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7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96126篇;相关期刊403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合作经济与科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4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2013)等;投入产出法的相关文献由1102位作者贡献,包括闫云凤、杨杰、杨来科等。

投入产出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6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6126 占比:99.30%

总计:96799篇

投入产出法—发文趋势图

投入产出法

-研究学者

  • 闫云凤
  • 杨杰
  • 杨来科
  • 刘惠生
  • 周晋兰
  • 周蕾
  • 张如庆
  • 张登峰
  • 李惠民
  • 熊育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君宇; 宋猛; 刘伯恩
    • 摘要: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具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偏高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低等特点。运用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核算2018年中国30个省份、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显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综合水平较高,北京市的低碳化发展较好;8个行业中,火力发电和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二氧化碳的省际转移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建议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重点地区和领域的低碳减排发展、发展除碳技术、促进减污减碳协同治理、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入手,开展低碳减排政策制定和推动实施工作。
    • 洪思扬; 王红瑞; 程涛
    • 摘要: 基于多尺度投入产出法,核算了广东省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水-能源资源要素强度,在此基础上,量化了广东省与中国其他地理区域间的资源流通情况,分析了广东省各部门的资源最终使用情况,以期精确量化资源利用效率,发掘资源节约的重点关注部门.结果表明:农业的水资源强度(619.25 m^(3)·(万元)^(−1))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能源强度(120.64 GJ·(万元)^(−1))显著高于其他部门,部门平均用水效率和能耗效率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与能源的相互利用效率高于中国及世界平均水平.区域贸易中,由中国其他地区净流入广东省的水资源量为81.45亿m^(3),占广东省直接用水总量的1/4;净流入能源量为5.53×10^(9) GJ,占直接能源消耗量的66%,地区发达的经济和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建筑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部门具备较大的水与能源最终使用量,是广东省水与能源节约及其双向资源调控中的重点关注部门.
    • 戴慧
    • 摘要: 健康旅游作为全域旅游业态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市的健康旅游融合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测算天津市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分析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的依存关联性,并进而测算出两个产业的融合度。研究发现,天津市的健康旅游产业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出现了融合度高速增长的态势,发展前景广阔,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天津市的健康旅游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 陈木法
    • 摘要: 本文介绍学习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的数学理论的新体会.一是将该模型的稳定性研究转化为马氏链同样理论的研究.二是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算法.三是介绍并修正华先生发表于1987年、但尚未引起重视的关于带消费的实际模型的简洁处理方案.同时给出了简单例证.为读者方便,本文还包括前期成果回顾、历史考证、必备知识概述等.
    • 孙毛宁; 周敏
    • 摘要: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与重庆市2007年、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其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成渝地区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技术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中间投入率较高,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较低并呈下降趋势,且提供的多是消费性服务而非生产性服务;制造业对科技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强于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反映出科技服务业的供给推动作用较弱,应重点增强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投入与有效供给。
    • 张向阳; 张玉梅; 冯晓龙; 樊胜根; 陈志钢
    • 摘要: 尽管农业直接消耗能源带来的碳排放量有限,但农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整个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及其产生的碳排放不断增加,不容忽视。为了科学核算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本文基于1997—2018年投入产出表和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核算了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和构成。该方法的优点是不仅核算了农业食物系统直接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而且估算了整个产业链由于使用中间投入品而带来的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使得核算更加全面。研究发现:2018年,农业食物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高达6.7亿t,远高于农业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1.0亿t)。1997—2018年,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与1997年的5.3亿t相比, 2018年增长26.4%,但其年均增长速率(1.1%)低于非农业食物系统6.3%,因此,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占中国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显著下降,从16.3%下降到6.4%。食品加工业是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中最主要排放来源, 2018年占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62.7%。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中第二大排放来源;与农业相关的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和餐饮等行业碳排放量及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应从产业链各环节减排、加快食品加工业低碳低耗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助力实现减排。
    • 罗建; 任子兰; 周天星; 薛锋
    • 摘要: 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复杂,与众多产业联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能极大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为定量分析轨道交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互动,从产业关联角度出发,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6部门与4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并计算轨道交通产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以及产业结构静态分解。结果显示:轨道交通产业的关联产业众多,并不集中于某几个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的影响力与感应度均大于1,且影响力大于感应度;反馈效应不明显,溢出效应明显大于乘数效应与反馈效应,占62.82%,溢出效应I占总溢出效应的93.8%。研究证明轨道交通产业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影响大,也是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较明显的先导性产业,应优先发展轨道交通产业。
    • 李曦辉; 弋生辉; 黄基鑫
    •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主动引领全球化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实证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检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与西方全球化的"中心—外围"是有本质差异的,中国地位的提升是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而服务的。效用评价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全球化均势发展"和"多极化"的本质特征,是对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论""债务陷阱论"等歪曲、抹黑"一带一路"倡议言论的有力回击和事实驳斥。
    • 王孟欣; 蓝汉勇; 李朗
    • 摘要: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造修正的技术创新扩散流量矩阵,可以测算和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关联效应、技术创新扩散的吸收效应和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和溢出效应整体要优于生产性服务业,两产业扩散效应三年变化趋势波动比较大;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吸收高溢出扩散特征;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低吸收高溢出扩散特征;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吸收低溢出扩散特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低吸收低溢出扩散特征。
    • 姜煦洲; 杨文东
    • 摘要: 为研究航空运输业对中外各国经济的贡献,构建航空运输业经济效益评估体系,引入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不同国家航空运输业的投入产出结构,考查三大产业所占比例,评估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航空运输业关联产业重心仍处于第二产业,而美国与日本航空运输业关联产业重心更加倾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更为明显。研究成果对促进航空运输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产业规划和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