算,结合我国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行业用水及其省际水资源空间转移等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缓解我国贸易经济发展中水资源压力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是完全耗水系数最高的产业,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仍需通过进口高耗水作物、优化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结构来缓解水资源压力;制造业作为虚拟水出口量最大的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在浙江省和江苏省较高;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虚拟水拉动系数最高的产业,上海地区应进一步增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虚拟水产出效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
    • 杨晨; 马育军; 谢婷
    • 摘要: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了广州市1999—2019年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及其贸易量变化,结果表明:(1)广州市粮食作物以稻谷和大豆为主,研究时段内二者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部粮食作物的81%和84%,粮食贸易长期处于逆差,进出口结构比较稳定但相对单一;(2)广州市早稻、晚稻、大豆的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496 mm、608 mm和293 mm,1999—2019年粮食作物生产消耗的虚拟水总量逐渐减少,占同期农业用水量的比例平均为59%并呈下降趋势;(3)广州市1999—2019年基于粮食贸易的虚拟水输入量累计达到6.8×10^(10)m^(3),主要来自北美洲和拉丁美洲,而虚拟水输出主要流向亚洲和非洲。
    • 王风初; 曹建军; 王宁; 焦雨萌; 李裕
    • 摘要: 基于我国1997~2018年投入产出表及水资源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三大产业虚拟水、能的消耗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虚拟水-虚拟能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虚拟水、能系统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此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虚拟水、能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最后,利用指数平滑模型,预测了我国2022~2032年虚拟水、能消耗总量.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三大产业虚拟水、能消耗量均呈上升趋势,但第一、二产业的虚拟水、能消耗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呈上升趋势,其中,GDP和第三产业完全用水(能耗)系数是影响我国虚拟水(能)消耗量的重要因素;(2)三大产业直接用水(能耗)系数、完全用水(能耗)系数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3)通过间接消耗大量水资源和能源,第二、三产业的用水和能耗乘数较高,是“隐形”的高耗水、高耗能产业;(4)虚拟水-虚拟能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但仅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5)未来10年,我国虚拟水、能及实体能消耗量仍呈上升趋势,但实体水消耗量呈下降趋势.为此,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消费结构,提升虚拟水-虚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以缓解我国水资源和能源危机.
    • 徐晋轩; 杨默远; 潘兴瑶; 朱永华; 欧阳友; 王赫
    • 摘要: 考虑用水效率提升对不同时期用水定额的影响,核算了1988—2019年北京市水足迹变化过程,利用信息熵方法对比分析了实体水和水足迹用水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实体水开发利用情势不断优化,呈现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快速下降、生活和生态用水量显著增加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以生活用水保障为主、生态用水需求提升为辅的用水格局;北京市水足迹不断上升,商品贸易带来的虚拟水净输入极大缓解了北京市用水压力,但提高了北京市对虚拟水净输入的依赖程度,2015—2019年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入在其水足迹中的占比都超过60%,水资源系统常年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实体水系统信息熵呈先增后减的态势,生活与生态用水已逐渐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用水类型,水足迹系统前期为熵增过程,随后趋于稳定,用水结构较为均衡。
    • 杨婷婷; 张雪妮; 高翔; 胡起源; 王琦涵; 伦飞; 陈晓琳
    • 摘要: 水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水土资源和粮食消费的空间不匹配,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省份间的粮食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压力,但其对水土资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CHINAGRO模型消费者效用最优的思想,以运费最低为优化目标,通过线性优化的方法,模拟研究了我国2016年省份间的粮食流通情况,并利用“虚拟水”和“虚拟土”的概念,估算了省份间粮食流通所隐含的水土资源流通情况,并探讨了其对我国水土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消费的需求,但仍有近1/2省份存在粮食缺口。2)我国粮食流通量占粮食生产量的11%左右,且呈现出明显的“北粮南运”的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地区是粮食净流出地区,而华南地区则是粮食净流入地区。3)省份间的粮食流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推进草地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增粮和节粮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适宜地区耕地撂荒问题,将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
    • 王璐
    • 摘要: 针对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森林虚拟水水资源核算方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林产品为水密集型产品,林产品贸易中存在大量的虚拟水贸易,通过改善该区域林产品出口结构,增加林产品虚拟水贸易净进口,对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意义重大,同时可为行业内水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呼振颖
    • 摘要: 以辽宁本溪为例,为了解和掌握河流生态健康状况,不仅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管理方案,项目以本溪市森林资源丰富、耕地面积比重较少,重工业污染物排放较多等水生态密切相关的特点为切入点,基于虚拟水理论分析计算各产业的虚拟水量,并以虚拟水核算成果作为水资源利用量,该理论拓展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水资源资产核算等基础工作的领域和内容;基于虚拟水理论展开的水生态健康评价则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应整个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利用及消耗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