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99691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能源强度的相关文献由10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张炎治、王韶华等。

能源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0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9691 占比:99.68%

总计:200325篇

能源强度—发文趋势图

能源强度

-研究学者

  • 张伟
  • 张炎治
  • 王韶华
  • 何建坤
  • 聂锐
  • 丁建勋
  • 师博
  • 张瑞
  • 李爱军
  • 滕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克亮; 张福琴
    • 摘要: 基于能源消费视角,依据200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数据,估算得到碳排放量,并测算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指数,进而运用不同计量经济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显著阻碍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进程;碳排放可以通过影响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的分位点处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碳排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均表现出负向的空间溢出特点。这为理解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推动能源低碳化革命、倒逼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决策参考。
    • 刘自敏; 张娅
    • 摘要: 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现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分区域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电能替代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分别形成了东南沿海和西部集聚区;(2)全国层面,能源强度存在滞后效应,电能替代均能显著降低该省能源强度,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电能替代每增加1标准煤,万元GDP所需的能耗降低0.76标准煤;(3)区域层面,各地区电能替代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4)能源缺口与科技进步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6.23%和12.60%。研究结论可以为深化电能替代、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王韶华; 张伟
    • 摘要: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 李治国; 原子雯
    • 摘要: 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利于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会抑制碳排放强度的增加,而能源强度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则会促进碳排放强度的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与能源强度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有一定的波动性和持久性,二者的贡献度也较大。基于实证结果,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方面提出碳减排策略。
    • 胡飞
    • 摘要: 开放条件下,货物贸易发展是影响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应用PVAR模型,本文实证分析了货物出口和货物进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物出口规模对能源强度具有正向影响,货物进口规模对能源强度具有负向影响;货物出口规模和货物进口规模均是能源强度的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推进货物贸易和节能降耗的政策建议。
    • 魏丽莉; 陈熙
    • 摘要: 降低能源强度是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新中国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在其中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降低能源强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能源强度降低作用更为突出;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机制;数字金融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能源强度的总效应水平和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水平在南方地区更具备优势。基于此,从推动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金融融合、加大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数字金融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能源强度的降低作用。
    • 邵红伟
    • 摘要: 本文基于2011年~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强度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与能源强度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传导的。
    • 罗颖; 高红贵; 崔许锋; 江淼
    • 摘要: 本文依据城市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如何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构建了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引入历史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张趋势对能源消费有正向影响,能源强度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增强,且人口规模100万~500万的大城市更加明显,但城市人口超过500万时更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能源消费具有异质性。
    • 张晨旗; 姜娟
    • 摘要: 基于2010—2019年10年间华北华东两大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这两大地区的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并将模型的结果效应分解,结合地区特点深入分析,旨在研究地区内及地区之间各变量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两地区间能源强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外资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对降低能源强度有积极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结果虽不显著,但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实现长远的绿色发展。
    • 姜道旭; 郭志荣
    •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但是,随着世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各国都在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基于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2006-2019年扬州市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的研究,得出近14年间的扬州市能源强度,能源强度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与扬州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保持一致,然后结合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同时预测扬州市2020年以及2021年的能源强度为0.2587和0.2381,扬州市可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