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7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1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95546篇;相关期刊748种,包括南方人口、人口学刊、西北人口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人口分布的相关文献由2080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向东、张善余、封志明等。

人口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1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95546 占比:98.66%

总计:96841篇

人口分布—发文趋势图

人口分布

-研究学者

  • 高向东
  • 张善余
  • 封志明
  • 杨艳昭
  • 俞路
  • 刘德钦
  • 本刊编辑部
  • 李旭东
  • 杨斌
  • 柏中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丽洁; 戴昭鑫; 刘新
    •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20年人口格网数据对东营市乡镇尺度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东营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机制。时序特征表明:东营市整体人口呈增长状态,但各区县及乡镇的人口数量差异较大;空间特征表明: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现南密北稀的状态,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衡;时空演变规律表明:人口重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东营市的人口密度分布更符合斯米德(Smeed)模型。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购物服务设施、小学中学以及医疗服务设施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高;交互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因素中的河网密度和经济社会因素中的购物以及小学中学的相互作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高。
    • 姚传开
    • 摘要: 随着西渝高铁的引入广安地区,其铁路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而高铁站选址是关键,广安市特有的城市布局及地理环境,加之既有铁路的分布特点,如何尽可能兼顾辖区范围城市主要人口出行需要的同时保持线路走向的顺直、工程投资的合理、与城市发展规划契合程度高,需要统筹解决。文章以西渝高铁引入广安地区高铁站选址研究为例,提出了特殊地域环境下的高铁站选址的取舍原则,研究结论对城市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高铁站选址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 陈新风; 赵子光
    • 摘要: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从地理割据和生态特征上决定着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本文以地形地貌、土地覆被、气候和水文等影响人居环境的自然因子为构成要素,定量评价以山西为实证研究的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结果显示,山西省没有高度适宜地区和不适宜地区这两种极端类型的人居环境,大部分的人口与土地集中在一般适宜地区,其次是临界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占比很低、土地面积不足3%、人口也仅占到5%左右。根据山西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点,制定了差别化政策体系。
    • 陆巧媛; 张磊; 宁常郁
    • 摘要: 使用2000年、2010年、2020年3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GeoDa软件,运用人口密度法、人口分布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崇左市边境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崇左市边境地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心镇,中心镇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趋于分散,各乡镇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不断加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愈发严重。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崇左市边境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未形成显著的高、低集聚空间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显示人口低密度乡镇有增多的趋势。
    • 任静; 杨理臣; 张云芝; 李志强; 谭专条; 陈雅慧; 张小涛; 黄帅堂
    • 摘要: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 7.4地震表现为灾情重、伤亡轻的特点,采用极震区烈度估计、烈度衰减关系、人员伤亡评估3种烈度衰减模型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对于此次玛多M_(S) 7.4地震,3种模型评估与地震现场调查结果存在偏差,认为主要由地震影响场分布、人口分布、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地形地貌、次生灾害等因素不同所致。结果显示,通过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的精准性及人口分布、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的准确性和后期专家干预等措施,均可有效提升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准性。
    • 贺文平; 周诗峥; 郭文炯
    • 摘要: 基于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人口重心、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人口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10年来黄河流域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人口不均衡趋势加剧.人口分布东南高西北低,并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下游地级市形成人口密度高的高集聚区,上游位于高原和沙漠的地级市为人口密度低的低集聚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密度空间趋同趋势减弱.自然因素奠定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变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牵引作用,其次是居民收入水平,而产业结构对人口变化具有负向影响.
    • 黄秀健
    • 摘要: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日益下降,北方各道遭到空前破坏,大量北人南迁。受到人口锐减与局势动荡双重影响,关东之地的粮产大幅减少。从人口与经济视角来看,唐后期至五代时期处于中国人口分布新格局以及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的特殊节点,相较于北方,南方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对南方地区的依赖不断加重,其利用漕运将南方产粮运至关中以缓解局部人口分布与粮食供应的矛盾,而位于南方经济中心与北方政治中心之间的黄淮漕运则成为维系唐政府统治的重要生命补给线。
    • 吴华安; 秦雪华; 朱明东
    • 摘要: 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研究对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年以来的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结合2000年以来重庆市各区县经济数据,运用人口分布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分析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市人口呈现出“总量升、比重降”“渝西多、渝东少”和“一区增、两群减”的特征;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一区高、两群低”的特点,耦合指数呈“一区降、两群升”的趋势;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为此,需进一步加强重庆市“一区两群”之间及其内部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系统分析、精准定位和分类施策,不断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 樊勇; 刘琼欢; 黄小巾; 李敏敏; 贺彪; 郭文华; 王彦坤
    • 摘要: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刻画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分析中国人口集聚程度和流动特点,探索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呈现出南方、东部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高集聚度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向核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呈片状分布格局;经济规模、平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和交通联通度对于区域人口的流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 王智勇; 胡纯广; 严慧慧; 邱岚
    • 摘要: 基于我国317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的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从历史进程演化视角分析了我国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的时空格局,以及市级人口的空间分布范围、市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形态、市级人口空间分布方向和市级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重心迁移轨迹,并通过全局自相关、空间热点和时空规律分析,基于现实时空格局研究我国市级人口的时空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引导策略,以期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完善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治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