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含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390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the CTBUH 9th World Congress(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第十届年会 等;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剑波、戴育琴、冯中朝等。

隐含碳排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3900 占比:99.94%

总计:123975篇

隐含碳排放—发文趋势图

隐含碳排放

-研究学者

  • 胡剑波
  • 戴育琴
  • 冯中朝
  • 刘昌新
  • 史丹
  • 姚伟伟
  • 孙翊
  • 李佳硕
  • 李天欢
  • 李谷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剑波; 王楷文; 张智勇
    • 摘要: 近年来,贸易与碳排放问题成为环境经济和国际贸易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选取2005~2020年发表的贸易与碳排放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1250篇,通过CiteSpace5.7制作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知识图谱,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词频及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时区图谱分析,深入研究我国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动态变化与热点前沿。研究发现:一、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二、学者们对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正在逐步加强,贸易与碳排放相关文献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三、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高校的经济管理或商学院,主要以个体研究为主,团队合作研究较少;四、基于CiteSpace关键词分析下的气候变化、CO 2排放、低碳经济在近些年呈现高度突现趋势,预计在“双碳”目标下会成为后续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
    • 宁亚东; 李波
    • 摘要: 区域间的隐含碳排放流动与碳排放的转移密切相关,甚至可能造成碳泄漏,影响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利用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价值链视角揭示了区域隐含碳排放流动的路径、方向及来源。研究发现,在研究期间,各区域流出隐含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地域上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区域流出隐含碳排放的部门贡献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京津及沿海地区集中于服务业和轻工业,中西部地区贡献最大的是资源行业。该结果对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 童霞; 高申荣
    • 摘要: 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1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数据,从总体和分部门两个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从规模、结构、技术三个方面进一步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出口贸易额较大和能源消耗量较高往往会导致一个部门较大的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该效应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不同部门的特性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部门技术创新或成为江苏省碳减排的一个新方向。鉴于此,本文认为江苏省在促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方面政府首先应当做到在宏观层面上调整及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广并鼓励采用新能源,走低碳、清洁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 沈一诺; 张晖
    • 摘要: 基于2017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按行业分能源消耗量,计算改进的产业影响力系数、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和隐含碳排放,探究“双碳”背景下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应当优先升级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低产业影响力—高碳排放影响力—高隐含碳排放”产业,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升级;②对于机械、金属、设备制造业等“低产业影响力—高碳排放影响力—低隐含碳排放”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来降低其碳排放影响力;③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高产业影响力—低碳排放影响力—低隐含碳排放”产业,是“双碳”背景下需要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
    • 赵祺; 郑中团
    • 摘要: 长三角地区在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较大。文章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长三角各区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基于跨期SDA结构分解方法将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能耗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通过构建SVR(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对2021—2025年长三角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各省市隐含碳排放整体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排放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浙江省,最少的是上海市;隐含碳排放量的能源结构和能耗强度的负效应大于需求规模的正效应;同时利用SVR模型预测得出未来长三角区域碳排放形势为2021—2023年呈上升趋势,2024—2025年呈平缓下降趋势。
    • 张天骄; 许钤川; 温璐歌
    • 摘要: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 戴鋆; 李晖
    • 摘要: 利用WIOD数据库,在增加值分解的核算框架下测算2000-2014年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量化分析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中美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远高于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且两国间相互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对两国间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都存在非线性影响,随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变化,两模型呈现三门槛特征.中国应努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逐步扩大服务业出口贸易比重,推进低碳贸易发展.
    • 解希玮; 李芳芳; 程宝栋
    • 摘要: 依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数据库内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原木及木材制品"和"纸及纸制品"两个行业的的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及隐含碳排放核算法,考察中俄林产品贸易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责任归属情况.结果 表明:1995-2015年,中俄双边林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但两国贸易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由俄罗斯出口产生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远高于中国,且在增加值核算框架下,两国相对传统核算方式被高估的碳排放比例也逐年上升.因此,为了推动林产品贸易领域的碳减排进程,在保护国内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应积极推动全球碳排放责任的重新认定、利用比较优势调整林产品出口结构,并以创新驱动引导整体产业在新常态时期的转型升级.
    • 尹伟华
    • 摘要: "30·60"碳排放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利用GTAP-E模型,设置发达经济体仅对自身征收碳税、发达经济体对自身征收碳税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以及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四种政策情景,分析不同减排政策下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居民福利和碳排放影响,据此探讨中国主动采取成本公平性原则的差异化碳税政策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在减少碳排放和防止碳泄漏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容易造成"双损"局面,不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政策;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同等碳税,造成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大幅下降,经济持续衰退,不能有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征收差异化碳税,会使全球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且中国实际GDP、居民福利下降幅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应对发达经济体碳关税威胁的有效政策.
    • 戴育琴; 李谷成
    • 摘要: 文章首先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2001—2017年我国28个省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计算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基于人均省份到达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所需时间和预计年份各不一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出现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拐点的时间普遍较早,大部分出现在2025年前后;其次是中部地区的省份,拐点出现在2030年左右;西部地区的省份拐点出现最晚。这意味着各省份应根据各自农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确定农业低碳贸易政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