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07-07-22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生态经济学报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十一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耕地数量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的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区域耕地数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程度大小,并可依据其变化规律探求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
  • 摘要:利用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生态系统碳平衡方程,反演了表征土壤有机碳释放潜力的土壤异养呼吸系数的空问分布,估算了由温度敏感性系数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土壤异养呼吸系数的估算误差,进而将土壤属性空间差异的影响纳入到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中,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0年来(1981-2000)土壤异养呼吸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异养呼吸系数的关系密切,它们的相关系数达到0.84。土壤异养呼吸系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东南地区比较高,西北地区比较低,东北和云南西南部最高;在中国东部南北向剖面上,从南向北温度降低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增大了北方土壤异养呼吸系数;在中国北部东西向剖面上,从东向西降水的减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土壤异养呼吸系数。土壤有机碳释放的绝对变率表明,尽管气候波动是引起土壤碳释放波动的外在驱动因子,但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波动的幅度亦有明显影响。近20年来,中国土壤有机碳释放总体上有增强的趋势,但各地区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华南、华东、东北具有非常明显的增强趋势,华北和西南稍有增强,而西北地区没有增强趋势。主导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地区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的波动,而华北和西北地区的主导因子是降水的波动。
  • 摘要:围绕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一根本目标,找准耕地的质量因素是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关键点。在分析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很好地继承并运用了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各因素水平,找出每一种因素与耕地产量水平的对应关系,剔除因素的交互影响后建立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与粮食产量间的对应关系序列,通过求算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指标在环境改善时的产量提升空间,从定量的角度来评定单一的土地属性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用自然质量分与修正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质量分与产量的关系曲线,来定量评定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指标任意组合后粮食产量的变化水平;以河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
  • 摘要:首先从数字高程模型出发,将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划分为以下4种地貌形态特征:河西走廊平原、山地、山前冲积洪积扇和山间盆地。然后借助Esri ArcGIS软件对这四种地貌形态特征的等高线进行点盒子数法计算曲线分维值。通过对不同地貌单元分维值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当地貌特征发生变化时,分维值也发生变化;并且地貌形态起伏越大,分维值越高,反之亦然。最后对从不同比例尺(1:25万和1:5万)得到的不同地貌形态的两组分维值进行t-检验,不仅验证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所得到的分维值的可信度,同时获得了该地区的无标度区间。
  •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临沂城市化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研究了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并提出了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四项措施。
  • 摘要:水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水资源的专项核算。本文就是在总结国内外水核算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最新的核算体系--水资源的集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同时简要总结水账户的一般应用。最后提出水核算是手段,必须为水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 摘要:解放以来,我国对造林绿化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投入大幅度增加,造林绿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现有全国人工林面积累计多达5 000×104hm2,居世界首位。rn 但是由于森林经营工作滞后,人工林、次生林过纯、过密、过疏,林分结构不合理,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林地生产力低下。全国林分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5.6m3,其中人工林3.1 m3,与林业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抚育是当前造林经营工作的突出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纠正在营林工作中的八个误导,采取五项措施,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是当务之急。
  • 摘要:文章认为中国大陆农地流转经历了行政型调整土地、过渡阶段之后,业已进人了市场流转的阶段,农户对于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不断增强。为此,在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南京、泰州等地典型村庄进行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分析模型并进行运行发现:耕地资源禀赋、农地经营收益、家庭非农收入比例、恩格尔系数等农户家庭资源配置及生活水平情况,以及其土地污染情况、居住地距离等级公路距离等,都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如上海、南京及泰州,因为农户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因素的差异性,即便是同样的因素,其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农地流转率越高,越有更多的耕地转化为非耕地,乃至非农业生产用地,从而造成了耕地乃至基本农田的减少,而且同样的农地流转率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典型村庄调研分析结果来看,上海高于南京,南京高于泰州,这与上海市农地流转后用于非种植业用途、非耕地用途乃至非农业用途的机率高存在密切关系,最后文章从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农业用地补偿机制、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在概述了当前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利用黄土高原区11个气象站点1992到2000年共9年的日照时数和总辐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按月求出了黄土高原区气候学计算公式中的系数;然后根据研究区内73个站点的日照时数数据计算出这73个站点的总辐射月总量数据,通过内插得到整个区域各月的总辐射月总量值;结果发现黄土高原区太阳总辐射有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以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太阳能利用和其它缺少太阳辐射数据的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计算提供参考。
  •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利用边际效用的大小。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相互作用的大小和强度,并对江苏省1993年-2005年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差以0.17%的平均速度递增;苏南明显大于苏中、苏北,并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针对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快苏南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省域范围内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建议。
  • 摘要:基于土地资源供应状况及短缺程度、城镇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关系,分析了在土地资源约束下河池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树立起珍惜土地资源的观念,积极、稳妥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对策。
  • 摘要:本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解析着手,参考该方向前人已有的研究,选用较通用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利用1997-2004我国各省区的土地使用情况变更数据,评价了各省区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了纵向发展趋势和横向差异特征。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分省区的城镇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的引导措施。
  • 摘要: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对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功运用虚拟土地战略的关键,借鉴虚拟水的有关研究,在论述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将社会适应性能力引入到耕地资源稀缺评价中。建立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对200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耕地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缓解耕地资源紧缺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广西14个地级市已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 摘要: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强度不断加强,人地关系日益紧张,迫切需要将系统工程的方法引入土地系统研究,即土地系统工程,从整体性、系统性的高度对土地系统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土地系统综合效益最优化。文章提出了土地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论述了土地系统工程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体系。土地系统工程为现代土地规划、开发、利用、整治、管理、保护和评价提供决策依据,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广大牧区发展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升畜牧业竞争力、增加牧民收入、培养新型牧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牧区牧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牧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模型,并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牧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受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展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未来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以人为本,构建“人财物时空信”六要素和谐发展的大环境,因地制宜,使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均衡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旅游大国的目标。
  • 摘要:本文对快速城市化下的一类特殊社区-“转型社区”进行研究,探讨其社区转型的合理模式。研究首先从“转型”出发,引出“转型社区”概念。分析此类社区由“内生”向“外生”转型的变化,指出其“积累体制”的改变。之后,对社区转型路径进行分析,从“机械团体”与“有机团体”、“行政化”与“自治化”,“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等三个纬度探讨转型的目标、途径及其社会效能。最后,指出社区转型的路径在于转变观念,推行渐进、多元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现社区转型。
  • 摘要:本文辨明了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差异,从分析传统经济学生产函数入手,指出其忽略自然资源的严重缺陷,并辨明了自然资本在其中的作用。rn 生态经济学提出对关键资源性质的区分,并进一步指出熵流和价值流的区别,同时强调在控制吞吐量的基础上提高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人类的福利。由此导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相对生态系统的规模问题、财富或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配置效率问题,其优先性也依次递减。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控制吞吐量;重新定义效率,并通过改善设计、分配、耐用性、增长和收获来提高效率。
  • 摘要:海岛生态系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岛外的信息交流比较少,甚至是没有,一旦对海岛造成损害是很难恢复的。因此,对海岛进行风险评价是海岛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海岛风险评价通常有两个方面,海岛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和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本文应用遥感手段分析了海岛景观格局与海岛开发利用风险程度的关系,定义了海岛开发利用威胁指数和强度指数,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选取庙岛群岛中的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北长山岛和南长山岛为研究区域,以5 m分辨率的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文提出模型的优势在于只需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即可,而不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实地踏勘资料。
  • 摘要:社会资本是促使人们参加集体活动的规范、网络和社会制度。参考国际上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构造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社会资本指数,对黑河流域各地区微观水平的社会资本作了相对评价。黑河流域社会资本整体水平不高,只有7%乡镇的社会资本指数在80以上的;32%的乡镇在50-80之间;却有61%的乡镇在50以下。整体上黑河流域社会资本水平上游高于中下游;认知型社会资本高于结构型社会资本;城市社会资本水平高于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社会资本水平高于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水资源社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 摘要:如何定量判断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相关学科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Ulanowicz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用上升性这个宏观指标对增长与发展进行定量描述。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升性理论及其在生态学中的一些应用,并以甘肃省为例讨论了上升性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1987-1995年8年间甘肃省系统总吞吐量(T)增加了近3倍,上升性(A)增加了近2倍,但是平均相互信息却从0.460比特降到了0.336比特,这表明在这8年间甘肃省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在1995-2002年7年间,甘肃省系统总吞吐量(T)仍不断增加,但增加率从51.73%降到了35.92%,上升性(A)增加了2倍多,平均相互信息从0.336比特增加到了0.499比特,这表明在这7年间甘肃省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根据Ulanowicz对系统进化阶段的划分,甘肃省在1987-2002年处于增长阶段即处于进化的初级阶段。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要实现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并加强资源在部门之间的流通性及分配的公平性。
  •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但各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本文选用全国百强县、广东省第一强县增城市进行典型分析,总结和归纳灰色关联分析的量化结果,找出发展成功的典型县(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以期为落后县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发展决策。
  • 摘要:本文以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用计算城市经济增长指数的方法,从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4年)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倒“U”字型特征。从空间来看,东部沿海与东北、中部、西部这三个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直存在,且从第二阶段之后绝对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度的差异从第三阶段开始有缩小的趋势。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地区城市经济增长影响重大。
  •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提出的。泉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环境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高,鸟类资源丰富,文化历史资源深厚,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但由于湿地退化严重、现有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以及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落后,制约了泉州湾的旅游业发展。为了促进泉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需要从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适应区域特征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挖掘和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提高生态旅游服务素质、建立社区-政府互动开发和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出发,达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滨海旅游是21世纪的旅游热点之一。北海市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开发,其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银滩、山口红树林、涠洲岛等品质比较高的景点。但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如何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北海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该市滨海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保护的设想: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导滨海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开发层次,实现多元立体化发展;对现有旅游资源的进行地域整合,挖掘旅游亮点;拓宽旅游产品渠道,发展服务业,特别是购物业;加大资金的投入,培养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以期为北海市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在统计和分析全国和山东省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院校的基础上,依据实际调查结果,探讨了山东省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从提升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证了山东省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 摘要:R树是一种广为采用的空间数据库访问方法,它是基于空间对象的最小包围矩形构成的一种动态索引结构。对现有的R树类型的回顾,显示了他们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属性,区别主要在于在构建树时采用的优化策略不同。现有的R树算法比较适合于那些它们的最小包围矩形在空间上是相互隔离或者相互叠置的空间对象。然而,在现实中还经常存在另一类现象,即一个对象的最小包围矩形包含另一个对象的最小包围矩形。针对这种情况创建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并对插入、搜索和更新算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对算法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
  • 摘要:认知地图是环境意象构成要素、要素间的距离和方向信息最为完全的表现形式,综合反映了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和城市对居民的影响,是行为地理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论文基于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视角,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的手绘地图研究、认知地图扭曲研究、地名认知/距离认知/城市空问结构认知、认知地图居民属性研究,提出了国内努力的方向。
  • 摘要:手持GPS因其携带方便,价格合适,深受用户喜爱,随着手持GPS导航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野外工作定位难,可利用地图少等现实情况,提出利用手持式GPS作为测量工具,快速制作野外地图,提高野外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后作者验证了该方法所制作地图的实用性,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和山区是十分有效,并在野外实习导航和绘制野外测绘控制点分布图上获得成功。
  • 摘要:土地利用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某个研究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可能在其他尺度上并不发生作用。本文运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分析福建省罗源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尺度效应。综合考虑9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和20个候选影响因子,其中土地利用数据来自2000年1:1万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地形数据来自1:5万DEM,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如人口分布来自以乡镇为统计单元的统计年鉴,因此必须根据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空间化处理。采用的基本研究单元为100 m×100m,在此基础上生成200 m×200 m,300 m×300 m~2000 m×2 000 m多个空间尺度序列数据图层。通过分别构建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驱动模型,探讨了福建省罗源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规模效应。研究表明不仅模型的解释能力会随研究尺度发生变化,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也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尺度依赖性规律。罗源县主要地类受坡度、海拔高程等地形条件的严格限制,而地形因素是不容易随时间发生改变的,因此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适合多种用地类型因而将是用地矛盾的焦点。
  • 摘要: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Tony Allan1993年提出的虚拟水概念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系统介绍了虚拟水研究的基本概念及量化方法,并探讨了实施虚拟水战略的研究思路和拟研究的重点问题。作者强调了在虚拟水战略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性,主张应加强从社会政治经济角度开展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高层次研究。
  • 摘要:137Cs示踪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可靠且投资小等特点于上个世纪60年代率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研究。利用137Cs作为示踪源在榆中盆地开展了研究工作,得出榆中盆地的137Cs背景值为1503 Bq/m2。在对不同坡度下摞荒地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计算后发现:榆中盆地坡耕摞荒地的土壤侵蚀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坡度是影响其侵蚀强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摞荒地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并且最终认为榆中盆地坡耕摞荒地的临界坡度在30°左右。
  • 摘要:本文在建立近一百年来额济纳旗胡杨年轮年表的基础上,将标准年表(STD)的树轮指数与黑河正义峡水文站年径流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指数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5。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黑河下游(正义峡)近100a来的年径流量,并用逐一剔除检验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参数表明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较为相近,残差缩减值RE和平均有效系数CE为0.346,乘积平均值t为3.185,符号检验超过95%的置信度,重建方程稳定可信。根据转换函数重建的近100年来年径流量中,最大年径流量为642.85 m3/s,最小为222.86 m3/s。Morlet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周期分析表明,年径流量存在3.3年的显著周期变化。
  • 摘要: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FA)以重量形式测度经济系统的代谢规模--吞吐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压力的直观信息,也是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效衡量。建立包括MFA在内的实物账户,成为研究区域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基础。介绍了MFA的理论背景以及区域物质流账户的基本框架及其衍生的指标体系,参照欧盟统计局《物质流指导手册》,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初步构建了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物质流账户。结果表明,张掖市物质需求总量(TMR)中生态包袱比例高达86.5%,其中最大的是煤炭及矿物和建材开采所产生的生态包袱,占TMR的65.2%,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扰动破坏影响十分显著,资源开发粗放,利用效率低下。张掖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张掖市经济系统物质资源的需求结构中相对较高的基础原材料投入,缓解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 摘要: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社会化管理的主要实施载体已在国内外众多流域中得以普遍开展。结合国内研究对用水户协会绩效的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相对缺乏的现状,选择水矛盾突出的黑河中游张掖市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手段来综合评价用水户协会的运转绩效、构建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问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发现除试点、示范协会以外,张掖市主要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转绩效普遍是不显著的;政府机构对用水户协会的资金、物质支撑具有显著提高协会绩效的作用;用水户协会可以通过保障弱势用水户的用水权益、吸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用水户参与到管理中来提高其运转绩效。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用水户的经济状况差异对水费、水价变化敏感的假设并不成立;农村传统的“人多力量大”宗族观念对协会的运转绩效仍有负面影响但作用不大的结论。
  • 摘要: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科学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关系着西北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问题。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介绍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贸易之后,计算了民勤县2005年虚拟水消费量和实际产量中的虚拟水量分别为1.93×108m3、9.52×108m3,分别为实体水的0.28倍和1.22倍·基于水-粮食-贸易确定五种不同情景。并结合民勤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民勤县实施假想的虚拟水战略的可行性和收益情况,结果表明采用虚拟水战略可以在保证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了对贫水地区水资源供给量,促进了贫水地区经济增长,提升了贫水地区的社会调节能力。
  •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固定大气碳素能力的研究正在全球兴起。与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固定大气碳有其特殊性。森林生长吸收大量的CO2,并具有长期保存能力。rn R.Lal对全球森林土壤从苔原、泰加林、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湿地等不同样带的森林土壤做了研究;Peter B.Woodbury等对全美从1990-2010年森林CO2吸收量进行了测算和预测;Brent Sohngen等对美国中南部森林类型的转变森林固碳以及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K.D.Montagu等(2005)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选取了七个对照点,用相对生长势模型,对区域尺度的森林固定的大气碳量进行了估计。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森林植物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中国主要树种含碳率的实验室测试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森林固碳能力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 摘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居民的传统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构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显得日益迫切。本文在介绍生态补偿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等,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及补偿方式等。
  • 摘要: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增加了大气中气溶胶的含量并导致了地表总辐射的降低(全球变暗)。确定全球变暗的人文影响因素并评价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人类活动对辐射变化的影响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2000年6月~2003年12月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API)日监测数据与地表辐射日观测数据,并结合总云量、降水量等气象日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与地表总辐射的关系,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表总辐射减少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观测站点的总辐射随着API的增大而减小;其空间特征表现为:华中、西北和华北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大,而华南、西南地区所受影响较小;其时间特征表现为:秋冬季影响较大,而春夏季影响相对较小,总的来说,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使我国地面总辐射减少了18.2±10.2 W/m2。
  • 摘要:水价是水资源管理手段中的基本工具,为了保证水价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水价制定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灌溉用水水价的承受力必须被考虑。本文认为,农户对水价的承受力有两个层次:经济承受力(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支付意愿,WTP),而心理承受力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评价农户对农业灌溉水价的承受力。rn 以往的研究只注重分析农户的经济承受力,没有考虑农户的心理承受力,本文以张掖市为例,利用条件估值法(CVM)分析农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支付意愿(WTP),从而评价农户对农业灌溉用水水价的承受力。结果表明,张掖市农户对农业用水的承受力为68.5元/年·亩,对照2006年的实际水价,说明目前的水价已经达到农户承受力的最高点。由于农户对水价的承受力低,农业水价的制定应优先考虑农户对水价的承受力,不能一味强调供水成本的全部回收。要提高农户对农业用水水价的承受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收入。同时,由于工业用水的效益远高于农业用水的效益,政府在当前对农业用水供水单位进行扶助,以及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对农业用水的交叉补贴非常有必要。
  • 摘要: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土地利用和实现规划目标是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个亮点。论文从实施保障体系、编制指导思想、规划本质认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现状,总结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对策和措施。
  • 摘要:利用Sciubba广义(火用)核算(EEA)的方法研究了2005年甘肃省工业部门的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情况。除了转化过程中的热力学(火用)和化学(火用)外,给资本和劳动力赋予了一个广义(火用)值,将整个行业内部以及省内其它行业之间资源和产品之间的交换以能和(火用)的形式来量化,资源的开采和废弃物在环境中的沉积也包括在分析中。开采部门,(火用)和广义(火用)的转化效率都是95%,而在能源转化部门,(火用)效率28.6%,广义(火用)效率为55.3%,整个制造业部门,(火用)效率为31.6%,广义(火用)效率为45.7%。
  • 摘要:西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在调查评价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实现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摘要:本文从区域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区域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与功能,提出了区域和谐发展是区域系统不断协调、组织与完善的过程,就和谐发展系统的结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等基本理论作了初步探讨,构建了河南和谐发展系统,指出了四个子系统的反馈机制,建立了推进河南省区域和谐发展系统与功能协词的行动框架。
  • 摘要:环境与发展是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目标。本文以生态足迹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根据2005年对黑河流域进行的居民家庭生活消费调查问卷,应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公式分析所调查的10个县(区、旗)人均资源消费不均等情况,10个县(区、旗)城乡人均资源消费差异状况和生态足迹各成分对总尼基系数的贡献率大小及环境影响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居民环境影响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GB=0.1401),城乡之间的差异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为71.06%,远大于城市或农村内部差异(GA=0.0188)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9.5%);在总基尼系数构成中,可更新资源消费的比重最高(0.102),能源消费次之(0.0629),建筑用地消费最小(0.0323)。进一步比较各消费来源在农户人均消费中的比重及其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发现可更新资源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的57.77%,其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达到51.72%;能源足迹消费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超过其占人均消费的比重(23.54%)为31.92%;建筑用地消费对基尼系数的贡献最小为16.38%。从卡方检验可知,生活质量与人均生态足迹呈正相关,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呈负相关。
  • 摘要:个体的福利反映了其需求或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一个地区居民的福利可以反映该地满足其居民需求能力的大小。主观幸福剥离了“目标”和“手段”直接地衡量人们的福利,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测度,一个地区的福利状况可以通过其居民的平均幸福程度(国民幸福总数)来反映,国民幸福总数与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结合,可以得到反映该地居民能幸福地生活多久的指标:幸福生活预期,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地区满足居民需求的能力,综合反映出地区的发展现状。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在面对面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幸福生活预期评价了黑河流域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总体上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在区域内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县(区)尺度上,发展状况较好的为嘉峪关市、金塔县等;在乡(镇)尺度上,发展状态较好的是肃州区的大庄子、肃南的明花等乡。rn 本文的工作表明,采用主观幸福及其衍生的指标国民幸福总数和幸福生活预期评价发展状况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对建设以幸福为导向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弱点。文章以《2006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了“十一五”初期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全国和四大区域的区域协调发展系数。
  • 摘要:根据云南省1985-2003年历年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对人均GDP与能源消耗(煤炭消耗量、石油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电力消耗量)做相关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类似于EKC的倒U型曲线。人均GDP与煤炭消耗量曲线和人均GDP与石油消耗量曲线近似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处于继续上升趋势,且尚未达到转折点,随着经济的增长,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将呈上升趋势;人均GDP与天然气消耗量曲线已越过转折点,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半段,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曲线走势良好;人均GDP与电力消耗量曲线已接近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曲线走势在向良性方向发展。从总体而言,云南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作支撑,尤其以煤炭消耗和石油消耗为能耗的主要增长点,经济发展对煤炭和石油过于依赖,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
  • 摘要: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特征,并从旅游构成角度研究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空间分异状况,从空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从时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三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并就江苏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
  • 摘要:比较成本原理是依照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来实行国际区域分工的理论,它的本质是“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在加快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中,利用比较成本原理,选准西北地区比较优势或创造比较优势来制定开发西北地区旅游业的策略。发挥西北地区特种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同时依据其不利的交通区位禀赋条件,动态地创造比较优势而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及促进旅游的信息化,注重旅游营销、宣传,促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 摘要:广西大化县是著名的电都,拥有大化、岩滩两座大型国家水电站,两座水电站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旅游、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献出家园的库区移民生活相对贫困,存在着如补偿水平低、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不足、库区生态环境恶劣、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而且,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高度出发、从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库区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摘要: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局部地区的环境和国民经济总体环境。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风险的大小和投资效益的高低,因此改善投资环境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区域评价单元属性表的建立,确定模糊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对南安市的区域投资环境质量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GIS软件对评价结果实现可视化,并对投资环境的改善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