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脆弱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98252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资源开发与市场、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生态脆弱性的相关文献由928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正伟、孙桂丽、蔡海生等。

生态脆弱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8252 占比:99.93%

总计:498578篇

生态脆弱性—发文趋势图

生态脆弱性

-研究学者

  • 叶正伟
  • 孙桂丽
  • 蔡海生
  • 郭兵
  • 陆海燕
  • 刘健
  • 姚建
  • 姜琳
  • 张学玲
  • 戴永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琳; 曾盈; 刘后平
    • 摘要: 以四川藏区3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运用SPR模型、熵值法等测算生态脆弱度、贫困度,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深入探究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区域整体生态脆弱程度和多维贫困的耦合程度较高,贫困深受区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从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来看,四川藏区各个县(市)之间呈现较大差异,多维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受生态脆弱性影响较大;从耦合差异结果来看,四川藏区仅有一个县(市)处于同步型,近一半的县(市)都处于经济滞后型;四川藏区整体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大部分县(市)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从位置上来看,四川藏区无论是生态脆弱性还是多维贫困程度西部地区均高于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川藏区各县(市)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的同步推进。
    • 王茜; 赵筱青; 普军伟; 石小倩
    • 摘要: 喀斯特山区作为我国四大脆弱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诱发和加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加剧生态脆弱性。目前仍缺乏针对喀斯特地区的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市为例,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反演生态脆弱性,并采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演变规律,同时使用交叉敏感性系数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文山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除未利用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外,其他用地面积增加;(2)2000—2017年文山市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重度脆弱为主,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加剧;(3)文山市北部生态脆弱性较高,西部脆弱性较低;且脆弱性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成为脆弱性高-高集聚区,而西部与西南部因生态工程的实施,脆弱性高-高集聚区域面积不断减小,生态状况得以改善,成为脆弱性低-低集聚区;(4)文山市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脆弱性较高;对生态脆弱性最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水域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移,且水域、林地、未利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变化对生态脆弱性较敏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识别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脆弱区及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采取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金丽娟; 许泉立
    • 摘要: 综合评价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掌握四川省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的实施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持。以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MODIS 13Q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为基础地理数据,选取人口密度、土壤有机质、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强度、生物丰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17个评价指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SRP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四川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2005—2018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55.11%。空间分布上,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西南部和东部;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时间变化上,2005—2010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呈逐年恶化的趋势,微度、轻度脆弱面积占比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67%、29.87%,中度、重度、极度脆弱面积占比较研究初期分别增加了1.07%、27.7%、2.77%;2010-2018年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呈不断改善的趋势,微度、轻度、中度脆弱面积占比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3.36%、9.4%、12.84%,重度、极度脆弱面积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22.39%、1.2%。
    • 马进
    • 摘要: 基于SRP(敏感-恢复-压力)模型,选取18个指标构建2010—2020年河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SRP模型各指标权重,并计算河南省生态脆弱性指数,同时对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模型各要素之间交互影响q值并进行要素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整体生态脆弱性呈西部、北部高,东部、南部低的分布特征;中部地区以郑州市为中心辐射的区域整体脆弱性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研究区域2010、2015、2020年3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分别为2.47、2.56、2.36,整体生态环境呈转好趋势.对2010—2020年河南省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豫西丘陵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生态脆弱性有明显改善,而中部、北部和南阳盆地生态脆弱性升高;2015—2020年向好生态等级转移量大于2010—2015年,生态脆弱性等级向好区域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豫北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山区,生态脆弱等级负向转变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焦作城市群、黄淮海平原东部.对研究区域生态脆弱性变化时空演变的要素驱动力分析,造成河南省生态脆弱性变化空间分异的主要指标为夜间灯光、GDP、人口密度、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生产力、土壤类型、水网密度和年降水,反映出诱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扰动、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等因素,所以做好水土保持、森林植被抚育涵养水源、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优化城市发展和布局、建立生态型城市仍是河南省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努力的方向.开展河南省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中原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霍童; 张序; 周云; 陈伟
    • 摘要: 为了及时掌握运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真实状况,以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区域为例,基于VSD模型建立生态脆弱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运用空间叠置分析计算生态脆弱度,揭示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及相关分析,其结果表明:(1)2008—2018十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以潜在脆弱和轻微脆弱为主,合计占比从62.63%增长到68.79%,非常脆弱区与极度脆弱区占比较小,合计占比从22.45%下降到15.61%;(2)研究区生态恢复情况良好,根据时空演变趋势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持平区和生态退化区,生态修复率为37.09%,生态持平率为37.93%,生态退化率为24.89%;(3)对生态修复区与生态退化区进行划分,各包含四种等级区,其中生态修复区以Ⅰ级修复区为主,占比为13.31%;生态退化区以Ⅰ级和Ⅱ级退化区为主,合计占比为18.80%,Ⅳ级退化区占比仅有1.50%。
    • 贺钰蕊; 张鹏; 刘瑶瑶; 李世峰
    • 摘要: 矿区村庄搬迁成为煤炭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弄清“谁要搬、搬去哪”,对煤矿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选取位于鲁西基地巨野矿区的山东省郓城县作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状况和发展状况两角度,基于VSD模型选取表现矿区特点的12个指标构建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以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为准则层选取13个指标构成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结合两者构建矿区搬迁村庄识别体系。结果标明:平原矿区的生态脆弱性受塌陷及煤炭资源储量分类的影响较大,村庄发展潜力整体受交通以及与镇区、中心城区辐射的影响较大;矿区290个村庄划分为优先搬迁、暂缓搬迁、原址保留及安置点选区4个等级,每级分别有72、80、91和47个村庄,占比24.82%、27.59%、31.38%和16.21%。该体系能较细致地识别村庄间差别,为郓城县矿区村庄合理搬迁安置提供借鉴,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平原煤矿区村庄的搬迁理论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 陈理庭; 蔡海生; 张婷; 张学玲; 曾珩; 陈艺
    • 摘要: 【目的】科学评估县域生态脆弱性并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长远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RP模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WA)法分别分析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风险水平下生态脆弱性结果,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结果】① 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由0.2633下降至0.1914,累积下降27.31%。区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北高—中部、西部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② 2005—2018年,万年县生态脆弱性Moran’ I指数分别为0.504 848、0.680 825、0.742 960,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进一步增强。33随着风险系数的增加,万年县生态脆弱性逐渐升高,决策者态度由乐观变为悲观。"生态持续型""生态不可持续型"情景下的生态脆弱性分别处于轻度脆弱(93.40%)、中度脆弱(59.37%)水平。④"维持现状型"结果趋近于AHP—熵权法评价结果,表明OWA方法在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具有一定适用性。【结论】引入OWA方法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可以为决策者统筹社会发展和风险管控提供依据,为区域长远发展、分区治理提供不同的决策思路,辅助决策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判断。
    • 孙桂丽; 陆海燕; 郑佳翔; 刘燕燕; 冉亚军
    • 摘要: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生态脆弱性等级及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SRP模型构建新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新疆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新疆生态敏感性整体为中度敏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受景观破碎度和土壤侵蚀程度影响;生态恢复力受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变化幅度小,恢复力较弱;生态压力大致呈南、北部的山区和中部绿洲区、山区高、东南低,主要影响因子是人均GDP、农业依赖度和人口密度。(2)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度脆弱到重度脆弱。南、北部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生态脆弱等级较高,中部高海拔林草丰富地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相对较低;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呈现先增长后降低趋势。(3)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力方面,人为活动因子的农业依赖度、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自然环境因子的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景观恢复力指数和年均降水量7个指标是新疆2000—2018年生态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单因子;生境质量指数、景观恢复力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新疆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力。
    • 常溢华; 蔡海生
    • 摘要: 【目的】为科学认知、评价鄱阳县生态环境脆弱性,合理调控保护生态环境,顺利开展生态修复分区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法】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分别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幅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等15个指标,采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修正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全局Moran’s I指数和LISA聚类图、变异系数,从县域整体生态脆弱性表征、县域整体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乡镇尺度生态脆弱性、不同地类尺度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5个方面,对鄱阳县生态脆弱性进行了探讨。【结果】(1)从县域整体生态脆弱性特征来看,2005年整体为微度脆弱,2010年和2015年为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有所加剧,由微度脆弱转变为中度脆弱,加剧的幅度先大后小。(2)从县域整体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看,空间格局逐渐趋于均衡。县域生态脆弱性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生态脆弱性指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生态脆弱性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3)从乡镇尺度生态脆弱性来看,研究期间微度脆弱、轻度脆弱的乡镇数量显著减少,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的乡镇数量显著增加。(4)从不同地类尺度生态脆弱性特征来看,2005年和2010年,生态脆弱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水域、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林地。2015年,林地跃居第二,这表明林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耕地和林地和水域的脆弱性指数持续增加。(5)从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2005年,以微度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到2010年转变为以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为主,到2015年,转变为以中度和重度脆弱为主。从空间上来看,生态脆弱性高值区呈现从西南向东北蔓延的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将为鄱阳县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 王宗辉
    • 摘要: 该文以SRP概念模型为基础定量评价了渭河流域天水段的生态健康状况,建立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通过GIS的空间叠合分析,利用自然断点法对标准化处理后的各个指标进行重分类,然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渭河流域天水段的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分析表明:渭河流域天水段整体上生态脆弱度较低,全段除西北地区外,其余地区脆弱性均在中度以下;全段生态脆弱性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