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1263篇;相关期刊34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城市问题、管理观察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地理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金融学年会等;经济地理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司徒尚纪、周莳等。

经济地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8 占比:2.6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1263 占比:97.24%

总计:21866篇

经济地理—发文趋势图

经济地理

-研究学者

  • 保罗·克鲁格曼
  • 司徒尚纪
  • 周莳
  • 曾刚
  • 李万
  • 郑士贵
  • 郑长德
  • 丁四保
  • 丁宁宁
  • 丁月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菊梅; 林心如; 叶士琳
    • 摘要: 研究构建了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2019年福建省各市域经济脆弱性的整体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刻画,并尝试揭示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福建省经济脆弱性总体呈现显著下降态势,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适应性的持续提高;区域经济脆弱性差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是经济脆弱性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2)区域经济脆弱性空间格局发生显著调整,相同脆弱性类型区呈相邻分布特征.(3)城镇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财政赤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影响福建经济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
    • 吴华安; 秦雪华; 朱明东
    • 摘要: 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研究对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年以来的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结合2000年以来重庆市各区县经济数据,运用人口分布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分析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庆市人口呈现出“总量升、比重降”“渝西多、渝东少”和“一区增、两群减”的特征;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一区高、两群低”的特点,耦合指数呈“一区降、两群升”的趋势;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为此,需进一步加强重庆市“一区两群”之间及其内部各区县人口与经济的系统分析、精准定位和分类施策,不断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 崔文臣
    • 摘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设计一种基于模糊权重评价算法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将地下水储量因子、地下水补给能力因子、地下水开采能力因子作为原始数据,采用模糊权重乘积法实现数据整合,得到最终分析结果。仿真验证中发现该模型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地下水开发策略产生的地下水利用能力差距有显著的数据敏感性。
    • 彭兴智
    • 摘要: 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野下,海南岛的岛屿特征、海洋属性与离岛空间特质以及自贸港的特殊制度安排,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提出海南—南海的经济地理新概念,构建由空间理念、空间机制与空间行为3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框架,并探讨自贸港发展推动海南—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前景。结果表明,空间理念、空间机制、空间行为在自贸港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理念动力、规则制度动力、行为利益动力的作用。在空间理念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应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发展理念;在空间机制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海洋治理;在空间行为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构建海南—南海空间内的循环经济圈,强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总体而言,面对国际体系转型与贸易保护主义,把握自贸港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周正柱
    • 摘要: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拓展的新经济地理学“3D+T”框架理论,分析城市群经济地理演变特征,并运用固定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2010—2019年区域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空间效应问题。结果表明:(1)城市群“3D+T”特征演化表明,高密度、高技术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而远距离、高分割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边缘地区,呈现出“极点”和“洼地”现象。(2)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空间效应不明显,而密度、距离、分割与技术因素空间效应显著。(3)密度因素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而技术因素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距离因素显著地促进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而分割因素对市场一体化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提出建议,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申伟彤; 韩荣青; 赵明华
    • 摘要: 为科学认识经济地理的发展历程,本文采用“经济主题+地理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方法界定文献范围,以中国知网1979—2020年经济地理文献作为依据,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和工具,通过共被引关系和共现网络分析,从地理学研究视角探究经济地理的文献发展、研究热点关键词、重要学者和主要发文机构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经济地理文献呈现缓慢—快速—平稳的增长特点,研究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导向性、阶段性、区域性,与相关政策、国家战略、时事热点事件同步或稍滞后,关键词共衍生出16个知识聚类;反映经济地理从建设学科体系和注重经济效益,转向解决实践问题、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再转向国际化、多维耦合交互作用和经济转型升级,并汇集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学者,形成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高校相关地理院所为主体的研究团体。本文对总结和明晰经济地理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
    • 张翌; 司月芳; 曾刚
    • 摘要: 基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并评述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已有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在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区位选择、空间组织、行为主体等作用机制及溢出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区位主导因素因东道国特征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离岸研发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知识流动路径因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而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中跨国人员在帮助企业及地区获取其知识溢出并实现技术追赶中发挥重要的“边界扳手”作用;但同时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针对性不强、分析手段缺乏、溢出效应重视不够等问题:建议针对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的特点,从关系、制度、演化的视角入手,建立新的企业离岸研发理论假说。并从创新活动“流的空间”的视角入手,揭示多尺度下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空间演化规律;从关系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入手,厘清不同尺度及多维邻近性视角下中资企业离岸研发区位因子;从中资企业特殊商业文化入手,分析华人华侨、海外人才等行为主体在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从创新溢出效应的视角入手,区分中资企业离岸研发活动对母国和东道国发展的影响。
    • 黄利秀
    • 摘要: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促进经济活动集聚,但是,智能技术革命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相比,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劳动力池效应可能会减弱,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依然存在,但是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集聚形态和形式将分别呈现为:全球马赛克形态、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协同演化.
    • 杨开忠
    • 摘要: 高原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明显滞后.作者首先提出高原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地理相对无效率;其次,从距离、密度、分割、地区专业化四个角度分析了高原地区绿色经济地理相对无效率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规避克服地理无效率是高原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成功之道,并提出了规避克服地理无效率的基本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