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4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148423篇;相关期刊594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观察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5国际货币论坛、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暨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14联合学术年会等;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702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光耀、韩东、杨翠红等。

投入产出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4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48423 占比:99.28%

总计:149501篇

投入产出模型—发文趋势图

投入产出模型

-研究学者

  • 邓光耀
  • 韩东
  • 杨翠红
  • 段玉婉
  • 陈锡康
  • 张伟
  • 王秋红
  • 胡剑波
  • 冯磊东
  • 刘起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平; 吴素研; 刘利永
    • 摘要: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以数字产品制造和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基于2017年和2018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后向关联关系,定量探讨数字经济对国内经济的作用与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国内大部分经济部门都存在前、后向关联关系;数字产品制造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大,数字技术应用的供给推动作用较大;数字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不高,尚未建立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数字产品制造与第二产业关联度高,数字技术应用与第三产业关联度高,数字经济的两个部门与第一产业关联度低,建议提高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数字经济与自身关联关系密切,应注意避免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发展模式。
    • 贺新家; 潘磊
    • 摘要: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相关经济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个层面及产业结构角度实证考察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演进及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以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分界点,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动力由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积累转向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动力由体育制造业转向体育服务业;(2)支撑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一直是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出口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农村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3)中国体育产业集约型发展模式已显现,但还不稳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还存在较大优化空间;(4)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供给动力将继续依赖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求动力依赖城镇居民引领的大众体育消费,产业结构动力依赖体育服务业。据此,从政策调整、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与应用、扩大体育投资、提高体育消费等方面提出建议。
    • 杨晓娟; 李兴绪
    • 摘要: 数字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数字贸易时代的来临,新的贸易形式给传统的贸易统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国际组织、各国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正在探索测度数字贸易的方法。文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首先明确了数字贸易的概念内涵,分析了数字贸易进出口流的形式;然后依托我国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分类,利用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了中国数字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编制了数字贸易国际投入产出表;最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数字贸易增加值指标的分解和测度思路。
    • 邓光耀
    • 摘要: 文章基于加权前向能耗关联系数和后向能耗关联系数,研究了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关键行业的识别。结果发现:食品和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的关键行业。由于对关键行业来说,不但生产一单位该行业最终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较大,而且该行业形成一单位增加值引起关联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也较大。
    • 尹娟; 郭进; 顾娟
    • 摘要: 鉴于指标体系方法在评价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过程中面临的指标筛选困难、数据缺失较多、权重的确定易受主观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智慧化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投入角度,即从机械设备、电器和光学设备、运输设备、信息化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一套测算智慧农业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并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 顾明
    • 摘要: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聚焦渝东南地区农业及相关产业,通过构建渝东南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渝东南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农村一、二产业融合较好,但二者与农村三产业融合度仍有待提升,且产业融合链条延伸尚存不足;农村一二三产业中,农村二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密切关联的行业主要涉及要素保障行业、基础资料和服务提供行业及批发零售行业。提出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1)做精农村一产业,夯实产业链基础;(2)做强农村二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3)做优农村三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和强化各要素保障。
    • 冯鑫
    • 摘要: 随着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不断完善,中国高铁正在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此前大多数的相关文献都是将高铁视为交通运输方式或者交通影响因素进行产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没有将高铁当作一个系统进行产业或经济分析。而本文将高铁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产业关联度与波及效应进行研究。对201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基于调整后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系数的计算,从高铁产业整体的角度定性、定量探讨我国高铁产业关联度及波及效应。
    • 牟晓霞; 黄坚
    • 摘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新问题,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三区一基地"建设迅速开展的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高效能发展的关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擎。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三地关联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同提升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重塑京津冀现代产业格局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产业关联发展现状,并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京津冀地区流通业关联度、产业影响力系数,最终评价三地流通业总体关联情况。得出结论:京津冀地区流通业关联发展水平较高,北京和天津间的流通业关联水平最高,其次为北京与环京地区河北省城市。
    • 童霞; 高申荣
    • 摘要: 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1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数据,从总体和分部门两个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从规模、结构、技术三个方面进一步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出口贸易额较大和能源消耗量较高往往会导致一个部门较大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该效应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不同部门的特性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部门技术创新或成为江苏省碳减排的一个新方向。鉴于此,本文认为江苏省在促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方面政府首先应当做到在宏观层面上调整及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广并鼓励采用新能源,走低碳、清洁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 田金方; 李慧萍; 张伟; 薛瑞
    • 摘要: 厘清数字经济产业驱动传统产业发展的“红利”效用,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研究议题。基于国家统计局2021年6月发布的数字经济产业分类标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利用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样本数据,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测度数字经济产业在连接、平衡和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关联效应来看,数字经济产业的内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数字经济产业是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产业前向关联大于后向关联,对下游产业的支撑大于对上游产业的拉动,属于要素驱动型产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数字经济产业最为密切,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从宏观经济效应来看,数字经济产业的产出效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释放,但与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一旦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数字经济红利向外辐射,将为国民经济带来更强的收入和就业拉动效应。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数字化赋权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数字化”赋能成本;立足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打造数据要素驱动的“数智经济”;发挥数字技术特征优势,充分释放数字经济产业的乘数效应等建议,能够为有关部门从实际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策略提供理论思考,进而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