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390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the CTBUH 9th World Congress(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十届年会 等;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剑波、戴育琴、冯中朝等。
隐含碳排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3900篇
占比:99.94%
总计:123975篇
隐含碳排放
-研究学者
- 胡剑波
- 戴育琴
- 冯中朝
- 刘昌新
- 史丹
- 姚伟伟
- 孙翊
- 李佳硕
- 李天欢
- 李谷成
- 杜丽娟
- 林修冰
- 桂姗姗
- 汪雯慧
- 谷岱南
- 赵慧卿
- 赵聪
- 赵荣钦
- 郝枫
- 郭艺
- 钟章奇
- 闫学升
- 韩宇平
- 马翠萍
- 魏文栋
- 黄会平
- 黄蕊
- CHEN Xuan
- Cong Jianhui
- Derek Beaman
- Donald Davies
- Fang Kai
- Liu Qingyan
- Ola Jonhansson
- Philip Oldfield
- Ron Klemencic
- XU Bo
- YOU Hua
- 丁家云
- 丁玉梅
- 丛建辉2
- 丛晓男
- 付加锋
- 代涛
- 任亚运
- 何均琳
- 何琬文
- 佘群芝
- 兰天
- 冯祥玉
-
-
胡剑波;
王楷文;
张智勇
-
-
摘要:
近年来,贸易与碳排放问题成为环境经济和国际贸易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选取2005~2020年发表的贸易与碳排放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1250篇,通过CiteSpace5.7制作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知识图谱,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词频及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时区图谱分析,深入研究我国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动态变化与热点前沿。研究发现:一、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二、学者们对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正在逐步加强,贸易与碳排放相关文献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三、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高校的经济管理或商学院,主要以个体研究为主,团队合作研究较少;四、基于CiteSpace关键词分析下的气候变化、CO 2排放、低碳经济在近些年呈现高度突现趋势,预计在“双碳”目标下会成为后续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
-
-
宁亚东;
李波
-
-
摘要:
区域间的隐含碳排放流动与碳排放的转移密切相关,甚至可能造成碳泄漏,影响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利用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价值链视角揭示了区域隐含碳排放流动的路径、方向及来源。研究发现,在研究期间,各区域流出隐含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地域上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区域流出隐含碳排放的部门贡献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京津及沿海地区集中于服务业和轻工业,中西部地区贡献最大的是资源行业。该结果对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
-
童霞;
高申荣
-
-
摘要:
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1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数据,从总体和分部门两个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从规模、结构、技术三个方面进一步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出口贸易额较大和能源消耗量较高往往会导致一个部门较大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该效应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不同部门的特性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部门技术创新或成为江苏省碳减排的一个新方向。鉴于此,本文认为江苏省在促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方面政府首先应当做到在宏观层面上调整及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广并鼓励采用新能源,走低碳、清洁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
-
沈一诺;
张晖
-
-
摘要:
基于2017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计算改进的产业影响力系数、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和隐含碳排放,探究“双碳”背景下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应当优先升级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低产业影响力—高碳排放影响力—高隐含碳排放”产业,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升级;②对于机械、金属、设备制造业等“低产业影响力—高碳排放影响力—低隐含碳排放”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来降低其碳排放影响力;③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产业影响力—低碳排放影响力—低隐含碳排放”产业,是“双碳”背景下需要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
-
-
赵祺;
郑中团
-
-
摘要:
长三角地区在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较大。文章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长三角各区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基于跨期SDA结构分解方法将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能耗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通过构建SVR(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对2021—2025年长三角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各省市隐含碳排放整体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排放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浙江省,最少的是上海市;隐含碳排放量的能源结构和能耗强度的负效应大于需求规模的正效应;同时利用SVR模型预测得出未来长三角区域碳排放形势为2021—2023年呈上升趋势,2024—2025年呈平缓下降趋势。
-
-
张天骄;
许钤川;
温璐歌
-
-
摘要: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
-
戴鋆;
李晖
-
-
摘要:
利用WIOD数据库,在增加值分解的核算框架下测算2000-2014年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量化分析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中美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远高于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且两国间相互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对两国间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都存在非线性影响,随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变化,两模型呈现三门槛特征.中国应努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逐步扩大服务业出口贸易比重,推进低碳贸易发展.
-
-
解希玮;
李芳芳;
程宝栋
-
-
摘要:
依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数据库内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原木及木材制品"和"纸及纸制品"两个行业的的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及隐含碳排放核算法,考察中俄林产品贸易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责任归属情况.结果 表明:1995-2015年,中俄双边林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但两国贸易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由俄罗斯出口产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远高于中国,且在增加值核算框架下,两国相对传统核算方式被高估的碳排放比例也逐年上升.因此,为了推动林产品贸易领域的碳减排进程,在保护国内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应积极推动全球碳排放责任的重新认定、利用比较优势调整林产品出口结构,并以创新驱动引导整体产业在新常态时期的转型升级.
-
-
尹伟华
-
-
摘要:
"30·60"碳排放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利用GTAP-E模型,设置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征收碳税、发达经济体对自身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以及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居民福利和碳排放影响,据此探讨中国主动采取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容易造成"双损"局面,不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政策;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造成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不能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会使全球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政策.
-
-
戴育琴;
李谷成
-
-
摘要:
文章首先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2001—2017年我国28个省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计算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基于人均省份到达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所需时间和预计年份各不一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出现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的时间普遍较早,大部分出现在2025年前后;其次是中部地区的省份,拐点出现在2030年左右;西部地区的省份拐点出现最晚。这意味着各省份应根据各自农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确定农业低碳贸易政策。
-
-
郑珍远;
李小敏
-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投入产出法构建隐含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方法:根据WIOD数据库提供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我国1995~2011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出口贸易差额隐含碳排放量三个维度以总量与分行业两个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EEE)排放量大于进口贸易隐含碳(EEI)排放量,是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同时,不同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量差别很大.研究创新:将中间投入部分区分为国内投入与进口投入两方面,有效克服传统文献测算模型方法上的不足.研究价值:可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部门减排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
-
金继红;
居乂羲
-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宏观目标,《巴黎协定》无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但资金、技术、减排力度、责任分配方案问题仍然尚未达成一致.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但这样的高排放水平与承担着大量碳泄漏密切相关.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日本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耗系数,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尤其是区分加工贸易所导致的再出口隐含碳,对经典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补充,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同时用各行业的中间投入总和除以其净产出,得到各行业作为生产者应该承担的比例,探讨隐含碳排放责任的分配.结果得出2002-2011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的占比有所增加,日本通过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部门的产品用于本国中间投入,形成了碳排放转移,此部分的排放责任也应由日本进口中间投入的消费者共同承担.最后基于双边贸易隐含碳的测算结果以及责任分配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XU Bo;
徐波;
CHEN Xuan;
陈璇;
YOU Hua;
尤华
- 《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定量研究了2007-2012年中国外贸隐含碳排放量,并对此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2年中国外贸净出口隐含碳增长了23.8%,2012年达到10.4亿t,净出口隐含碳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3.5%~58.8%.从国际视角出发,美国、日本、德国应分摊中国的减排份额的11.7%、4.6%和2.4%,5个国家约占比22.3%.从国内视角出发,通信设备、化学工业等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较高.
-
-
-
赵慧卿;
郝枫
-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在对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就三种原则下地区间碳减排责任分摊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等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较大的地区在生产者责任原则下的分摊比重明显高于消费者责任原则下的比重,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调入量较大的地区则相反.对上述地区,单纯按照生产者或消费者责任原则来分摊减排任务均有失公平.由于共同责任原则强调将贸易隐含碳排放在生产地和消费地按比例分摊,故该原则下的分摊比重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之间.依据该原则进行责任分摊,既有利于消费地选择低碳的消费模式,也有利于生产地采用低碳的生产方式,对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