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6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199796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由35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雪铭、吴小节、张捷等。

空间分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6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9796 占比:99.31%

总计:201192篇

空间分异—发文趋势图

空间分异

-研究学者

  • 李雪铭
  • 吴小节
  • 张捷
  • 方斌
  • 汪秀琼
  • 于东升
  • 史学正
  • 王洋
  • 丁志伟
  • 张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晓丽; 蒋林林; 罗兰
    • 摘要: 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279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分析数字经济在地级市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是一个局部变量,在空间上呈现出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空间作用尺度不断扩大,逐渐向全局变量转变,且数字经济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较强;调节效应检验证明,由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全局变量,不再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通过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李琛; 吴映梅; 高彬嫔; 郑可君; 武燕
    • 摘要: 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平安和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文明城市。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犯罪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等GIS方法,分析2015、2017、2019年的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犯罪数量的空间格局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高密度和较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交通便捷、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密集的老城区、商业中心及大学城周围居住区。犯罪危害程度在空间上形成龙城片区“单核心”的格局并未被打破,且高密度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犯罪数量的空间分布相似,较高密度集聚区相对分散,较低密度集聚区渐呈“散点状”分布。(2)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均表现出显著的集中分布和空间集聚格局。二者空间集中差异逐渐加大,犯罪危害日趋集中的态势更强烈;空间集聚差异变化明显。(3)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随新区建设的发展,各犯罪热点区逐渐破碎化。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重合区位于呈贡区中部,沿城市主干道和地铁线路分布;犯罪数量热点区分布于学校、医院及商业中心附近;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分布于城郊乡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施工工地等区域。(4)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的扩散方向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密切相关,且随城市发展逐渐趋于一致,其中,犯罪危害程度扩散更明显,更易随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而改变。
    • 王旭; 张鹏; 张栩嘉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出游对住宿个性化的不断追求,民宿应运而生,随之形成区别于酒店、旅社的住宿产业。以哈尔滨市主城六区为研究区域,以美团APP为主,途家、小猪等民宿信息收集平台为辅收集民宿信息,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民宿的空间分异及吸引力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民宿在空间上集聚但不均衡,呈现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临近本科院校和景区的空间依赖特征;哈尔滨民宿等级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并与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一致;民宿吸引力受内部条件的影响,民宿舒适体验感成为民宿的主要吸引力。
    • 刘逸滨; 刘宝元; 成城; 张加琼; 陆绍娟
    • 摘要: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付雨; 剧泽佳; 陈慧; 赵鑫宇; 宋圆梦; 王广志; 张璐璐; 崔建升
    • 摘要: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对白洋淀水体、沉积物以及7种底栖动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QNs)进行检测,并探究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白洋淀水体中,ΣQNs浓度为0.7380~2004ng/L,其中氟甲喹(FLU)平均浓度最高(168.0ng/L),而在底栖动物中,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的检出率最高(Freq=100%),其次为FLU和恩诺沙星(ENR)(Freq≥50%),其余QNs检出率小于40%(Freq≤40%),底栖动物中ΣQNs浓度为23.70~289.4ng/g,其中FLU(29.43ng/g)和环丙沙星CIP(40.38ng/g)平均浓度最高;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219.6(BCF_(MAR))~1754L/kg(BCF_(ENR)),这表明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能力较高;检出率较高的OFL、恩诺沙星(ENR)和NOR的营养放大因子(TMF)为0.1299(TMF_(FLU))~6.426(TMF_(ENR)),其中NOR、ENR呈营养放大,而FLU、OFL呈营养稀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NR、CIP、FLU和ORB的BCF与水深(WD)、温度(T)、透明度(SD)、溶解氧(DO)和沉积物总有机碳(TOC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NO_(3)^(-)-N、PO_(4)^(3-)、沉积物总碳(TCs)、沉积物总氮(TNs)和NH_(3)-Ns呈显著负相关;TMF_(OFL)与WD、T、SD、DO和TOCs呈显著负相关,与COD、TP、TN、NO_(3)^(-)-N、PO_(4)^(3-)、TCs、TNs和NH_(3)-Ns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对QNs的贡献最大.
    • 张斌; 曾文清; 山岚
    • 摘要: 乡村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2019年甘肃省14个地级州(市)为单元,选取典型指标对乡村人口-经济-社会耦合协调与空间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乡村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经济发展对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2)从整体上看,甘肃省乡村人口-经济-社会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从不同地区来看,乡村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出河西-陇中-陇东-陇南梯度递减的格局;(3)从空间分异看,甘肃省各地市乡村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其中河西五市为高高集聚,定西市、临夏市和陇南市为低低集聚,其他地区集聚特征不显著。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保障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 许艳; 孙思; 蒋伟峰; 任以胜
    • 摘要: 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三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联系率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6—2018年,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年建成总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历年新建成的各级别示范村也呈现出明显的建设转向,一星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自2017年以来日渐成为主导方向;(2)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空间分布差异,整体呈现出“东北密集、西南稀疏”的分布格局,各地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不一,海口市和文昌市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各级别示范村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一星级与三星级趋于显著性凝聚分布,五星级趋于随机分布;(3)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共同影响海南岛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空间分布,以地形、地貌、气候、河流条件为主的自然地理因素为其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以政策扶持、交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为主的人文环境因素为其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主要的知识溢出和资本溢出。
    • 薛永盛
    • 摘要: 合理、适用的地名分类是村庄地名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地名分类方法对村庄地名文化景观分析结果的影响,文章以甘肃省民勤县248个行政村地名为例,通过比对“用字分类法”和“专名分类法”在出发点、侧重点方面的异同,测度这两种方法对村庄地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甄别空间分布差异对地名分类方法的敏感性,从而验证了两种分类方法的差异性、适用性问题。该研究为开展行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黄忠华; 李书萱; 杜雪君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地价数据,实证分析地价增长及空间分异格局、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地价历经复苏增长、相对企稳、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4个阶段;(2)城市间地价差异整体缩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3)不同层级城市地价受到核心城市地价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相似变动和关联特征;(4)长三角区域地价空间关联格局成因主要是要素流动聚集效应与市场联动。研究结论:当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地价一体化效应还不强,应进一步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流动、土地市场整合与地价协同发展。
    • 龙如银; 叶景; 杨家慧
    • 摘要: 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刻画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价格的空间分布,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价格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扭曲现象;(2)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层面,资本和技术要素价格对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数据要素价格具有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要素价格具有负面影响;(3)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层面,数据要素价格对东中西地区具有积极作用,技术要素价格对中西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政府可通过升级传统要素、发展新要素与分区域改革措施来完善要素市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