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
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

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4-09-20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感光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提取灾害时空特征有利于灾害监测、评价与预警.由于农业灾害的复杂性,难以监测时空分布情况,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MODIS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分类提取耕地范围,提出标准化差比NDVI (RNDVI_ M),根据RNDVI_ M的变化,提取黑龙江省2012年农业灾害的时空特征.并基于同期的HJ-1A/1B CCD影像对MODIS数据提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灾害区域提取精度较高,验证精度达87.23%,达到了理想的灾害监测结果;灾害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发生在6月至7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腹地和牡丹江市中部.实验表明,利用MODIS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区域灾害时空特征提取精度较高,可以应用在灾害监测、评价或预警中。
  • 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深刻影响着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以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反演预测,为高效、精确、无损的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参考.本文利用美国ASD 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对江汉平原腹地公安县的土壤进行室内光谱测量,土样按采样深度分成A、B、C三层,通过对每层土样光谱反射率做一阶微分变换与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各层土壤光谱变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元回归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从A层到C层呈不断递减趋势,A层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层;采用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A层土壤有机质的敏感波段为433nm、500nm、541nm、617nm、796nm、1395nm、1613nm、1805nm、2002nm、2198nm,建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回归模型,预测精度好,拟合值R2为0.880;B层和C层亦能够有效获得土壤有机质的敏感波段并建立高精度的反演模型.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变化规律与反演模型为我国今后三维地下建模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准确、健康的发展.
  • 摘要:"高分一号"遥感卫星作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同时拥有高分辨率和宽幅成像能力的民用遥感卫星.在本研究中,应用宽幅16m分辨率数据,结合Landsat-8和RapidEye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光谱角法(SAM)在许昌开展了农作物(玉米)的识别和面积提取及其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高分一号"4个宽幅传感器的影像应用精度差别较大,其中WFV3数据的作物识别与种植面积提取精度最高,高于Landsat8,与RapidEye接近;而WFV1和WFV4数据的应用效果较差,不太适用于试验区内复杂的秋季作物类型的识别.总体上来讲,SVM分类器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都要好于SAM分类器,相比之下SVM更适合于农作物的识别和种植面积提取.
  • 摘要: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研究区,利用HJ遥感数据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结合土壤墒情校验站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基于TVDI的田间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进行引黄灌区田间土壤墒情评价,分析引黄灌区田间土壤墒情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利用HJ遥感数据建立的基于TVDI的引黄灌区田间土壤含水量模型反演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监测田间土壤墒情状况并跟踪其动态变化.研究建立的田间土壤墒情监测方法适用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可以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对提高抗旱减灾成效、减小干旱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以贵州自育特有烤烟品种南江3号为研究对象,使用地物光谱仪采集其叶片田间非离体状态下高光谱数据,结合实验室叶片主要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了该烟叶在区域特殊环境下的高光特征.研究表明南江3号烟草叶片田间光谱符合绿色植被典型高光谱特征;烟叶叶绿素a、b含量和全氮含量与叶片高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微分的相关性曲线基本一致,即与三者相关系数较高的波段分别是700nm附近的光谱反射率值和692nm附近的反射率一阶微分值,而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的波段是位于485nm、514nm和745nm附近;在光谱特征变量中,植被变量与各生化指标相关性较强.
  • 摘要:土壤湿度是反映农业干旱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能够有效的反演土壤湿度方法,本研究利用MOD13A2和MOD11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Ts)构建Ts-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农业旱情监测指标,信息对干旱状况进行验证.然后结合MCD12Q1和DEM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对农业旱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800m以下,地形坡度为15°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以城镇用地、耕地和草地为主的地区是农业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
  • 摘要:利用中分辨成像光谱仪(MODIS)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并进行同步野外实测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分析MOD13Q1-NDVI、MOD13Q1-EVI与水稻LAI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建立水稻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整个生长时期的统计相关模型.结果表明MOD13Q1-EVI与LAI在水稻生长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整个生长时期的相关性均优于MOD13Q1-NDVI,且描述与LAI的相关关系时,指数模型优于线性模型.
  • 摘要:利用1986年、2002年以及2011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结合野外调查的样地数据,进行了榆林六县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动态监测.通过分析样区森林地上生物量与DVI、IFZ、NDVI、RVI、SAVI五个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建立了榆林地区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IFZ的指数模型与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复相关系数达到0.61.利用该模型推算榆林六县1986、2002和2011年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三期数据结果表明1986-2011年间榆林六县森林地上生物量增加显著,1986年榆林六县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为1.20×107t,2002年的为1.90×107t,而2011年的为4.60×107t.利用验证数据对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平均误差为27.90%.
  • 摘要:物候是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最直观、敏感的综合指示器和"诊断指纹",精细的植物物候监测对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实现农林业、园林与园艺业等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以及森林观花(果)赏叶旅游的准确预报十分重要.本文重点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温带落叶林和哈佛大学的哈佛森林为研究样本,基于对近地面数字相机图像与MODIS卫星遥感影像的分析,探讨了使用这两种物候遥感监测手段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提高森林植被物候监测精细程度的可能性.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植被指数的差异,确定了准确表征研究区森林植被物候变化的植被指数:数码相机为相对绿度指数(Gcc)及绝对绿度指数(ExG);MODIS卫星遥感为相对绿度指数(Gcc)、绝对绿度指数(ExG)、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2)基于数码相机的Gcc和ExG物候关键期十分接近,变绿期分别为113天和112天、成熟期分别为138天和141天、凋落期分别为261天和260天、休眠期分别为291天和292天.3)比较卫星遥感和数码相机得出的物候关键期,除NDVI外,均在MODIS卫星遥感影像的一个重复采样间隔内(8天),且二者偏差很小.4)提取两种监测手段植被指数不同变化率发生的天数,表明:卫星遥感和数码相机均能够用于落叶林群落物候变化监测,并且,数码相机技术相对于MODIS卫星遥感在表达精细的植物物候变化时更加准确.将基于数码相机的地面或近地面遥感系统与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耦合起来,应当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内森林植被物候监测的精细程度.
  • 摘要:森林是重要生态因子和生态资产,对其进行遥感分类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并可为森林景观规划管理及森林资源利用提供参考.香格里拉县森林分布广面积大,是云南省最重要林区之一.因其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混合像元现象普遍,为了提高遥感分类精度,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开展森林遥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总分类精度为84.03%,总Kappa系数为0.6497,高于基于线性混合光谱模型分类,远高于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与基于线性混合光谱模型分类相比,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像元分解的森林分类总精度提高了3.86%,总Kappa系数提高了0.0949.其中,非林地的分类效果最好,条件Kappa系数达到0.7496,而寒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条件Kappa系数也都在0.6以上,说明各森林类型内部之间的错分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针阔混交林的生产者精度为71.98%,用户精度为68.85%,条件Kappa系数为0.4022,分类效果不太理想.
  • 摘要:通过利用MODIS传感器所采集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基于植被指数(VI)计算、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3年新疆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趋势分析,得出新疆地区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的差异.结果表明:近14年来,新疆地区植被在时间上整体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新疆地区各植被类型多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增长率较高的是作物、开放灌丛和混交林.
  • 摘要:准确及时掌握草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情况,可为草甸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决策提供参考,这对于维持草甸的生态功能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香格里拉县为研究区域,采用了决策树分类法对其高山草甸信息进行提取及图形表达.结果表明:1)高山草甸遥感分类结果,总体分类精度为71.29%,kappa系数为0.6289.分类精度达到了最低允许的判别精度0.6,kappa系数的值分布在0.6~0.8之间,分类效果很好,认为用决策树对滇西北高山草甸进行分类,是可行的;2)香格里拉县的草甸类型主要有干热河谷灌丛草甸、沙棘灌丛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灌丛草甸、高山沼泽草甸、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滩疏生草甸.其中,亚高山草甸面积最大,达990.59km2,主要分布在小中甸镇和建塘镇;其次是高山沼泽草甸,有539.62km2;主要分布在格咱乡和建塘镇;亚高山灌丛草甸有323.85km2,主要分布在建塘镇和东旺乡;干热河谷灌丛草甸较小,仅有117.52km2.
  • 摘要: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但是更多的研究仍然基于全极化,目前适合于极化干涉SAR应用的全极化星载数据还比较少.研究了基于双基线的双极化干涉SAR,主要是对地形相位和完全体相干系数的精确提取.扩展了RVoG模型的完全体相干系数的模型化表达,对双极化的地形相位和体相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 摘要:为了方便野外调查,同时给调查区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研究区基于SPOT-5遥感影像图和DEM数据,采用目视解译与人机交互式方法进行了地质灾害解译,并进行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发育规律,为区域减灾防灾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由于该地区位于碎屑岩分布区,植被发育,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泥石流和崩塌为主,多在发生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地区,一般河流(或沟谷)两岸的上游产生滑坡和崩塌,下游多会形成规模不等的泥(石)流.
  • 摘要:珊瑚的反射光谱(R)是珊瑚礁遥感的关键参数.珊瑚光谱响应特征受珊瑚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影响,在光学上有一定相似性,高光谱才可能感知这些细微差异.现场收集了西沙群岛24种典型活石珊瑚反射光谱,对其特征光谱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通过导数光谱、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同物种内和不同种类间珊瑚的光谱差异.结果表明,受珊瑚种类和生长环境影响,珊瑚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均较为复杂;光谱形状主要取决于共生藻吸收和荧光贡献,导数光谱有助于显示物种间特定波长吸收差异.统计分析得出物种内光谱变异相对于种间变异并不显著,验证了珊瑚光谱的可分性.然而,由于复杂的生物学分类,基于反射光谱在物种生物分类层次上区分活珊瑚,目前还不可能.因此,探寻光谱可分的且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类别,是珊瑚礁遥感的重要工作.建立的珊瑚光谱库,在遥感应用和光合作用研究中都是重要资源.
  • 摘要:选取多时相、多波段的MODIS红外影像以及MSS、ETM、资源卫星等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特征,对西藏日喀则地区EW向的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性进行重新解译和判定,识别出沿藏布江缝合带展布的三条活动断裂:冈底斯断裂、昂仁-布仁断裂、拉孜-邛多江断裂.断裂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对断裂发育的宏观及微观地貌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并对构造活动与水系冲沟地貌之间的关系及其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三条EW向活动断裂主要以挤压逆冲为主,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控制,且三条断裂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在红外影像上,利用亮温梯度特征提取的线性迹象与光学影像提取的活动断裂在位置上能够很好地吻合;活动断裂红外亮温梯度的变化除了受季节、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初步分析可能与断裂活动性有关.在传统遥感解译活动断裂的基础上,补充红外亮温梯度特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活动断裂的提取及其活动性监测研究工作.
  • 摘要:利用ALOS卫星遥感图像和DEM数据,并结合水文、气象等资料,对雅江县麻格沟流域的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麻格沟流域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均十分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麻格沟流域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沟坡坡度陡、汇水条件优越、水动力条件理想;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区为海拔4000m以上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区域,沟谷中的泥石流堆积物能够为泥石流提供二次补给,而筑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只能提供少量固体碎屑物质;物源区降雨量大、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方式集中降下,水源丰富.由于形成条件有利,麻格沟主沟及其4条支沟泥石流具有较高的易发性,且具群发性特征,汛期应加强监测.
  • 摘要:岩体风化程度是用于区分地壳表部岩体工程地质性质优劣、岩体质量的一种分类.关于岩体风化程度划分目前多是采用工程地质定性评价方法,传统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在野外露头不好、植被覆盖较厚的地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断裂构造发育的国家边界跨境地区更不易实施.而遥感影像因真实记录与风化程度相关的植被覆盖、地质构造等信息,可以作为岩体风化程度的较好指示.基于此,本文以中缅边境的怒江断裂带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采用岩石坚硬程度、断裂、植被覆盖度和坡度等指标构建了岩体风化程度遥感模型,并进行了模型应用.经野外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区域岩体风化程度等级,实现了岩体风化程度在遥感定量划分上的新探索,对境外岩土体风化程度判识提供了借鉴.
  • 摘要:以青藏高原区域大尺度SRTM3-DEM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提取了研究区高程变异系数、坡度、地势起伏度三个构造地貌因子,并结合中国1.250万地质图的构造断层信息对各因子进行了构造地貌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因子均能较好的反映出青藏高原构造地貌形态是构造运动和侵蚀夷平长期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边缘区域发育的高耸山系反映了区域性挤压与收缩条件下的地貌景观,该类地貌单元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活动控制,而高原内部地貌单元多表现为不完全发育的断陷盆地或盆岭组合,这是新构造运动较弱,剥蚀夷平作用较强的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SRTM-DEM数据可为大尺度区域进行构造地貌相关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中高植被覆盖一直是制约遥感矿物蚀变信息提取在更广阔区域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尽量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带来的干扰,一直是困扰广大遥感地质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有植被抑制方法的研究、筛选,在MFN植被抑制法的基础上,基于ASTER遥感数据,主要采用强迫不变植被抑制法,编制了适用于蚀变异常提取的"掩膜-植被抑制"方案,在试验区采用最为常用的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有针对性的提取了四种遥感蚀变异常,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抑制后的植被区能够在去除植被光谱信息的前提下,保留岩石与土壤的光谱特征,从而提高植被区对于蚀变异常的提取效果.
  • 摘要:为了给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新的评价依据,以ETM+为数据源,采用"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门限化技术"提取了贵州全省弱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即羟基遥感异常和铁染遥感异常信息).这些信息是大量的离散数据,并以栅格文件形式表现,故采用密度加权法对离散异常点进行了表面内插处理,并绘制成等值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遥感异常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地层、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均有较好的吻合度.结合部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图、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野外实测蚀变带等资料对遥感异常进行比对和验证的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提取的弱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可靠,基本反映了它们与地质构造、岩石及采矿场的依存关系,为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依据.
  • 摘要:基于Pleiades-1假彩色合成影像,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对冀东水厂铁矿典型地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地物的遥感影像特征,建立了露天开采面、排土场、尾矿库、矿山建筑、破碎站、可移动排岩机6类典型地类的遥感解译标志,采用典型样区与样点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该解译标志提取的结果进行了踏勘验证,经检验,解译精度在90%以上.水厂铁矿卫星遥感调查实践表明: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可用于同类开采方式的铁矿区环境遥感调查,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
  • 摘要:机载LiDAR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新型航空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快速地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以直观反映地表高程信息.断裂构造作为地壳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对其进行定量描述是探索地壳运动的重点.本文应用机载LiDAR技术获取的离散点云数据,结合断裂构造的线性延伸、高程突变和坡度异常等特征,实现断裂构造的探测和自动提取.首先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滤波和Burman模型检校方法,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滤去植被和房屋等非地面点;然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并内插生成DEM;再者,基于双阈值法进行线性断裂构造的提取;最后,采用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DOM (Digital Orthophoto Map)和相关地质背景知识对提取出的断裂线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以云南北衙为实验区对该方法进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机载LiDAR技术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可实现线性断裂构造的自动提取,并能够高精度地量测断裂构造的长度、宽度和坡度等几何信息,且对植被覆盖地区仍有较好地探测效果.
  •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煤矿区作为人类工程活动之一对地质变化影响巨大,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速率具有特殊性.如何对矿区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开采对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煤矿区土地资源遥感监测的现状,分别从特征空间和分类模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工矿用地指数,用于联合构建煤矿区地物的特征空间;同时,在传统SVM分类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核函数的加票法SVM分类模型.并以徐州沛县东北部平原地区为例,利用遥感图像的信息提取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TM/ETM+和2013年OLI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并阐明导致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撑,为煤矿区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协调开采与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地质现象具有复杂的不规则几何形态,在类似的形成环境下,不同区域或不同尺度的地质现象之间,存在着自相似性.解译标志是遥感地质解译的基础,其本质是地质现象的自相似性在遥感图像上的反映,解译标志建立的过程就是破译地质现象自相似性规律的过程.以地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遥感图像丰富信息的深入分析,利用分形建立符合地质规律的解译标志(或模型),仍然可以通过目视解译,揭示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蕴涵的规律。遥感解译与分形理论的有机结合,是遥感解译的发展方向之一。
  • 摘要: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是利用遥感技术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动态监测,是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资源一号02C卫星遥感数据在河北承德多金属矿区开展矿山开发状况及环境调查与监测应用研究,围绕数据特点、数据处理和应用效果开展研究,查明了研究区矿山开发与环境现状与变化情况,对后续矿山开发遥感调查工作具有示范意义.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承德多金属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总体较好,矿山开采占地规模巨大,长期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威胁.2011-2013年,研究区矿山开采活动剧烈,矿业开发占地增加明显,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矿山开发固体废弃物引起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平衡.
  • 摘要:地势险峻、交通不便、高原反应等客观条件限制了高山地区冰碛湖溃决事件的现场调查,进而阻碍了该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本文综合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西藏康马县冲巴吓冰碛湖溃决事件的空间识别和特征提取.分析发现冲巴吓冰碛湖的特征参数符合现有冰碛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标准,其中冰川与冰湖的空间关系对冰碛湖形成的积极作用尤为突出.
  • 摘要:近年来由地震引发的滑坡事件频繁发生,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地质灾害领域,滑坡信息遥感提取一直饱受争议,但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凭借其丰富的纹理、几何等特征信息可有效提高信息提取精度,对地震诱发的突发性滑坡(地表破坏严重,规模大)进行信息提取具有可行性.本文以汶川县城为研究区,通过国产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多尺度分割方法提取滑坡影像对象,其中采用尺度参数估计工具确定滑坡最优分割尺度;综合分析滑坡高分辨率影像成像特点,选择影像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及地形地貌特征,以此建立特征规则提取滑坡灾害信息.提取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存在20个滑坡,其总面积为521279.31m2,通过与目视解译结果对比分析,提取精度为72.22%.研究表明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地震型滑坡信息提取高效可行,可为灾后应急调查及灾害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拍摄的SPOT-5、IKONOS、QuickBird、航片等多源遥感数据完成了北川县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收集整理研究区1∶5万地形图、1∶20万地质图、地震相关数据等资料.通过遥感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的山地灾害与地质构造、水系发育、地震烈度等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受地震烈度、断裂构造和水系发育程度等影响因子综合作用,同时通过对各因子的定量描述也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 摘要:近年来,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对我国西南山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对大型滑坡进行危险性分析是个重要问题.本文选取我国西南山区滑坡发生较为频繁的四川理县的西山村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选用WorldView-2、无人机航片所获取的正射影像、激光探测与测距扫描(LiDAR)作为研究数据,进行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的提取和土地覆盖分类,并基于滑坡经验模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等级,得到西山村滑坡的危险区分类图.并以实地考察选取的考察点作验证,其危险区分类图符合实地考察情况.表明多源遥感数据用于大型滑坡的区域的危险评价,且遥感技术可为滑坡预警与防护提供及时有效的方式.
  • 摘要:本文采用D-InSAR方法和反演得到的断层运动模型参数计算Ms8.0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场.首先,采用日本的JAXA的L波段ALOS/PALSAR覆盖震区的震前和震后的六个条带三十六景升轨卫星数据做D-InSAR处理,得到在LOS(雷达视线向)方向上的同震位移.根据地表断层的地质调查结果以及地球物理反演结果模拟龙门山断裂带的断层滑动模型,据此计算地表真实位移的滑动方向,结合InSAR技术获取的LOS向位移,运用相关几何转换公式恢复汶川地震三维同震位移场.文中给出了地震断层的水平方向位移场和垂直方向形变等值线图.最后总结了此次大地震的同震形变特性.
  • 摘要:嫦娥3号玉兔车载可见和近红外成像光谱仪第一次在月面对月壤进行了原位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测量,其全景相机拍摄到了月表冲效应.综合光谱和冲效应测量结果,推测出月面表层风化物颗粒大小在10~20微米范围内,并对照光谱库查找表初步推算出颗粒成份含量.对全景相机近距离拍摄的巨大岩块进行分析并对照阿波罗月岩照片后发现,X撞击坑边的巨石类型与阿波罗登陆点的岩石种类不同,但很可能是玄武岩或晶屑凝灰岩中的一种.根据陨石坑边沿石块尺寸分布和撞击坑年龄关系的经验关系,推算出X撞击坑的年龄在3亿年左右.
  • 摘要:农作物的识别是农情监测的基础,能为农业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多云多雨地区使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对农作物进行识别和监测有较大的优势.利用单时相影像进行地物识别时容易受阴影的干扰,而差值法可检测不同波段间的图像值的差别,根据波段间差值的不同,可以区分不同的地物.文章利用两个时相的TerraSAR-X交叉极化模式数据(HH、VV)计算了同时相多极化差值图和同极化多时相差值图,分析比较差值图,选择最优的差值图组合用于烟草提取.结果表明其识别精度可以达到82.23%,为贵州高原山区的典型农作物监测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 摘要:斑岩铜矿是哈萨克萨克斯坦地区最重要的铜矿类型,通过分析巴尔喀什湖地区地质矿产资料,结合遥感解译,总结出区内主要优势矿种-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地质类型及主要矿化蚀变类型、成矿规律、成矿条件及其遥感特征,对指示斑岩型铜钼矿的指标之一铁染和羟基异常进行了矿化信息提取,解剖了已知大型矿床-科翁腊德铜矿,运用类比推理法,从已知到未知,圈定了3处斑岩型铜矿成矿预测区.
  • 摘要:为了寻找新的找矿靶区,拓展遥感找矿技术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主要选择ETM、SPOT5两种数据.计算了ETM彩色合成的最佳指数,采用"SAM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阈值门限技术",对图像进行铁染、羟基蚀变信息提取;用SPOT5数据对研究区内岩性地层、构造解译.最后结合多元数据,与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综合分析及靶区预测,圈定了2处有利找矿靶区,为今后该区找矿提供参考.通过实地地质工作,在圈定的一靶区内圈定了两处综合化探异常,验证了通过构造增强、蚀变提取、多元数据综合分析,进行遥感找矿准确、有效,为该区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依据.
  • 摘要:在总结秘鲁中南部地区铜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ETM+多光谱卫星数据,完成了研究区线性与环形构造遥感解译,并提取了遥感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了遥感示矿信息与已知铜多金属矿床/点的相关性,发现研究区内铜多金属矿床/点具有明显的遥感找矿特征,即区内成矿作用明显受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而在该组断裂与其他方向断裂交汇处是铜多金属矿床/点产出的主要部位;成矿作用与新生代中、晚第三纪的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形成的环形构造关系密切;另外,已知铜多金属矿床/点90%以上发育有羟基矿物异常,近75%有铁染羟基矿物异常出现.并利用该遥感找矿特征在重点研究区进行了遥感找矿应用,通过ASTER数据的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信息提取和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佐证,表明遥感示矿信息,特别是遥感异常可作为该区铜多金属矿资源勘查的重要标志.
  • 摘要:通过机载CASI_ SASI_ TASI高光谱遥感获取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使人们在岩矿信息识别和提取能力上得到了量和质的提升,拓宽了岩矿信息种类,提高了岩矿信息提取的准确度.本文采用混合调制匹配滤波算法在研究区内提取了褐铁矿、富铝绢云母、中铝绢云母、贫铝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叶腊石、蛇纹石、石英、矽卡岩等岩矿分布信息.根据对岩矿分布信息特征分析,结合研究区内的成矿规律及成矿特点,圈定出了多处与寻找石英脉型金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有关的异常区.并对以上圈定的部分异常区进行了野外查证和室内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提取的岩矿信息与地质情况吻合,圈定的异常区化学分析都有金、银矿化显示.由此可见,机载CASI_ SASI_ TASI高光谱遥感在区域地质找矿中具有岩矿识别种类多、提取信息准确度高、区域矿化异常信息快速定位、野外查证能有的放矢,具体到点等优点,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潜力很大.
  • 摘要:本文以Landsat8、ASTER和SPOT6卫星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在新疆伊吾县琼河坝地区开展了遥感示矿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应用.总结归纳了研究区典型铜金矿产成矿地质特征,而且在赋矿岩体侵入矿源岩层周边发育有热液蚀变,特别是在斑岩体附近出现蚀变分带特征,由斑岩体中心向外、向上依次发育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基于Landsat8卫星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取了研究区铁染和羟基矿物异常信息,同时利用ASTER卫星数据提取出了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泥化-绢英岩化类和青磐岩化蚀变带矿物组合信息.综合遥感解译获取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体,以及蚀变矿物异常等示矿信息,开展遥感找矿综合预测,圈定出了7个遥感找矿有利区.通过与已知矿点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对比验证,发现在4个遥感找矿有利区分布有已知矿点或矿化点,6个遥感找矿有利区具有地面矿产勘查的形迹,表明圈定的有利区具有一定找矿应用价值,可为研究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遥感专题信息.
  • 摘要:宁芜北段火山岩盆地位于扬子陆块区下扬子陆块的东南部,区内多金属矿产的控矿构造十分发育.本文以ASTER为数据源,运用图像增强技术提取与预测矿种密切相关的线、环、色、带、块遥感五要素,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研究区域进行了针对性构造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的铁铜硫金矿床及星罗棋布的矿点受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及其他断裂纵横交叉形成的断裂网格及火山机构控制.
  • 摘要:研究区位于阿根廷西北部的圣卡塔利娜地区,主要矿床类型为产于奥陶纪浊积岩中的脉状金矿,其石英脉走向与围岩奥陶纪地层层理一致,接触带附近具有黄铁矿或褐铁矿化,且冲沟内有小型规模的砂金矿,说明该区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潜力.本文在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8和ALOS卫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对研究区开展遥感地质解译,提取出了控矿构造和矿源层.同时,利用Landsat8卫星数据提取了铁染和羟基矿物异常,并在重点区基于QuickBird卫星数据,运用比值法提取了铁染矿物异常.结合研究区遥感地质解译和遥感矿物异常信息提取获取的示矿信息,开展综合找矿分析,圈定了7个遥感找矿有利区.通过QuickBird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发现在多个遥感找矿有利区均具有地面矿产勘查的形迹,同时经与区域水系沉积物化探成果对比分析,发现遥感找矿有利区与金化探异常吻合较好,表明遥感找矿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找矿应用价值.
  • 摘要:利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进的CASI/SASI/TASI成像光谱系统在甘肃北山柳园-方山口地区获得了3500km2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该数据对柳园-方山口地区十余种矿化相关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填图,根据蚀变矿物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可以区分出成矿构造与非成矿构造.将识别出的成矿构造进行组合,可以得到研究区的成矿构造格架,再将该区已知矿床(点)分布图与其叠合,可以看出,该区已知矿床(点)明显受成矿构造格架控制.深入分析发现,其中黑石山-花牛山大断裂带为成矿构造格架的主干构造.该断裂带在遥感图像上呈"之"字形,通过对受该断裂控制的岩浆岩的岩性识别,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深切硅镁壳的深大断裂带.断裂带的EW段在岩浆活动期间被拉张,造成花岗岩类-超基性岩浆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源和热源.在成矿期黑石山-花牛山深大断裂带扭动方向发生了反转,由成岩期的右行变为左行,其EW区段由拉张变为挤压,造成成矿热流体上升和对含矿地层的改造,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通过建立航空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并开展模式找矿,在柳园-方山口地区新发现了7处值得深部探索的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金3处,镍1处,钨钼1处,铜钼1处,铅银1处).上述研究说明,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宏观探测深部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并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区域找矿.
  • 摘要: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比较粗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还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与常规手段相比较,遥感技术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可以跨越交通的阻隔和视野的限制,洞察地面调查的禁区和死角,对大面积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同时它远离观察对象,不损害研究对象及其环境条件,保证了获取信息资料的客观性、可靠性;而且能对同一目标进行多次的重复遥感,提供客观现象在时间维上的演化轨迹.
  • 摘要:本文以无人机搭载的紫外传感器获取的影像为数据源,根据电晕放电的光谱特征和紫外成像的形态特征,将放电光斑的像素数量和面积作为判断放电是否异常的参数,提供了高压输电线路放电异常的判断方法.首先从紫外影像中获取图像帧;然后对图像进行最大类间方差二值化,并提取出光斑轮廓,根据轮廓的大小,计算疑似放电区域;最后经放电异常诊断,利用获得的高精度位置姿态以及时间同步信息,得到高压输电线路发生异常的具体地理位置.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紫外影像中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异常诊断.
  •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造成了土地挖损、植被退化、地质灾害频繁等生态破坏问题,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胁迫,但以往研究中如何客观地评价生态胁迫程度存在研究程度不足.本文基于GIS分析功能,选取遥感数据获取的矿山占地方式、开采强度、植被退化、水体污染程度以及统计资料获取的人口密度等作为生态胁迫因子,提出和构建了矿山生态胁迫评估指数概念,基于AHP和网络法构建了模型;并将该模型示范应用于富源墨红煤矿区,将其生态胁迫划分为无胁迫影响、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和严重胁迫五个等级,客观定量地评价了示范研究区的生态胁迫状况.
  • 摘要:本文以辽东湾双台子河口湿地植被翅碱蓬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实验室测得的色素含量提取对翅碱蓬色素含量敏感的光谱特征,建立一阶线性、二阶曲线回归方程.结果发现,mSR705、B(714)、R'(719)以及ZM四种光谱特征对叶绿素较敏感,利用这四种光谱特征建立的反演叶绿素的二阶曲线回归方程精度明显高于一阶线性回归模型,特别是利用包络线法和mSR705指数法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较高,R2分别达到0.619,0.654;波段627、610、570、603经二阶微分变换后对花青素较敏感,以此建立的一阶线性、二阶曲线回归方程精度差别不明显,因此翅碱蓬的花青素含量反演采用一阶模型即可,其中,利用光谱特征R" (627)建立的反演花青素回归模型的精度明显高于其他光谱特征,R2达到0.522,为今后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翅碱蓬色素定量反演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产卫星有了长足发展,国产卫星数据应用愈发广泛.为了提高国产卫星数据的应用效果,对其在国土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其需要改进之处等进行了展望.首先,对目前我国国产卫星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常用于国土资源监测的卫星数据源;然后,对这些卫星数据源的常用分析方法、实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我国国产卫星数据在国土资源监测的应用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国产卫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对地观测的完整体系,可以提供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多重遥感数据,为国土资源监测等一系列的应用提供丰富的数据源,与国外成熟的卫星相比,国产卫星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集中在有效载荷技术指标、影像质量、绝对定位精度、波段间匹配精度、内部几何畸变等方面。图像清晰度不够,地物信息量低,有模糊感,很难通过技术处理工艺有效解决,影响了其在地物识别和制图方面的应用效果,根据国家规划,未来5-10a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地质遥感调查、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等以遥感卫星为技术基础的各项工作都将全面启动。这一背景下,应该研发针对国产卫星数据特点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化技术系统。重点研发本文提及的影像质量评估与应用评估、遥感正射影像图制作、土地利用/覆被现状信息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验证和专题图件制作等技术系统,实现国产资源卫星数据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的规模化应用。
  • 摘要:采用2000年、2009年、2013年的Landsat影像,利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对漓江上游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得到了三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进行精度验证.对研究区内土地覆盖类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转移矩阵进行变化监测,得出以下结论:2000年至2013年间,水体、建筑和灌草丛的面积出现增长,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出现负增长.人口活动的影响和城市化的加剧是导致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对漓江地区植被进行保护,减弱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 摘要:科尔沁沙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荒漠化地区,监测该区域的植被分类,对于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植被分类主要利用影像中不同植被覆盖的光谱差异,未对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地的空间结构差异加以考虑,如轻度荒漠化土地在沙丘迎风坡出现风蚀坑,背风坡有流沙堆积,而中度荒漠化土地呈现明显的风蚀坡和落沙坡的分异等等.地质统计学影像纹理考虑到地物空间结构特征的差异,从而在原始光谱波段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结构信息,有助于提高遥感植被分类的精度,论文采用CBERS卫星影像,通过在原始高分辨率光谱数据的基础上,加入变异函数模型参数纹理数据,使分类总体精度从仅利用光谱信息的86.08%显著提高到92.11%,Kappa系数达到0.8896。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