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喀斯特山区

喀斯特山区

喀斯特山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780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中国岩溶、生态学报、贵州科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九届羊业发展大会、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等;喀斯特山区的相关文献由113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忠发、熊康宁、何腾兵等。

喀斯特山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 占比:10.49%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3780 占比:88.92%

总计:4251篇

喀斯特山区—发文趋势图

喀斯特山区

-研究学者

  • 周忠发
  • 熊康宁
  • 何腾兵
  • 刘方
  • 舒英格
  • 罗海波
  • 苏维词
  • 龙健
  • 刘元生
  • 吴良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丹丽; 孙建伟; 刘艳; 罗静; 赵宇鸾; 张继
    • 摘要: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其生活空间圈层结构突出,生产空间南北差异显著,生态空间则较为零散;(2)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呈现4种耦合度类型,5种耦合协调度类型,耦合协调状态服从“核心—边缘”模式;(3)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呈现较强中心城区指向,其中生产—生态空间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较差。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有待提升,需科学规划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 王茜; 赵筱青; 普军伟; 石小倩
    • 摘要: 喀斯特山区作为我国四大脆弱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诱发和加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加剧生态脆弱性。目前仍缺乏针对喀斯特地区的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市为例,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反演生态脆弱性,并采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演变规律,同时使用交叉敏感性系数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文山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除未利用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外,其他用地面积增加;(2)2000—2017年文山市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重度脆弱为主,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加剧;(3)文山市北部生态脆弱性较高,西部脆弱性较低;且脆弱性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成为脆弱性高-高集聚区,而西部与西南部因生态工程的实施,脆弱性高-高集聚区域面积不断减小,生态状况得以改善,成为脆弱性低-低集聚区;(4)文山市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脆弱性较高;对生态脆弱性最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水域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移,且水域、林地、未利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变化对生态脆弱性较敏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识别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脆弱区及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采取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罗昆燕; 周扬; 李松
    • 摘要: 基于2009—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了黔西南州种植业发展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特色作物的集群演化沿着“专业化、规模化—地域空间集聚体—农业产业集群”的路径进行,少数特色作物经过稳定的专业化发展逐渐演变成农业产业集群,对乡村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经济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立足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规律,寻求特色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 孙耀鹏; 周忠发; 赵宇鸾; 方敏; 吴跃
    • 摘要: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探究不同用地类型石漠化响应情况,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及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期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数据,辅以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转移矩阵模型,对黔西南州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及石漠化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黔西南州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草地转有林地和耕地,耕地转有林地和草地,灌木林地转草地和耕地,依次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79%,5.82%,4.91%,4.08%,4.75%,3.85%。2000—2010年草地、灌木林地、耕地和有林地石漠化等级明显改善,改善面积依次为2703.7 km^(2),1347.8 km^(2),2219.1 km^(2),2532.8 km^(2);2010—2020年草地、灌木林、耕地、有林地、裸地石漠化改善面积分别为557.14 km^(2),318.78 km^(2),819.35 km^(2),665.60 km^(2),244.48 km^(2)。过去20年间,黔西南州石漠化状况持续恢复改善,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不稳定的恶化风险,此部分地区应作为黔西南州后期石漠化土地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对黔西南州长时间序列的石漠化演变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变化,可对研究区生态恢复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朱玉丹; 魏媛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趋势和强度,基于2010、2015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Arc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及动态度模型,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度方面分析了喀斯特城市新区观山湖区201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观山湖区在研究期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耕地面积,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空间变化呈现中部耕地锐减和建设用地以原金阳新区为中心向西南方向扩张的显著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以及科学开展生态治理。
    • 魏媛; 杨园园
    • 摘要: 指出了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2005~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乡收入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贵州城乡收入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收入差距逐渐缩小;②各州市之间城乡收入差异较大,呈现南北地区两极分布;③研究区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还有一定的空间,各州市之间城乡收入差异较大,揭示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平衡发展,助力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姚星宇; 周德全; 黄炜; 刘秀明
    • 摘要: 基于黔西北2000—2020年共3期的土地利用及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及地形位指数共4个地形因子,分析了黔西北地区20a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在各地形梯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如下:研究区内耕地与建设用地等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的地类面积随海拔、坡度及地形位指数梯度的上升而明显下降,林地与草地面积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水体及湿地则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缓坡区域,且在20a间面积变化巨大,湿地及周边地类向水体的转化使得水体面积快速增加,湿地则几乎消失殆尽。ESV与坡度和地形位指数梯度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随着海拔的上升出现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ESV在坡向上的最大值则出现在东北或北向上,此外,20a里ESV在各地形因子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升。经过分区统计发现,20a里黔西北地区ESV在空间上表现出了极端化特征,ESV极值区的分布和差异越发集中和明显。本研究表明,黔西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关联,可为之后研究区内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生态修复以及乌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 罗晓青; 王晓敏; 周玉飞; 毛堂芬; 张显波
    • 摘要: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回顾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历程,包括解决温饱问题和向自然索取阶段,改造自然阶段,保护自然阶段,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等,总结了贵州省生态建设经验,并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展望了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期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 张勇; 杨芳琴; 孙建伟; 杨丹丽; 罗静; 崔家兴
    • 摘要: 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教育公平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学龄人口和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前者以团带状集中分布于山间河谷坝区和交通干道附近,后者以团状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各镇区;2)农村居民点教育可达性整体表现较差,高值区环状分布于中心城区附近,随出行半径增加可达性空间分异性减弱,呈现显著的经济、人口和交通指向;3)农村居民点教育公平性总体表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递减态势,随着出行半径增加整体公平性提高,但空间分异加剧,农村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错配现象。
    • 陈波; 吕文强; 王羽; 殷梦贵; 申咏
    • 摘要: 分析贵州喀斯特山区无籽刺梨叶片全氮、全磷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随林龄(2、5、8年生)的变化,为研究无籽刺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运用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3个林龄的林分,研究无籽刺梨不同林龄叶片和土壤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无籽刺梨叶片氮、磷含量分别为24.27~28.47和1.87~3.17 g/kg;土壤氮、磷含量分别为1.62~2.99和0.25~1.38 g/kg。不同林龄无籽刺梨叶片和土壤氮、磷含量差异显著(P 0.05),且随林龄的增加氮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三个不同林龄无籽刺梨叶片氮磷比分别为8.99、12.33和12.98,均小于14,表明研究区无籽刺梨生长主要受氮限制。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