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峰论坛
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峰论坛

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贵州余庆
  • 出版时间: 2017-10-27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贵州省社科院;;

会议文集: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山地特色和文明高度是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凸显山地特色,是由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是贵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可回避的选择.从文明高度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首先意味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来看待当前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其推进过程中就不能只局限在生态领域,而要有大思路和大格局,其关键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能支撑地方发展的发展道路.
  • 摘要:作为乌江流域生命共同体的母亲河,乌江承载着汇聚、流布、传输、滋养、涤荡、平衡、形塑等多种功能,滋养生命只是其中一种,虽然对于这个流域的生命共同体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人类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处于顶端,但不能自认为就是这一流域的主宰者.其行为对乌江和生命共同体有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自身.必须学习并遵守乌江的规则,象乌江一样思考.
  • 摘要:仡佬族作为贵州典型的山地民族之一,为了生存、繁衍,在长期利用自然、协调自然和改s造自然过程中,除了与各民族在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外,因其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无不与山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山地关联的自然生态观十分凸显.仡佬族自然生态观不仅对仡佬族及其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且极具现代价值.
  • 摘要:乌江是黔省境内一条重要河流,其横贯贵州7个市州和贵安新区,是黔省各族人民饮水、灌溉、运输的主要源流.乌江流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西部聚居区域,分布着苗、侗、布依、彝、白、土家等少数民族,乌江养育了贵州少数民族,同时,生活在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保护、反哺着乌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天,自觉认识乌江与贵州少数民族的关系,并充分发掘少数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对于抵制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乌江生态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乌江流域是国家最早进行水利开发研究的大流域之一,本文通过对乌江流域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提炼出乌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实践的价值和建议.
  • 摘要:岩门渡是康熙《余庆县志》中地图标注的唯一渡口,地图由传教士费隐和余庆县令蒋深等共同完成.岩门渡地势险峻,是楚、蜀要道,康熙年间被据为私有,时任县令蒋深严禁私渡,渡口旁立有严禁私渡碑刻.岩门渡是红军抢渡乌江时率先突破点,战斗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量关于岩门渡的诗文,为此地增添浓郁人文色彩.
  • 摘要:开发大西南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其中开发蕴含着无尽宝藏的乌江,是其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带领下,经过乌江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乌江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大大促进了乌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开发乌江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人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乌江开发和兴黔富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故贵州著名科技专家何士璇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时局的敏锐把握;他对乌江综合开发的前瞻性探索研究;他把乌江综合开发纳入西南大开发的全局战略;他对乌江综合开发的系统性思维;他借鉴美国田纳西开发成功经验的世界视野;他争取政策,感动“上帝”的建策建言;他孜孜以求、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凡此种种,对乌江的综合开发和富民兴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何士璇先生最后因忧患劳瘁,病卒于制定乌江综合开发规划的过程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名字连同他的精神已经镌刻在乌江开发的历史丰碑上.
  •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这一革命性的科学论断,为贵州生态文明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生态资源产品服务市场定价倒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贵州稀有生态产品的真实价值得不到体现,原产地优质生态资源产品服务的价格低于东部,一些贫困地区扶贫生态产业难于发展等不良局面.本文认为,要借鉴我国粮食保护性收购价运作的成功经验,构建贵州生态资源产品市场价格新机制,彻底扭转生态资源产品服务市场定价倒挂问题.价格制度创新,对贵州生态文明强省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摘要:流域贫困问题是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全域旅游作为立足于本土自有资源的经济开发模式势必对流域扶贫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借助调研结果对乌江流域“绿色扶贫”与“全域旅游”耦合发展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乌江流域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三缺一散”问题,并提出探索创建乌江流域全域旅游“绿色扶贫”国家级先行试验区、成立乌江流域全域旅游“绿色扶贫”协调领导小组、编制全流域“多规叠合”一体化顶层规划等八条建议,极大地丰富了流域绿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 摘要: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简要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老师路径.
  • 摘要:本研究在系统辨识和分析乌江重要生境和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研究分析了乌江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在乌江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基础上,结合乌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特点与需求、国家有关生态敏感区的管理法规要求,从而揭示乌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生态制约因素与限制条件,并提出乌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生态保护对策建议,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摘要: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是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确定乌江及主要支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本文对乌江干支流划定了基本生态流量并提出系列保障措施,希望对乌江流域“大发展下有大保护”提供参考.
  • 摘要:乌江,被称为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乌江流域水质的进一步好转,乌江流域沿岸地区倾力配置产业、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取得明显成效。在山青水秀的乌江沿岸,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各地围绕山地特色,依托美丽乌江,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茶、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种植产业,猪、牛、羊及禽类等特色养殖业遍地开花,发展壮大。围绕乌江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积极打造沿江旅游观光产业带,做足“水文章”。乌江十里画廊、思南白鹭湖、石阡温泉等旅游景区获得游客青睐。乌江沿岸旅游产业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乌江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 摘要:乌江30年来的开发历程是我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乌江梯级水电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及现存环境问题.结合时代背景论述了开展新一轮乌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必要性,并对后评价工作的思路、内容和重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我国正在开发的其他大型水电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 摘要: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滔滔不绝的江水及流域良好生态养育了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和恒河流域文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了农耕时代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的前景.然而,随着人口的剧增,尤其是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河流的恰当利用和过度开发现象逐渐增多,更有甚者,把河流当成了排放工业和废水的"下水道",导致部分河流或河段鱼虾绝迹.上世纪下半叶,许多发达国家痛定思痛,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大批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签署了一系列保护国际河流的水质的相关协定,一度污染严重的莱茵河、泰晤士河等生态修复获得巨大成功,再次成为生态优美、环境良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
  • 摘要: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呈现出较大的变异特征。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超效率DE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时段2013-2016年期间,三峡库区下属18个地区和三峡库区合计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投资产出效率总体情况较好,呈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多数县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从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来看,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水资源管理模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全国层面上还将延续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加强流域的管理职能,逐渐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要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长效补偿机制,建立长江流域发展基金与环保基金。长江流域企业和政府共同支持建设发展基金和环保基金,发展基金用于补偿长江流域为了环境保护而放弃了发展权的民众;环保基金用于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护及河道的清理。构建公平性与竞争性统一的水权交易市场。
  • 摘要:近年来,以大范围持续蔓延的雾霾为代表的生态危机,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实现美丽中国这个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人们面前.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美丽中国,也即美丽中国这个概念的含义,然后,再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搭建相关制度体系,并将其融合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建设领域.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
  • 摘要:北京时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贵州方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对贵州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总结和改进,甚至需要进行反思。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规划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以环境质量、居住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的提升为主,而不是重新建设,不能破坏传统乡村原有的风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不论是乡村所依托的周边环境还是村落内、家庭内的环境改善建设都应该得到优先,在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当地的环境水平,着力解决新的环境问题。要改变目前很多地方环境建设滞后的状况。通过建设规划的实施,建设一个既有传统的自然风貌、又有现代包括供水排水及卫生设施等环境保障设施、人工建设的景观成果、融合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在下一步的美丽乡村推广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要尽量保留传统村子中的环境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建设,尽量减少对村子的完全重新建设。将传统乡村风貌与今天的建设有机整合为一体,重点加强道路、公共场所、卫生基础设施、绿化、水环境等建设。第二,要将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与生活卫生设施建设。建设联通每一个家庭的污水管道,有条件的建设与城镇主要管道的联通管道。同时积极推广生物过滤池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由政府资金进行补助,建设家庭的或一个村子公共的污水处理池。要将家庭与公共厕所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建设。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为厕所建设的提升、改善居住环境与村民的健康水平助力。推广建设小水窖、水池等雨水收集设施,大力收集利用雨水。第三,鼓励农民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村子内公共空间及村子周围大力种植花木。大力建设特色绿化植物村,可采用一村一品的方式以突出一个村子的特色,如有的村子重点种植香蕉树,有的种植桃树、樱花树等。这样不仅美化了村子,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第四,要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加大治理农村的河流等水环境破坏、有效阻止森林破坏、违法违规建设、治理环境污染、坐活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第五,要极大地提升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度。在环境建设中积极邀请村民参与讨论,参与决策,参与建设。要完善制订乡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制度、形成相关的环境文化。通过培训、建设参与等方式建设起一种村民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资本,包括村民的环境观念、良好行为、社会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的乡村社会,第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将邀请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主的相关社会人士参加,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必须邀请少数民族研究专家长参与其中,应该成为一项制度,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这个制度都应该得到执行。
  • 摘要: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本文阐明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探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对生态补偿的方式类型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涉及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与尺度、补偿方式与途径以及法律保障等内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需要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与损失以及机会成本、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进行核算.其确定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市场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等.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与关键,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对自然保护区这样的生态保护的重点功能区域,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央与省级财政应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有益补充.
  • 摘要:绿色发展,其基本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民对高质量生存生活环境质量等的追求和向往.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的技术、不断积累的资本和日渐强化的制度的推进下,逐步从生产力低下和为温饱所困的农耕文明,走向了物质相对丰富且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这种以物质的消耗和积累带动外延拓展扩张的发展范式,也使人类陷入人居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恶化以及经济增长疲软的困境,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稳中求进,环境要改善,民生要提高,完成这一系列艰巨任务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而且要立即付诸行动,以"最大决心"推动绿色发展.
  • 摘要:生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选择的乌江流域是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较为紧密的地区.定量测算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两者的耦合关系,旨在为促使乌江流域生态产业发展和建立全流域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以乌江流域典型的农业大县贵州省沿河县为例,在论述生态农业构建模式和沿河县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沿河县生态农业体系,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推进沿河县生态农业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 摘要: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长度1037Km,流域总面积8.792万Km2,其中贵州省内6.6830万Km2,占河流域总面积76.03%,占贵州总面积的37.95%,涉及贵州省43 个县市区(含新增的观山湖区),流域人口2000 多万人(其中贵州省超过1600 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27 人/Km2,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乌江流域横跨我国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山区和乌蒙山区等三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流域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是我国扶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主战场;同时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多坡陡,“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表崎岖破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任务重;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守住生态红线的双重压力。大力发展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构建适合山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是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 摘要:概述了乌江流域余庆地区苦丁茶产业发展现状,介绍余庆苦丁茶的独特品质特征,分析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推动当地苦丁茶产业发展.
  • 摘要:贵州乌江流域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因素丰富,培育了众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江流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虽然数量多,但是尚未在产业发展上面凸显优势,需要在推动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联合,扩大品牌培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标准制定方面工作推进,严格监管方面保证生产、加工和流通在法制轨道上进行.
  • 摘要:为更好地进一步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系列号召,以河长制为先导,加强流域综合保护与开发,以旅游为突破,统筹乌江全域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首先,着力打造国际喀斯特山水第一品牌;其次,着力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格局;第三,着力打造最美喀斯特江河品牌;第四、着力打造喀斯特水文化品牌;第五、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 摘要:乌江流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流域所经县域太多,旅游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当前,大多县域将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壮大县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使得旅游产品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县域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由近及远、因地制宜、旅游带动、合作联动等基本原则.
  • 摘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贵州,对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与对待的问题.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我国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奇迹,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有重视消费资本化,才有利于从消费角度审视生产,创新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的过程转变,由过去的投资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并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从而形成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贵州省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加上历史上长期受地形地貌及交通条件的制约,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除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境域的生态环境都得以保持较多的原生性,从而为建设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今天贵州能以“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独特优势,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群的有利条件.
  • 摘要: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重庆武隆县2007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的结果显示:生态赤字为0.443909494hm2/人,生态系统的前景不容乐观,人类活动的负荷超过了该地区的生态容量.文章详细分析了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摘要: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效益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效益和质量.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ESDA),分析了长江上游南岸地区最大支流———乌江流域的53个县域单元2005-2015年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和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乌江流域县域经济呈“S”形分布格局,即存在以涪陵区、遵义市-贵阳市、钟山区为中心的三大增长极;(2)Moran's I指数从3.038增长到4.526,表明乌江流域县域经济的正向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3)LISA图、Geis-Ord Gi*分析表明,乌江流域发达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出现“片状”均衡化发展,落后地区亦出现“圈层”扩散现象,并有继续落后的趋势;(4)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条件、空间临近效应等是导致乌江流域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 摘要: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问题随着三峡工程建设接近尾声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对于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定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依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足迹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呈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文章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 摘要:[背景及目的]楠杆自然保护区是武陵山主峰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向该优先区东北及西部主体区域连接的重要廊道,亦是贵州省四大山脉之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之间的交接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区位节点十分重要.境内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楠木古树100余株.为此,解释楠木种群面临的资源现状和受危因素,为保护该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保护区境内楠木种群分布特征、种群大小、资源数量及保护价值区位分析,结合量化单体或群体的人为干扰方式、干扰强度等内容.[结论](1)境内楠木资源量依次为楠杆片区>平原片区>沙溪乡,楠木古大树、大树、中树、小树、幼树分别占区内楠木总数量的9.50%、22.80%、34.90%、26.70%、6.10%.(2)境内楠木胸径5~40.0cm分布有437株,40.0cm以上的分布有113株,100.0cm以上的分布有67株;其中,古树最大胸径达296.0cm、树高34.7m、平均冠幅20.5m,胸径第二大的古树(号称“楠木王”),胸径达265.0cm、树高达29.5m、平均冠幅21.5m.(3)保护区内统计共有楠木古树群落有12处,其中,楠杆乡5个、平原乡4个、沙溪乡3个.(4)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度干扰型>重度干扰型>轻度干扰型;D和E指数表现为重度干扰型>轻度干扰型>中度干扰型;H指数重度干扰型>中度干扰型>轻度干扰型.(5)种群动态结构指数显示,0~5.0cm、5.0~15.0cm两个龄级之间,保护区楠木种群为增长型;至15.0cm以后的龄级段间,楠木种群均表现为衰退型.(6)保护区楠木种群树受到本地物种竞争、环境污染、生境退化或丧失、直接采挖或砍伐、自然灾害外在因素和自身特性限制内在因素影响,不同立木等级受到的主要干扰因素所占总比例不同.生境退化或丧失、直接采挖或砍伐是影响楠木种群资源保护成效的核心关键.生境退化或丧失是影响楠木古大树的比例最大的干扰因素,其次是直接采挖或砍伐、自身特性限制.(7)统计显示,保护区楠木种群资源主要分布在距离村寨或公路200m范围内(即村寨周围).其中,保护区楠木古大树多集中分布于距离村寨周围的50m范围内,仅在200m范围内分布有4株,200m范围外未发现有古大树楠木分布,社区居民具有传统的楠木保护文化基础和公众保护意识.
  • 摘要:生态异象,即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古代史志不可或缺的记述内容.《遵义府志》、《思南府志》等记述的乌江流域的生态异象,大体有四个种类:天象、地象、气象、物象.古人认为,其所遇见和记述的生态异象,是一种前兆,是天地神灵对世人“示儆”.它应在国运,预示兴衰;应在年景,预示自然灾害和粮食丰欠;应在社会,预示荡不安、兵匪之患、疾病瘟疫;应在城邦聚落人家,预示火灾、地陷、毒蛇猛兽为患等.生态异象和生态异象出现之后的归因,对社会心态影响很大,有的影响甚至非常深远.因此,史志记述这些现象,对于理解和还原某个区域的生态史和社会变迁史,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