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6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6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2006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6-04-01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文集:2006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表现为城市及都市圈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发展,不仅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应该形成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以建设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为目标,各城市应该打破各种行政阻隔和封锁,使得自身空间和资源要素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处于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的发展状态,从而在国际劳动分工和竞争中具备更强实力。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模式比较以及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建设构想。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城市圈的内涵,探讨了都市圈的范围、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的整体效应以及都市圈的形成要素和成长动力,对中国都市圈的态势进行了分析。
  • 摘要:城镇集群式发展是集群这种“自组织”形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发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城镇集群式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在经历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效利用自然、社会等资源的循环方式,本文所讲的城镇集群式发展,主要是指我国目前已经和正在成长的城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连绵区以及大都市圈的发展。为了叙述方便,文中将城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连绵区以及大都市圈一律简称为城市圈(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集群式发展的形势和特点,探讨了城镇集群式发展的意义及影响,就进一步推进城镇集群式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 摘要:本文将基于引力和潜力模型,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上海都市圈的城市等级重新进行划分,本研究的基本思想是:都市圈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一体化倾向的区域,其内部的城市之间必然具有较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力,于是,通过计算所有城市两两之间的引力,进而得出每一个城市的潜力—与都市圈内所有城市引力的加权总和,据此便可以度量出每个城市在都市圈中的能级,进而对所有城市的潜力进行聚类,就可以完成对都市圈的所有城市的等级划分。即本研究的基本界定是都市圈内每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被称为引力;每个城市与都市圈内所有其他城市的引力加权之和被称为该城市的潜力;每个城市的潜力代表它在都市圈内的能级,它将作为都市圈等级划分的直接依据。
  • 摘要:城市交通拥挤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能力引起的。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十分严峻,城市交通堵塞现象日益增多。拥挤定价(Congestion Pricing)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策略,日益引起国内外交通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拥挤定价的目的是利用价格手段引导出行者改变其交通行为方式,包括在非高峰时间使用此路或改走另外的道路,或者选择其他运输方式,甚至放弃出行,以达到减少高峰期间车辆拥挤的效果。 现有关于一般路网次优研究主要考虑拥挤定价的空间效应(即拥挤定价对用户出行路径的影响),而较少考虑拥挤定价的时间效应(即拥挤定价对用户出行时间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多时段一般路网次优拥挤定价模型,该模型既考虑用户出行时间也考虑其出行路径选择,因此能分析拥挤收费的时空影响。
  • 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模式越来越普遍。都市经济圈的崛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市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近年来,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地伴随着资源消耗,如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物质的急剧增加,以及污染排放物如生活垃圾、城市废气等的总量增长,导致了物质消耗急剧增加和都市圈内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给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了资源约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其现有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的持续增长,当前环境也难以支撑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都市圈,已成为实现长三角都市圈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就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 摘要: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都市圈的建设。海峡西岸都市圈建设形成一线四群一主体总体格局。区域都市圈建设的主体是中心城市建设。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其建设发展将幅射影响多个城市和地区,形成都市圈发展,推动海峡西岸建设。本文分析了构筑海峡西岸都市圈的宏观布局,探讨了厦门作为重要中心城市对海峡西岸都市圈建设的影响。
  •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进行实际的研究,掌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发现优点与不足,有的放矢,逐步改进以完成规划目标。针对制造业而言,影响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通常要通过企业执行一系列的任务来体现,不同的任务需要企业具备不同方面的能力,这些就是企业需要完成的目标。企业在发展多重目标之时,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必定有所侧重,某些目标受到重视优先发展,这种相对重要程度不同的任务或目标就是竞争优素(CompetitivePriority)。这些竞争优素包括技术、管理、经营、资本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企业在这些竞争优素上具备的潜在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了解哪些竞争优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比较明显,哪些影响比较小,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生产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污染较小、附加值高,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智力和技术资源的支撑,因此电子信息产业一般会向都市圈中智力密集、信息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聚集,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等。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适合于在都市圈中发展,也必将成为都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聚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在全球各大都市圈中都产生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较为典型的就是以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本文介绍了电子信息产业生态聚集的主要模式,探讨了都市圈中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实现生态性的主要途径。
  • 摘要: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它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循环经济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循环经济发展应由哪些指标来表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它可以使政府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给决策者和公众一个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讲程的有效信息。本文首先分析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特点和设计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模型,而后提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设计原则,最后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 摘要: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地域结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域转移,城市群被视为带动省域乃至国家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核心,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空间协调发展、空间发展引导、以及环境与生态系统优化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群规划需要实现的十个转变和需要实践的新方法,并依据城市群面临的核心问题和规划采取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城市群空间管制策略的四个类型,即区域协调型、一体化引导型、竞争力培育型、空间管制型,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的空间管制策略进行了剖析。
  •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论坛上,结合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实施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及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谈一些看法。立足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全国战略,明确上海“十一五”发展目标和重点;着眼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
  •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城市群发展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命运开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其意义就在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通过系统评价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优劣势,探索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规律,为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优劣互补,寻求错位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作用。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应用来说,应该具备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支持功能。当然,探索和掌握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律,建立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 摘要: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开展区域间和城市之间的专题合作。探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的扩容问题;合作专题选题工作的规范;区域内几个合作机制的整合等问题。
  • 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都市圈内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现阶段,虽然武汉市与其他8市经济联系在加强,但在城市协调发展方面还很不成熟,与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协调发展局面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立足武汉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不足,根据武汉都市圈的经济地理特点与未来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以武汉市为增长极,以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网络为轴线,"1+8”全面进步的协调发展模式。
  •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向都市圈聚集,都市圈在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市圈正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介绍了产业聚集的概念,分析了基于创新的都市圈产业生态聚集模式,探讨了我国实现产业生态聚集的途径。
  • 摘要:本文阐述了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对我国都市圈的多港融合过程;都市圈地域经济优势与竞争以及都市圈发展的存在潜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对长江地区与日本东海地区的产业经济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东海地区产业集群政策,提出了东海地区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 摘要:寿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常年耕作制度以小麦(油菜)——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连作,一年两熟。目前,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在寿县获得较好实施,项目带动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并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粮食品质,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县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狠抓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寿县农业产业发展要有长足进步,必须克服以下一些障碍因素:一是观念陈旧,人才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加工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引导,管理体制和现行政策不适应现代产业建设要求;二是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三是由于宏观经济偏紧,产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水利条件基础薄弱,后劲乏力;四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五是资金严重缺乏,现行金融政策对寿县的发展很不利,整个六安市是全省贷款高风险区,企业信誉度低,贷款难。本文以寿县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例,就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何提高贫困地区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城市,作为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载体,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使城市正视自身的价值,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它如何在这场竞争力角逐中争得一席之地,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现有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入手,对北京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和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 摘要:关于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地区经济水平是居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地区经济水平如何影响居民收入,尤其这种影响在各地区是否相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处于江浙沪两省一市,本文将尝试利用江浙沪25个城市的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