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动效应

驱动效应

驱动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25949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坛、全国商情·理论研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等;驱动效应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乐勤、张陈俊、孙才志等。

驱动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5949 占比:99.95%

总计:326115篇

驱动效应—发文趋势图

驱动效应

-研究学者

  • 张乐勤
  • 张陈俊
  • 孙才志
  • 尹义星
  • 方宇媛
  • 李广生
  • 李政通
  • 武翠芳
  • 焦士兴
  • 王圣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佳琪; 董怡; 许明军; 刘雪梅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废水排放。探究城市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城市废水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拓展STIRPAT模型,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求解岭回归方程,解析了城市进程、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进步对城市废水排放的驱动效应。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废水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处于非协调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占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口数量对废水排放具有减量效应,以上变量每单独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分别减少0.38%、0.14%、0.02%;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对废水排放具有增量效应,以上变量每单独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47%、0.24%、0.23%、0.17%。
    • 焦士兴; 王安周; 李玉靖; 赵荣钦; 尹义星; 王雅思
    • 摘要: 运用重心模型与ArcGIS10.2软件,探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时空变化趋势,采用岭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重心轨迹整体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且呈阶段性变化特征;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豫中、豫西较高,豫东、豫南、豫北较低;济源等8市“农转非”程度均有所提升,三门峡等7市保持稳定,南阳等3市则有所下降;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时间效应存在差异,依据驱动因素的正负效应以及变化情况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对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具有驱动、约束、调节和不明显的作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不同区域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显著。
    • 韦鑫
    • 摘要: 文章基于多期DID方法,以我国2001-2020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消费增长的信息化政策驱动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信息化政策实施,可以显著刺激农村消费增长,即农村消费增长的信息化政策正向反馈机制显现。从趋势性看,农村消费增长的信息化政策驱动效应也呈现出先不断上升后逐期小幅下降再总体趋稳的动态特征。而从区域表现看,异质性较为突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消费增长的信息化政策正向效应总体明显,但是西部地区这种正向反馈机制尚未显现出来。
    • 李曼; 李沁峰; 刘焕才
    • 摘要: 水资源是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关键。基于2005-2018年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nic Mean Divsia Index,LMDI)将影响流域用水量的因素分解为经济效应、人口效应、定额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分析不同因素对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引入脱钩弹性指标,进一步分析累计效应最大的经济效应与用水量间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1)在疏勒河流域,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资源利用变化起到拉动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定额效应为抑制效应。(2)流域水资源利用综合效应整体为负向效应,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流域水资源利用综合效应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水资源利用综合效应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3)流域水资源利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经历了强脱钩-强负脱钩-衰退脱钩的过程,不同产业脱钩状态存在差异,其中第一产业脱钩状态最好。
    • 沈际杰; 柏欣莉; 衣鹏
    •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的结构分解法不能同时兼顾公式精简性与因素变化均匀性的问题,以结构分解法为理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将其应用于节水建设代表城市——泰州市用水驱动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5年间产业用水规模下降了9.14%,技术效应是泰州市节水效益的主要贡献者;规模效应是导致泰州市产业用水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与技术效应相反,结构效应对泰州市各地区产业用水量增长的抑制作用呈不断减弱的趋势,但在经济落后地区仍有较大潜力。以GDIM分解结果为比较基准,两种结构分解法在整体上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但对于部分用水因素变化剧烈的地区,传统的结构分解法会产生过高的贡献因素评价。改进后的结构分解方法无论是计算结果还是经济意义都更为精确,适用于用水量变化波动不定、经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节水建设时期。
    • 杨淼; 林学东; 李德刚; 刘迎澍
    • 摘要: 提高CNG-DI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是适应低碳化要求的重要途径。采用CFD软件AVL FIRE,对2.0 L柴油机改装的CNG-DI发动机燃烧过程和缸内流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用CNG-DI光学发动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基于仿真模型分析了CNG燃料缸内直喷时不同燃烧室结构的湍流强度对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以及双点点火模式对平顶燃烧室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形状对湍流特性和浓度场分布特性有较大影响。湍流强度的增加加速了火焰的传播过程,但湍流强度过大会导致火焰表面断裂,局部燃烧不充分,使得燃烧效率下降,从而导致指示热效率下降。双点点火不仅能增大火焰前锋面积,而且能在两火焰团之间形成相互驱动效应,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指示热效率。
    • 王宁娟
    • 摘要: 新媒体是互联网技术普及蔓延下的新型技术产物,在当下被广泛用于娱乐、教育、信息交互、网络营销等领域。在新媒体技术广泛驱动效应下,许多传统产业结构开始变革,并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之后,拓宽原有营销路径,扩大受众面积,以完成产业升级,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农产品”模式开始涌现。借助于新兴新媒体平台,农产品以特定的形式在网络渠道中完成销售与推广,由此突破线下营销模式中存在的时间、空间等局限,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大利润。已有经验表明,“新媒体+农产品”这一营销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因产业规模小、分散化带来的盈利限制,且对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有裨益。
    • 周琦; 高长春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猛。深刻研判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效应、梳理并细化驱动因素极具现实意义。研究基于2012-2019年的调研数据,首先提出假设,根据耦合原理提出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与驱动效应之间的分级及圈层关系,构建指标形成理论模型。其次,根据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区位熵指数、HHI、EG指数,做出.集聚测算并逐一分析结果。再次,通过建立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的多元线性回归,实证了驱动模式对城市创意空间演进的作用及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经营战略、组织营运等内生型驱动要素与市场目标、政府扶持、技术转化等外延型驱动要素均对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建议:建立政府帮扶的创意产业保障机制,着力引导市场及技术要素合理通畅有序流动,不断提升创意企业战略及营运的效率和水平。只有将驱动模式的各项指标进行优化整合,才能保证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提质增效、协同稳定、可续发展。
    • 魏东涛; 刘晓东; 丁刚; 陈玉金
    • 摘要: 为了提高航空器、飞机等大型复杂装备的费用预测精度,根据相似信息优先原理和熵理论,将相似装备的选取看作是一个信息融合的过程,引入距离熵和灰关联熵,构建综合相似度指标来度量装备样本与待预测装备之间的相似程度,对不同样本进行赋权,建立加权最小二乘法对装备费用进行预测。针对装备样本数量小于参数数量的情形,通过构建装备参数对费用的驱动效应矩阵及计算相应熵权,选择熵权较大的参数作为测算模型的自变量。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表明基于熵理论的加权回归测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 王志亮; 毕丽伟
    • 摘要: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的政策减排工具,其最终目的不在交易,而是通过市场手段促使市场参与主体减少碳排放。碳交易市场的引入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的碳会计体系研究的发展。碳会计利润是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商业理由,以其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驱动因素包括碳交易参与度、碳市场流动性以及碳排放权价格等。立足微观主体,研究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探究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模式,充分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