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2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8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99295篇;相关期刊395种,包括地震学报、山东气象、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等;空间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9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毅、屈铁军、冯延晖等。

空间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8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9295 占比:99.37%

总计:99921篇

空间变化—发文趋势图

空间变化

-研究学者

  • 刘毅
  • 屈铁军
  • 冯延晖
  • 邱颖宁
  • 王君杰
  • 刘普幸
  • 刘洪兵
  • 刘煜
  • 张敏
  • 徐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春霞; 许木果; 刘忠妹; 李春丽
    • 摘要: 对云南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临沧植胶区的16个橡胶种植农场开展系统规模化的土壤肥力普查及评价,以全面了解云南山地胶园的土壤肥力特征,为云南山地胶园橡胶树施肥方案制定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山地胶园土壤肥力空间变异较大,不同植胶区胶园土壤肥力状况不尽相同,同一植胶区不同农场胶园土壤肥力状况亦有差异。云南植胶区土壤全氮含量为0.13~3.30 g/kg,平均为1.42 g/kg;有机质含量为4.42~55.55 g/kg,平均为21.09 g/kg;有效磷含量为0.31~235.00 mg/kg,平均为11.74 mg/kg;速效钾含量为0.65~427.70 mg/kg,平均为59.46 mg/kg。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88.50%、69.95%;全氮、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依次为24.15%、25.99%。云南胶园土壤普遍缺磷和有机质,有效磷缺乏比率高达82.13%,有机质缺乏比率为46.10%,27.35%的土壤缺速效钾,土壤全氮含量基本正常或丰富。
    • 郭小娇; 王慧玮; 石建省; 王伟
    • 摘要: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探究区域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于揭示地下水循环变化、水资源安全与管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白洋淀湿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白洋淀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化作用及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河流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湿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规律及演化作用。与瀑河、府河、白沟引渠水力联通较好的藻窄淀、宋庄淀、留通淀TDS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Na·Mg、HCO_(3)·Cl-Na·Ca、HCO_(3)·Cl-Na·Mg·Ca型水;沿径流流动方向,湿地水化学类型由HCO_(3)·Cl-Na·Mg型演化为HCO_(3)·Cl-Na型;湿地水化学主要受到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和碳酸盐沉淀作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Mg?Na、HCO_(3)-Na·Mg,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_(3)-Na?Mg、Cl?HCO_(3)-Ca?Mg?Na;局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Na、HCO_(3)·SO;·Cl-Na、SO;·HCO_(3)-Na·Mg、SO;-Na,与人类活动和地下水越流补给咸水混合作用有关。白洋淀湿地浅层地下水系统具有分区演化模式,存在七个亚区系统。Ⅰ-Ⅳ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TDS较低,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岩、蒸发岩和硅酸盐岩矿物风化溶解,受到水-岩相互作用、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和碳酸盐沉淀作用的影响。西南部及下游地区Ⅴ-Ⅶ区受到人类活动污染影响,地下水TDS较高,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蒸发岩、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和人类活动污染输入,蒸发浓缩、混合作用、碳酸盐沉淀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演化的主要因素。
    • 赵隽莹; 张伟; 郭逍宇; 苏振华; 邸琰茗; 董志
    • 摘要: 以高度人工化的再生水补给河道—北运河京津冀流域为研究区,对具有不同河道生境类型的上游与中下游底泥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环境选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下游河道衬砌工程促进底泥生境特征同质化,进而导致中下游底泥细菌群落同质化.上游细菌群落空间周转率(0.0002)相比较,中下游群落具有较低的空间周转率(0.00002),并在排序图上呈现更紧凑的分布特点.与上游自然生境条件下的群落组成相比较,由于衬砌条件下非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较高,优势组分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较低,最终使得同质化群落表现为较低的丰富度.RDA模型(P=0.002)分析表明,衬砌和TP是影响细菌群落空间变化的主导环境因素,而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则对群落结构类内变异起作用.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纤细菌门(Gracili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Acetothermia的片段类型多样性和费希尔菌门(Fischerbacteria)、Kiritimatiell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与衬砌高度相关.
    • 郭峰
    • 摘要: 镜头运动思维是诗歌鉴赏援引电影语言的创造性手段之一,推拉镜头是其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以推拉镜头理念反观卞之琳诗歌,发现其中有很多类似于“拉镜头”的图像化表达。这种诗歌图像化通过人物视角剧烈的空间变化,来表现个体处境的不稳定性、看待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人与世界的相对关系。“拉镜头”理念在诗歌中的运用,使得卞之琳诗歌用极短的篇幅表现出极深刻的哲思,并做到了感情抒发与智性思考的完美统一。卞之琳诗歌蕴涵着诗歌语言与电影镜头语言的暗合,这种诗歌图像化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画面感,其带来的无穷的想象空间,甚至为很多电影都比之不及。
    • 唐敏丽; 肖潺; 原韦华
    • 摘要: 利用秦岭地区1961-2015年暖季(4-10月)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的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逐候变化与降水日变化的角度,比较了秦岭南北两侧暖季降水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在逐候演变上,秦岭南北两侧均为夏秋双峰型降水,但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秋季,秦岭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在降水日变化上,夏秋两季中南侧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均以清晨峰值为主,仅在降水频次上夏季出现了午后的次峰值;而北侧降水量日变化夏秋变化较大,且主要由降水强度贡献,夏季降水强度在午后较强,而秋季清晨降水强度更大。对于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南北两个区域在夏秋均表现为持续9 h以上(3 h以下)的降水为清晨(午后)降水峰值,其差别主要存在于持续时间为4~8 h的降水事件中。
    • 陆延; 程爱勇; 林波; 陈德慧; 宋伟华
    • 摘要: 根据2016—2019年夏季舟山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调查成果,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等,进一步探究群落受舟山电厂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历年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密度、生物量、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等均在一定范围波动,年际变化相对较小,而空间变化较为显著,表现为排水口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生物量总体略高于对照点海域。
    • 王晓莹; 刘新平
    • 摘要: 为了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未利用地时空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和田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栅格数据,运用GIS技术,通过计算和田地区4个研究时段未利用地的变化率、变化率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来测度未利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1)荒草地、沙地与戈壁两种地类的转化,是和田地区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和田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农牧业快速发展、生态用地过度转型为耕地和牧草地使和田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近30年间,和田地区生态风险程度不断上升,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和田地区生态状况仍有恶化的趋势。
    • 刘臻婧; 肖启涛; 胡正华; 张弥; 王伟; 肖薇
    • 摘要: 选取竺山湾为研究区域,同时选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作为对比区域,基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逐月连续观测,探讨外源输入及富营养化对CH_(4)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竺山湾水-气界面CH_(4)扩散通量显著(P<0.01)高于湖心区CH_(4)扩散通量,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193±0.049)mmol/(m^(2)·d)和(0.024±0.005)mmol/(m^(2)·d).同时,竺山湾湖区不同点位间CH_(4)扩散通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点位的CH_(4)扩散通量显著(P<0.01)偏高.逐月观测表明湖心区CH_(4)扩散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且与水温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3,P<0.01),但竺山湾无此结果.另外,入湖河流CH_(4)溶存浓度与竺山湾CH_(4)溶存浓度及其扩散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浓度:R^(2)=0.75,P<0.05;通量:R^(2)=0.64,P<0.05).考虑到入湖河流具有较高的CH_(4)溶存浓度和污染负荷,河流外源输入可能弱化了竺山湾CH_(4)通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并导致富营养化的竺山湾是大气CH_(4)的“热点”排放源.
    • 刘辉
    • 摘要: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反映研究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状况,而且是控制土壤沙化与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研究植被覆盖度可以掌握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从而进行生态环境评价。采用遥感影像进行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是当今研究植被覆盖状况的主要手段。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和像元二分模型法提取城市植被覆盖度,进而分析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植被覆盖度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
    • 黄志珍; 楼峰青; 丁伯良; 吕耀光; 许红燕; 吴珍梅
    • 摘要: 为提升浙江省水灾害防治能力,从流域区域和县级行政区域两种尺度分析不同时段和频率的面雨量及其统计参数在不同雨区、地形区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并建立各区域面雨量时段-频率-面积-深度关系。结果表明:面雨量及其统计参数计算结果与相关规划设计值、《浙江省短历时暴雨》相关结果一致性较好,结果较合理;台风雨主控区和梅雨台风雨兼容区不同时段面雨量变差系数的平均值比梅雨主控区大;对于山区流域区域,在同一干流或支流上,相同时段和频率的面雨量及其变差系数与集水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对于平原或县级行政区域,不同时段和频率的面雨量在台风雨主控区最高,梅雨台风雨兼容区和梅雨主控区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