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覆盖

土地覆盖

土地覆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2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4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34061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自然资源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13上海遥感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土地覆盖的相关文献由16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卷乐、张增祥、张磊等。

土地覆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4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34061 占比:98.37%

总计:34627篇

土地覆盖—发文趋势图

土地覆盖

-研究学者

  • 王卷乐
  • 张增祥
  • 张磊
  • 徐永明
  • 汪潇
  • 赵晓丽
  • 刘斌
  • 刘纪远
  • 吴炳方
  • 冉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亦立
    • 摘要: 为合理制定土地管理计划,针对土地覆盖变化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利用数学量化方式,计算土地覆盖综合指数和动态变化率,建立土地覆盖变化模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架构描述资源、环境和人文三者间关系,遵循系统性、动态性等原则建立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最大特征根,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数,将环境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探究在时间段内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及对应的环境安全等级,由此得出二者间影响机制为:土地覆盖情况受人为破坏程度越大、环境质量越差,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降低;反之,如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林地、草地覆盖率,可对生态产生积极影响,提高环境安全。
    • 严涛; 金佳鑫; 朱青松; 刘颖
    • 摘要: 土地覆盖是陆地表层的自然状态,表现为地表覆盖的类型、数量以及空间异质性特征(如景观多样性)等,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覆盖数据是全球变化、物质与能量循环等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数据。遥感技术为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提供重要支撑,加深了人们对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以及景观多样性响应的认识。本文以欧空局气候变化中心生产的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交叉步行表,经尺度转换将原数据的离散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为具有连续数值的植被功能类型比例,并基于此计算香农多样性指数,生产得到1992–2018年逐年0.05°的中国及其毗邻地区(70°E–140°E,15°N–55°N)土地覆盖与香农多样性指数数据集。本数据集具有时序长、分辨率高、定量化等优点,可应用于区域的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为模型模拟、遥感反演等研究提供基础底图。
    • 姚金玺; 王浪; 李建忠; 张焜; 张志
    • 摘要: 遥感技术是研究土地覆盖类型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研究仅采用单一数据源、少特征,分类精度低,该研究基于GEE环境对多源遥感数据、多特征协同进行地物类型分类研究。采用哨兵一号(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哨兵二号(Sentinel-2)多光谱数据和国产高分二号(GF-2)多光谱数据,构建了青海省诺木洪地区地表8类地物的波段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空间,利用特征优化算法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实现了研究区域地物的有监督分类,以此评估构建的多特征空间性能及多源数据协同分类的能力。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数据源,使用多特征空间协同分类时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可达到97.62%和0.9716,精度均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或部分特征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95.91%,Kappa系数为0.9511)。而基于Sentinel-1、Sentinel-2与GF-2数据提取的波段、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极化特征进行的协同地物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到了96.67%,Kappa系数达到了0.9602。总体上,基于多数据源、多特征协同分类结果精度要优于单一数据源或少特征分类结果,而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提取的纹理特征对分类结果有着不同影响,在适宜的分辨率下提取纹理特征参与分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丁圆圆; 赵健赟; 杨静; 赵沁浩; 王祖顺; 赵利江
    • 摘要: 为明确黄河源地区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永曲河流域为例,利用2008年、2020年Landsat数据,通过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因子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永曲河流域地表平均温度由2008年的24.330°C上升至2020年的24.592°C。②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地形分异特征,与海拔高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高海拔地区尤为显著。地表温度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按平缓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顺序,地表温度逐渐降低。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明显,草地的地表温度较高,小灌木丛较低,平均地表温度相差4.688°C。④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地理加权回归结果呈正相关关系,且自西向东相关性逐渐增强,地理加权回归法由于引入了空间权重,能定量研究空间要素的非平稳关系,并解决其异质性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回归模型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优势。
    • 刘立之
    • 摘要: 为了对比分析遥感影像加入特征和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的精度,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区域,Landsat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地形数据为数据源,比较原始多光谱影像和加入特征的融合影像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下的分类精度,并选取精度最高的一种组合作为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的方法,对2015、2018和2021年武汉市的土地覆盖进行变化监测。结果表明:融合特征影像和SVM分类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达到93.09%,Kappa系数为0.9123,因此选用该组合进行变化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2015到2021年间,武汉市城市用地面积在逐步增加,裸地面积维持在较低水平,林地面积增加,但水体和农田仍存在无法准确区分的问题。
    • 李珺; 胡东兵; 刘新长
    • 摘要: 在对湖南省长沙市森林资源现状情况与森林覆盖率历史变化情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森林的组成和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从林业行业管理层面和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对森林的组成和森林覆盖率的计算差异性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提取,结合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指标,计算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长沙市森林覆盖率,并对未来长沙市森林覆盖率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对其他地区科学选择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刘瑞航; 张佳瑜; 马彩虹
    • 摘要: 精准高效的土地覆盖分类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与制图质量,也有助于有序地组织土地的保护与开发。以2020年7月28日银川市三区的美国陆地卫星8号陆地成像仪(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建立最佳指数法(OIF)辅助前馈(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模型,借助遥感影像处理平台(ENVI)选取训练样本集,对银川市三区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OIF辅助BP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总体精度为86.95%,Kappa系数为0.8435,优于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法;从生产者精度来看,该方法在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分类中优势明显,精度都超过了90.00%,但在建设用地的分类中精度较低,只有70.73%。实验证明,OIF辅助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在遥感影像的监督分类中是一种精准高效的分类方法。
    • 陈培高; 张加龙; 许冬凡; 熊登亮
    •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使用Landsat Level遥感影像,利用归一化燃烧指数作为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的光谱数值,对香格里拉市进行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结果表明:1986—2016年,林地、未利用地、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为香格里拉最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总占比超过80%。香格里拉土地覆盖的变化动态度总体较低,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平缓;大部分林地未发生变化,在31 a内以中度干扰和轻微恢复为主。但香格里拉林地总面积多年来持续减少,按干扰和恢复的持续时间来看,1986—2016年林地发生变化的主要类型为持续1~5 a的干扰和持续21~31 a的恢复。自然灾害与人为采伐的消耗速度远大于林分的自然增长速度,如果不健全林地保护的措施,林地资源将日益稀少。
    • 杨德虎; 孟丹; 李雨露; 宋加颖; 谷月程; 殷世忠; 刘伟
    • 摘要: 机场建设会对区域生态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准确地评估机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5 km范围为研究区,选取2013年(机场建设前)、2017年(机场建设中)、2019年(机场建成后)共3期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热环境及生态质量,探讨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大型工程建设前后周边地区生态质量评估中的适用性以及生态质量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9年,研究区植被显著减少,不透水面显著增多;②研究区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相对较低,2013~2019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整体提升229.46%;③2013~2019年的遥感生态指数整体下降27.83%,这是因为研究区不透水面、裸土面积上升了15.2%,而植被面积下降了15.19%。总体而言,机场建设导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剧烈,热岛效应显著升高,生态质量显著下降,验证了遥感生态指数在大型工程建设生态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 沈永林; 江昌民; 肖泽敏; 姚凌; 秦凯
    • 摘要: 针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特别是作物空间分布,提出一种顾及火点像元地物类别先验概率的排放因子加权策略,并结合热辐射功率(FRP)昼夜周期分布的假设,建立了我国逐日1 km的田块尺度露天生物质燃烧氮氧化物(NO_(x))遥感排放清单。为验证FRP昼夜周期分布假设的合理性,与Himawari-8 FRP反演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相关系数约为0.65。同时,为验证排放清单的有效性,将估算结果与全球火情数据库(GFED)、湖北省内三个环境监测站点观测资料、臭氧监测仪(OMI)遥感观测数据等进行了对比验证。对比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排放清单与其中两站点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65,与GFED数据库以及OMI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