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Landsat

Landsat

Landsat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0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5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理空间信息、遥感信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环境遥感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等;Landsat的相关文献由188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诗、何国金、张兆明等。

Landsa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 占比:83.9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95 占比:15.70%

总计:605篇

Landsat—发文趋势图

Landsat

-研究学者

  • 李明诗
  • 何国金
  • 张兆明
  • 牛铮
  • 王猛猛
  • 童小华
  • 谢欢
  • 邬明权
  • 龙腾飞
  • 张晓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伯英杰; 曾业隆; 李国庆; 曹兴文; 姚清秀
    • 摘要: 近些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评估大型光伏电场对环境的影响对指导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光伏电场对局地热环境的改变开始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浮岛(也称水面漂浮式)光伏电场作为近年来光伏发电的新开发模式,其对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晰。该文基于Landsat8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利用单通道算法提取了安徽省淮南市典型浮岛光伏电场及其邻近区域的LST数据集,通过构建逐月LST与对应月份的气温之差(LST s-a)判断光伏电场对LST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模式、影响范围和季节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建设区不同建设阶段对LST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浮岛光伏电场的建设明显改变了建设区的热环境,在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夏季和冬季都存在增温效应,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建设区200 m范围内,对其周围典型地类的增温效应非常微弱。②浮岛光伏电场建设阶段和建成阶段,建设区的月均LST普遍高于水体,接近于林地的LST;2个阶段的年均增温幅度分别为3.26°C和4.50°C。③该研究可为光伏电场对局地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建议从无云时间序列LST构建,光伏电场增/降温幅度的分离,不同下垫面光伏电场对邻域LST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范围、程度与归因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吴小伙
    • 摘要: 福建省长汀县是我国典型南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由于山势陡峭,降雨量强度大等自然原因和人类不合理开采等历史原因,导致长汀成为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造成大量经济和生态损失。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封山育林保护,长汀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布格局仍然不清晰。为了解决此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分析长汀县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长汀县植被覆盖度40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了主城区汀州镇外,其余乡镇植被覆盖度均逐年上升,其中三洲、河田、策武和濯田四个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植被覆盖增加速度最快;多源遥感NDVI数据具有一定差异,MODIS最高,Landsat次之,AVHRR最小;时间趋势回归系数上,多源遥感数据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 夏静雯; 高爱臻; 王晶; 史浩辉
    • 摘要: 文章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对宁波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周边探测环境进行评估,并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类型(LUCC)所表征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气温变化等的影响。分析表明,鄞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受城市化进程影响较大。鄞州和石浦两站气温总体呈增温趋势,鄞州站增温速率高于石浦站,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和气温差值都持续偏高。鄞州站周边5 km区域内LUCC对平均气温温差的变化影响显著,城建面积越大温差越大,由此可见宁波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 郑文宣; 孔超; 张云娜; 杨盛娜
    • 摘要: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耕地占用问题越发突出。速生林因其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侵占耕地资源的潜在威胁之一。耕地资源紧张的现实下对耕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的监测迫在眉睫。文章以沂蒙山区为研究区,基于所有可获得的连续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像元合成法和随机森林法获取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图,进而分析不同阶段之间的土地覆被转移情况以及耕地流失和向速生林的转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8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了100.8平方千米,绝大部分都转移为林地。该研究通过揭示耕地种植速生林区域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进行耕地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指导区域发展的实践。
    • Jose Manuel Fernandez-Guisuraga; Susana Suarez-Seoane; Paulo MFernandes; Victor Fernandez-Garcia; Alfonso Fernandez-Manso; Carmen Quintano; Leonor Calvo
    • 摘要: Background: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and canopy fuel loadings in fire-prone pine ecosystems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ire behavior and anticipating the most harmful ecological effects of fire.Nevertheless,the joint consideration of both overstory and understory strata in burn severity assessments is often dismissed.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assess the role of total,overstory and understory pre-fire aboveground biomass(AGB),estimated by means of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and Landsat data,as drivers of burn severity in a megafire occurred in a pine ecosystem dominated by Pinus pinaster Ait.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Results:Total and overstory AGB were more accurately estimated(R^(2) equal to 0.72 and 0.68,respectively)from LiDAR and spectral data than understory AGB(R^(2)=0.26).Density and height percentile LiDAR metrics for several strata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AGB.Burn severity responded markedly and non-linearly to total(R^(2)=0.60)and overstory(R ^(2)=0.53)AGB,where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understory AGB was weaker(R ^(2)=0.21).Nevertheless,the overstory plus understory AGB contribution led to the highest ability to predict burn severity(RMSE=122.46 in dNBR scale),instead of the joint consideration as total AGB(RMSE=158.41).Conclusions:This study novelty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of pre-fire AGB,as a vegetation biophysical property derived from LiDAR,spectral and field plot inventory data,for predicting burn severity,separ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uel loads in the understory and overstory strata in Pinus pinaster stands.The evidenc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rn severity and pre-fire AGB distribution in Pinus pinaster stands would all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shold criteria to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in fuel treatments designed to minimize crown fire hazard.
    • 赵飞
    • 摘要: 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地区发展的一般特征及趋势,提高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RS技术,利用3期Landsat遥感影像(2009、2015和2019年),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提取结果对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期间,盐田、建筑用地和耕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952.56、605.99和302.54 km^(2);盐碱地、植被、滩涂与水产池塘等地类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了1033.56、377.53、110.77和336.14 km^(2);其他地类面积或有增减,变化不大。
    • 王佳楠; 张志
    • 摘要: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为研究区域,分析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出建议。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借助转移矩阵、重心模型对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计算分析,利用Markov-PLUS复合模型对2040年柴北缘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林地、水域是柴北缘的主要用地类型。近30 a耕地面积缓慢增加,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心都向西北方向移动,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2)使用FLUS模型与Markov-PLUS模型分别预测柴北缘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对比分析,Markov-PLUS模型比FLUS模型的模拟准确性更高。3)2040年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柴北缘土地利用整体格局一致性较高,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下均会挤占林地、草地,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应加以重视。PLUS模型与Markov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土地利用斑块级的精准预测,可为未来提升柴北缘生态退化整治效果、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定与规划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 张玉琢; 杨志贵; 于红妍; 张强; 杨淑霞; 赵婷; 许画画; 孟宝平; 吕燕燕
    • 摘要: 遥感数据具有实时、动态、大范围等特点,在草地资源监测与管理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单一的遥感植被指数无法同时满足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中时空分辨率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 NDVI和MODIS NDVI数据,结合时空融合算法(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STARFM),生成了2000-2016年高时空分辨率的植被指数数据集(NDVI_(STARFM),时间分辨率为16 d,空间分辨率为30 m,并基于2013-2016年地面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数据,构建了夏河县桑科草原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生长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基于NDVI_(STARFM)的最优估测模型为乘幂模型,其R^(2)为0.5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795.62 kg·hm^(-2),模型的表现能力次于Landsat NDVI最优估测模型(R^(2)=0.76,RMSE=634.83 kg·hm^(-2)),而优于MODIS NDVI最优估测模型(R^(2)=0.24,RMSE=937.79 kg·hm^(-2));2)基于NDVI_(STARFM)最优估测模型对各样区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产的估测精度优于MODIS NDVI而次于Landsat NDVI,总体精度达84.05%;3)2000-2016年来,夏河县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90%左右的区域年增量大于30 kg·hm^(-2),草地地上生物量呈现减少趋势的区域仅占2.30%。
    • 文广超; 李兴; 吴冰洁; 王晓鹤; 谢洪波
    • 摘要: 柴达木盆地内的湖泊对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满足生产及生活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强,盆地内湖泊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分析湖泊变化特征,查明变化原因,以快速、精确、适用性强为目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可鲁克湖流域湖泊水体TOA(Top-of-atmosphere)反射率与其他地物TOA反射率的差异,提出了一种湖泊水体自动提取方法--湖泊水体差分模型。利用该模型处理了柴达木盆地的近百个Landsat图像场景,提取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空间位置的湖泊水体,使用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及用户精度对其精度进行评价,并与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方法对该地区湖泊水体提取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TOA反射率差异,可区分目标与非目标地物;(2)基于稳定的阈值,湖泊水体差分模型可实现湖泊水体信息快速提取,与NDWI、MNDWI等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能够更加有效抑制地表河流、冰雪、阴影、沼泽湿地等干扰因素,在模型应用的区域内,平均总体分类精度与用户精度均达到99%以上,Kappa达到0.9877;(3)湖泊水体差分模型的输入数据既可以是TOA反射率,也可以是Landsat(Level-2)的地表反射率数据;(4)湖泊水体差分模型适用于柴达木盆地内大范围区域的湖泊水体提取,能够为湖泊水体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刘诗燕; 蔡晓斌
    • 摘要: 由于云、雪及山体阴影造成的无效地表像元影响,利用遥感影像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水库水体信息动态监测结果.论文在大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DEM和淹没频率约束条件对水库遥感提取结果进行优化的方法(DF优化方法).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使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MNDWI),通过大津法初步提取水库水体信息.结合多期提取结果综合得到的淹没频率以及当期有效水体像元的淹没频率特征,填补了受云、雪等因素影响的无效像元.在此基础上综合高程及水体淹没频率信息,剔除了山体阴影及其他偶发性因素的影响.遴选全球九个不同类型水库验证了DF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DF优化方法能有效减小水库水体的提取误差.与全球水体数据集JRC MWH的直接修正结果相比,DF优化方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13%,达到了95.67%.同时,结合同步卫星测高数据构建的水位-水面积关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DF水面积提取结果的准确性.相较于JRC MWH的直接修正结果,DF优化方法提取结果构建的水位-水面积关系模型的RMSE降低了30%.此外,该方法可基于GEE平台实现,能快速完成长时序的水体动态提取,为全球大尺度范围内的水库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