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8389篇;相关期刊781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29届中国控制会议等;空间自相关的相关文献由4967位作者贡献,包括时涛、李航飞、童新华等。

空间自相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9 占比:1.08%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8389 占比:98.91%

总计:180356篇

空间自相关—发文趋势图

空间自相关

-研究学者

  • 时涛
  • 李航飞
  • 童新华
  • 韦燕飞
  • 吴承祯
  • 姜庆五
  • 张志杰
  • 张晗
  • 张红
  • 李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涂涛; 朱庆莹; 梅昀; 陈银蓉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生态效率的优化路径,采用Malmquist-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5—2016年中国省域生态效率和Malmquist指数及其构成,并结合要素投入产出松弛率分析探讨了效率低效成因,再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空间关联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区域生态效率改进策略。结果表明:(1)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除北京、上海、湖南和重庆外,绝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Malmquist指数分解情况看,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提升作用不明显。但四川、云南、青海、新疆4个西部区域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且北京、贵州的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均对生态效率有正向效应。(3)从投入产出要素冗余度看,生态效率低下是由于劳动力、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投入冗余以及非期望产出过量,其情况在西部最为严重,中部次之,东部最小。(4)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其空间关联格局随时间推移整体较为稳定,但存在局部变化。各省市投入产出要素存在不同方面和程度的改进空间,可以从加强管理与科技创新、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分区协同治理等方面出发,优化区域生态效率。
    • 李辉辉; 杨永崇; 杜嵩; 杨梅焕; 陈宝强
    • 摘要: 探究最佳尺度下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功能优化。选择沿海资源富集区招远市为研究区,以2008年、2013年、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信息损失评价模型和半变异函数确定最佳空间粒度和幅度,构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评价模型;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分布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90 m栅格大小和2 km方形网格为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最佳分析尺度;②2008—2018年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脆弱度有所上升,表现为低脆弱度区面积占比不断下降,高脆弱度区面积不断扩张,景观格局脆弱程度不断加剧;③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空间聚集效应明显,高—高值聚集区主要发生在西北区域,并有继续向北蔓延的趋势,低—低值聚集区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城市合理开发和规划提供支持和服务。
    • 孙婧; 吴忠才
    • 摘要: 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杜宾模型以及空间效应分解等研究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旅游流的时空分异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各个城市旅游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旅游流的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局面;(2)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具有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状态往往以高—高和低—低组合为主;(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旅行社数量、旅游资源禀赋和外商投资都对本地区的旅游流有直接推动作用,但各影响因素的空间交互作用却存在不同的正负性,当邻近地区外商投资增加、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中的星级宾馆数量增加时,会对本地区旅游流产生过道效应和竞争效应;(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整体增长的核心积极因素是市场规模,消极因素是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
    • 刘自敏; 张娅
    • 摘要: 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现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分区域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电能替代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分别形成了东南沿海和西部集聚区;(2)全国层面,能源强度存在滞后效应,电能替代均能显著降低该省能源强度,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电能替代每增加1标准煤,万元GDP所需的能耗降低0.76标准煤;(3)区域层面,各地区电能替代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4)能源缺口与科技进步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6.23%和12.60%。研究结论可以为深化电能替代、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高明; 张晨璐
    • 摘要: 为比较不同城市群经济因素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文章利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2014—2018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城市群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都会对这三个城市群雾霾污染产生影响。除以上两种影响因素外,京津冀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森林覆盖率,长三角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能源消耗,珠三角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是能源消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邱兰清; 余萍; 马慧鑫
    • 摘要: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目标之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的活力也因此受到多元、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聚焦于街道/乡镇这一基本行政空间单元,运用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方法,结合信息熵模型,对上海市城市活力区域进行了识别评估,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可用于对未来结果的预测。研究发现城市活力受到功能混合度、常住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设施供给密度的显著影响,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 王金亮; 张环
    • 摘要: 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我国减贫的主战场.以江西省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影响贫困的驱动因子,建立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均方差决策分析法构建了贫困驱动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描述了多维贫困在整个区域及区县尺度上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区域贫困驱动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指标类与社会经济指标类的贫困驱动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向态势,整个特困区的贫困驱动指数空间分异明显.2)区域贫困驱动指数在整个研究区表现出空间正自相关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并在局部空间自相关上表现出“高高”和“低低”聚集形式.3)地形对特困区的贫困影响最大,并且与其他指标种呈现双因子增强作用特征,且各指标种两两交互之后对区域贫困驱动指数的空间分布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提出对于集中连片特困区,需要依靠当地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减贫目标.
    • 王安怡; 康平; 张洋; 曾胜兰; 张小玲; 施娟; 刘志红; 向卫国; 汪可可; 张松宇; 鲁峻岑
    • 摘要: 为揭示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定量评估影响其时空分异的驱动因子,基于2003~2018年(16a)MODIS气溶胶产品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自相关,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四川盆地AO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为2015年,并依据趋势变化将2003~2018年分为6个时段.四川盆地气溶胶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AOD高值区主要聚集在盆地中部低海拔地区,而AOD低值区则多聚集在盆地边缘高海拔地区.AOD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聚集性规律(空间正相关,Moran's I指数>0),自2012年以来高-高值聚集区面积不断减小,且不同时段聚集区AOD年际变化与AOD值分布变化态势一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优选出8个因子,经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16a来盆地区域AOD时空分异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引起的.2014~2015年所有驱动因子的驱动力较之前时间段出现11.2%~59.2%的减小,且社会经济因子尤为明显,与2015年为突变年的结论相一致.
    • 刘宇峰; 原志华; 杨军军; 郭玲霞; 许晓婷; 安彬
    • 摘要: PM_(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探索PM_(2.5)污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特征对空气污染的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陕西省县域PM_(2.5)浓度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PM_(2.5)污染的时空演化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陕西省PM_(2.5)浓度年均值经历了前期小幅波动下降、中期急剧上升、后期大幅波动下降的倒“N型”波动变化过程,2011年是PM_(2.5)浓度年均值波动变化的重要“拐点”;PM_(2.5)浓度年均值低于一级浓度限值(15μg/m^(3))的低污染县(区)占比较少且变化不稳定,15~35μg/m^(3)(二级浓度限值)比例有所增加,35~70μg/m^(3)的比例持续减少,反映大多数县(区)未来的PM_(2.5)污染将逐步控制在二级浓度限值以下,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在空间分布上,PM_(2.5)浓度年均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PM_(2.5)浓度年均值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4个阶段有8种“升—降”时序演化类型,以“D-R-D-D”类型的县(区)占绝对比例(59.81%)。重心分析表明陕西省PM_(2.5)污染重心出现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轨迹,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关中污染突出且西高东低、陕北和陕南污染较轻且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与趋势。PM_(2.5)浓度年平均值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性总体呈现先降后平再升的时间演化趋势;绝大多数县(区)为“高-高”类型集聚和“低-低”类型集聚,趋同趋势明显,两极分化较严重。
    • 王茜; 赵筱青; 普军伟; 石小倩
    • 摘要: 喀斯特山区作为我国四大脆弱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诱发和加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加剧生态脆弱性。目前仍缺乏针对喀斯特地区的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市为例,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反演生态脆弱性,并采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演变规律,同时使用交叉敏感性系数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文山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除未利用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外,其他用地面积增加;(2)2000—2017年文山市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重度脆弱为主,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加剧;(3)文山市北部生态脆弱性较高,西部脆弱性较低;且脆弱性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成为脆弱性高-高集聚区,而西部与西南部因生态工程的实施,脆弱性高-高集聚区域面积不断减小,生态状况得以改善,成为脆弱性低-低集聚区;(4)文山市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脆弱性较高;对生态脆弱性最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水域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移,且水域、林地、未利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变化对生态脆弱性较敏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识别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脆弱区及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采取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