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动力分析

驱动力分析

驱动力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11231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北京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年海峡测绘技术交流会暨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驱动力分析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武年、高升、张超等。

驱动力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1231 占比:99.96%

总计:611473篇

驱动力分析—发文趋势图

驱动力分析

-研究学者

  • 杨武年
  • 高升
  • 张超
  • 高祥伟
  • Li Yan
  • XIE Hongquan
  • 丁来强
  • 丁陆彬
  • 乔玉良
  • 于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秋雨; 江鹏; 朱志强; 吴艳兰
    • 摘要: 基于1975—2020年间7期遥感数据,分析环巢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揭示研究区域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分类法,辅以高分辨率影像对错分地类进行目视修正。通过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与动态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讨论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①1975—2020年,研究区域湿地面积总体上处于缩减状态,由971.77 km^(2)缩减到905.29 km^(2),主要转换成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植被用地;人工湿地在2013—2020年面积增加至39.58 km^(2),主要由农用地转化而来;非湿地景观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由13.85 km^(2)增长到566.56 km^(2)。②在景观指数分析中,斑块数量增加,不同类型斑块指数的波动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整体上景观破碎化指数从0.49增加到1.26,景观异质性增加,研究区域趋于复杂化;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趋于均衡化分布。③由驱动力分析得出,自然因素在景观格局演变前期影响显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作用逐渐弱化,社会经济成为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政策因素在研究区域景观演变方向中起主导作用,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控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景观类型的分布。
    • 鲁钰; 赵银娣; 董霁红
    • 摘要: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和驱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土地利用影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叠加细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测算和空间刻画西北地区2009—2017年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然后基于上述结果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描述生态安全变化;最后用STIRPAT扩展模型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三维生态足迹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的区域足迹广度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最低为3.116 hm^(2)/人,2016年达到最高为3.796 hm^(2)/人;区域足迹深度研究期内一直上升,从2009年的11.550 hm^(2)/人上涨为19.031 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研究期内也一直增加,由6.006 hm^(2)/人增加为9.760 hm^(2)/人。(2)研究区2009—2017年整体生态安全持续恶化,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中宁夏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新疆和陕西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差,青海生态安全良好;不同地区地类的安全状况基本不同,但共同点为林地最为安全,化石能源用地最不安全。(3)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研究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对资本的占用有传导机制。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口是研究区增加生态资本占用的因素,万元GDP能耗是除新疆外共有的缓解资本亏损的因素,经济发展仍依靠消耗资本能源,需加大科技水平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业需要加速转型,完善经济体制,降低对资本的依赖性。
    • 刘吉德; 郭建英; 包雪源; 杨振奇; 刘艳萍
    • 摘要: 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利用程度、转移贡献率以及驱动力因素方面对东乌珠穆沁旗近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一直是研究区内主导性地类,占比最大,工矿仓储用地占比最小,但面积增加幅度最大;②2000~2020年,工矿仓储用地动态度最大,但整体变化速度慢,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低,草地和未利用地在转移过程中较为活跃;③经济因素和气候因素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的增加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影响,草地的退化一方面是建设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的增加,另一方面还有气候的影响,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致使耕地的增加。
    • 马进
    • 摘要: 基于SRP(敏感-恢复-压力)模型,选取18个指标构建2010—2020年河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SRP模型各指标权重,并计算河南省生态脆弱性指数,同时对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模型各要素之间交互影响q值并进行要素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整体生态脆弱性呈西部、北部高,东部、南部低的分布特征;中部地区以郑州市为中心辐射的区域整体脆弱性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研究区域2010、2015、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分别为2.47、2.56、2.36,整体生态环境呈转好趋势.对2010—2020年河南省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豫西丘陵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生态脆弱性有明显改善,而中部、北部和南阳盆地生态脆弱性升高;2015—2020年向好生态等级转移量大于2010—2015年,生态脆弱性等级向好区域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豫北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山区,生态脆弱等级负向转变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焦作城市群、黄淮海平原东部.对研究区域生态脆弱性变化时空演变的要素驱动力分析,造成河南省生态脆弱性变化空间分异的主要指标为夜间灯光、GDP、人口密度、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生产力、土壤类型、水网密度和年降水,反映出诱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扰动、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等因素,所以做好水土保持、森林植被抚育涵养水源、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优化城市发展和布局、建立生态型城市仍是河南省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努力的方向.开展河南省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中原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武国茂
    • 摘要: 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提出,甘肃省这样的内陆欠发达省份能够有机会去快速发展。根据甘肃省目前现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论文拟从甘肃省省情着手,研究分析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因素,按照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出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李森; 兰延文
    • 摘要: 以河南省终端消费为例,利用LDMI因素分解法对碳排放驱动力进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构建县域降尺度碳排放估算模型,对全省县域碳排放时空分布与演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最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占比、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解释作用最为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省碳排放量中北部高,南部低,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且碳排放和排放强度的差异性逐年降低。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把握产业布局,找到控制碳排放的政策着力点提供依据。
    • 李晶; 刘乾龙; 刘鹏宇
    • 摘要: 呼伦贝尔市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状况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基于1998—2018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结合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法,并根据数据特点,综合多种统计方法,对呼伦贝尔市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1年间研究区FVC在低波动中缓慢增长,以4—5年为周期,周期内FVC先减少后增长,在空间上呈“西减东增”的变化格局;(2)FVC类型以极高和高为主,中、低、极低面积依次递减且总和仅占10%—15%,FVC增加、变化不显著及减少区域面积分别为135720.57 km^(2)(53.56%)、107140.74 km^(2)(42.28%)、10569.06 km^(2)(4.17%);(3)地形因素奠定了FVC“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FVC的年际变化。位于研究区西南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和东南部的阿荣旗以气候因素为主导,位于中部大兴安岭上的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和扎兰屯以人类活动因素为主导,满洲里、海拉尔和鄂伦春自治旗则受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驱动力因素对FVC变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和双向性,在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下,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 王冬梅; 张明; 王轶虹; 陈丽; 石一凡; 梁文广
    • 摘要: 研究基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不同时期卫星影像,提取7期固城湖湖泊面积,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近60年来固城湖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导致固城湖湖泊面积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固城湖水面面积共萎缩43.82 km^(2),平均以2.19 km^(2)/a速率迅速减少,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固城湖水面面积保持稳定,变化较小。通过驱动力分析可知,固城湖湖泊面积萎缩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次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 杨腾腾; 吴挺峰; 嵇晓燕; 秦伯强; 栾承梅; 胡润涛; 何翔宇
    • 摘要: 湖泊水资源持续损失已经成为影响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由于缺少长期连续的湖泊动态监测数据,该地区湖泊水资源损失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详细的评估.针对此问题,本文以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岱海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从1986—2020年258景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湖泊水体边界,结合湖泊水位数据,重建了近60a岱海水资源量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9年期间,岱海急剧萎缩,湖泊水量共减少9.88×10^(8)m^(3).同时水量变化趋势分段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岱海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1—1978年,水量损失速率为0.726×10^(7)m^(3)/a的缓慢损失阶段;1979—2004年,水量损失速率为2.10×10^(7)m^(3)/a的快速损失阶段;2005—2019年,水量损失速率为3.39×10^(7)m^(3)/a的加速损失阶段.相关分析表明:岱海水量损失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改革开放后流域农业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的提高是导致岱海水量损失的主要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工业经济的兴起则加速了岱海水量的损失.据此,本研究建议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 张紫滟; 陈雨琪; 刘占宇
    • 摘要: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反映不同景观类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对其驱动力分析有助于揭示景观变化的内在机制,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杭嘉湖平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点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嘉湖平原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2539.91 km^(2),主要转换为建设用地、水体和林地,且减少量逐渐递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62.01 km^(2),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景观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斑块数量增加,杭嘉湖平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研究区域趋于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景观分布趋于均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杭嘉湖平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